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切除
  • 3篇肿瘤
  • 3篇椎板
  • 3篇椎管
  • 3篇椎管内
  • 2篇切除后
  • 2篇肿瘤切除
  • 2篇肿瘤切除后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瘤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入路
  • 1篇入路切除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侵袭性
  • 1篇侵袭性垂体腺...
  • 1篇全椎板
  • 1篇椎管内肿瘤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白求...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李毅平
  • 4篇关毅
  • 3篇马程远
  • 2篇吴宣萱
  • 2篇李海松
  • 2篇王猛
  • 1篇綦斌
  • 1篇闫旭
  • 1篇洪新雨
  • 1篇李蕴潜
  • 1篇刘春萍
  • 1篇孙玉学
  • 1篇刘凯
  • 1篇张博
  • 1篇王丽梅
  • 1篇杨志清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第一届全国脊...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板复位与固定的方法
李毅平
全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巨大肿瘤并重建椎管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全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巨大肿瘤(长径〉3cm)并重建椎管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2年2月,对21例椎管内巨大肿瘤采用经全椎板入路切除并椎管重建治疗。男12例,女9例;年龄21~62岁,平均40.5岁。术前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法对神经功能评分,0~5分4例,6~11分9例,12~17分8例。x线片测量示Cobb角均〈10°。MRI检查示,肿瘤位于颈段3例,颈胸段1例,胸段8例,胸腰段2例,腰段7例;矢状位肿瘤长径为3.0~16.5cm,平均8.3cm。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4例。结果病理检查示,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6例,脂肪瘤3例,脊膜瘤2例,支气管性囊肿1例。术后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3年。术后x线片示,3例脊柱侧弯Cobb角〉10°,内固定物无移位。末次随访时按JOA17分法评定,获0~5分1例,6~11分10例,12~17分10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6,P=-0.02)。结论全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巨大肿瘤并重建椎管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的手术方式,能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缓解临床症状,维持脊柱稳定性。
吴宣萱李海松马程远关毅李毅平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椎管重建
长链非编码RNA H19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表达研究
目的 既往的研究表明侵袭性垂体腺瘤中微小RNA(microRNA,miRNA)let-7 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导致了高迁移率蛋白A2(high mobility group A2,HMGA2)表达升高,最终增加了垂体腺瘤的...
刘凯李毅平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2011年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CCA)约占脑血管畸形的5%~16%[1]。近年来随着MRI的应用,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有所增加。2004年10月~2010年7月我们手术治疗46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5个月~67岁,平均37.5岁。
王猛张博洪新雨关毅綦斌马程远李蕴潜刘春萍李毅平
关键词: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CAVERNOUS手术治疗MRI发病率
探讨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板复位与固定的方法
目的我们参照国内报告的椎板复位重建的方法进行了部分改进,治疗8例病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8例椎管内肿瘤,取后正中切口,显露病变节段的椎板和棘突,骨钳咬除部分棘突,离断相应...
李毅平李海松马程远关毅王猛杨志清
文献传递
脑异物巨细胞肉芽肿1例
2013年
巨细胞肉芽肿,又叫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少见非肿瘤性病变,由局部出血引起的增生防御性反应。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2012年5月收治1例因脑出血术中留置的明胶海绵未完全吸收而引起的脑异物巨细胞肉芽肿,报告如下。
吴宣萱王丽梅闫旭孙玉学关毅李毅平
关键词:巨细胞肉芽肿明胶海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