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国彪

作品数:68 被引量:35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天文地球
  • 30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有孔虫
  • 18篇白垩纪
  • 16篇生物地层
  • 14篇藏南
  • 13篇地质
  • 12篇古近纪
  • 11篇始新世
  • 9篇地层
  • 9篇化石
  • 8篇特提斯
  • 7篇晚白垩世
  • 7篇微体
  • 7篇海相
  • 7篇白垩世
  • 6篇大洋
  • 6篇沉积环境
  • 5篇碳酸盐
  • 5篇古生物
  • 5篇放射虫
  • 4篇大洋红层

机构

  • 64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忠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上海科技馆

作者

  • 68篇李国彪
  • 32篇万晓樵
  • 17篇王天洋
  • 16篇李新发
  • 13篇韩屹
  • 13篇张文苑
  • 10篇梁定益
  • 10篇刘文灿
  • 10篇薛嵩
  • 8篇张金彪
  • 7篇董丽平
  • 7篇邵平
  • 6篇贾建忠
  • 5篇周志广
  • 5篇吴艳芹
  • 5篇张浩
  • 4篇高德臻
  • 3篇张祥信
  • 3篇王曦
  • 3篇席党鹏

传媒

  • 7篇现代地质
  • 5篇地学前缘
  • 4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中国地质
  • 3篇地层学杂志
  • 3篇中国古生物学...
  • 3篇中国古生物学...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古生物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青藏高原及邻...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7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日喀则地区冷泉碳酸盐岩综合研究
古海洋冷泉区甲烷渗漏对海相沉积影响深刻。冷泉广泛形成于大陆边缘斜坡,与甲烷温室气体、极端环境的生物、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等关系密切,近年来在地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全球范围内前寒武纪到第四纪地层中代表古代冷泉活动的自生碳酸...
吴艳芹李国彪张浩王天洋韩屹姚又嘉张文苑
关键词:晚白垩世有孔虫放射虫冷泉碳酸盐岩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白垩纪化石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着我国最完整的海相白垩纪地层,对该时期海相沉积演化特征的研究,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地区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前的演化信息。对白垩纪岗巴地区的化石碳酸盐岩微相进行了较为详细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初步识别出12种微相和7种生物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对西藏特提斯白垩纪沉积环境的演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西藏特提斯在白垩纪的海水进退规程总体上表现为:Berriasian—Aptian期发生海侵,Albian早期发生海退,Albian晚期—Cenomanian期水体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Turonian期再次发生大规模海侵,Santonian—Coniacian期海侵持续进行,Maastrichtian期海水急剧变浅。
刘云龙李国彪
关键词:白垩纪有孔虫动物群碳酸盐岩微相沉积环境
西藏江孜制龙东白垩纪大洋红层有孔虫生物地层
白垩纪是地质历史中极端温室气候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范例。西藏南部是我国白垩纪海相地层分布最广泛的地区,白垩纪地层发育完好并有良好露头,有孔虫等微体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海相白垩纪地层的...
贾萌萌李国彪王天洋李新发韩屹姚又嘉
关键词:大洋红层有孔虫生物地层
藏南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介形虫生物地层
本文主要是运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来确定西藏特提斯最终闭合的时间,从而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拼合的时间上限提供约束条件。本次研究的剖面—古鲁浦剖面位于西藏南部亚东堆纳地区,在沉积—构造分区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南亚...
邵平李国彪李新发董丽平张金彪任荣
关键词:古近纪介形虫生物地层
藏南东特提斯最高海相层研究进展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17年
古近纪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拼合的最后阶段,也是东特提斯的消亡时期,形成了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即最高海相层。对西藏境内最高海相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东特提斯在西藏境内最终消亡的时间应该在始新世Priabonian早期以后。通过与喜马拉雅各地区和塔里木盆地最高海相层进行区域对比,初步总结出东特提斯洋的宏观演化特征:Lutetian初期,东特提斯在西部印度克哈特(Kohat)、赞斯卡尔(Zanskar)等地区开始关闭,之后向东海退至西姆拉(Simla)-坦森(Tansen)一带;Priabonian期在藏南定日-亚东一带关闭,直至渐新世在东部缅甸西昂(Siang)、那嘎兰(Nagaland)地区完全退出。由于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楔入产生的远程效应,东特提斯洋分支的残留海水在渐新世末期(23 Ma)从塔里木盆地退出,标志着东特提斯洋在该区的最后关闭。对藏南及邻区最高海相层的综合研究和对比,不仅有助于了解东特提斯的晚期演化特征及封闭时限,也能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时间的厘定提供直接证据。
牛晓路李国彪
关键词:藏南微体化石
西藏亚东堆纳地区始新世钙藻化石被引量:2
2015年
始新世是西藏特提斯消亡的时期,因此在该地史时期形成了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即最高海相层。最高海相层的时代代表了残留海盆消亡的时间。藏南亚东地区保存着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即遮普惹组。通过对亚东堆纳地区日阿东剖面遮普惹组中灰岩段的上部和砂页岩段的中下部灰白色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夹层中的钙藻化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共鉴定出18属27种(包括红藻门6属9种,绿藻门12属18种),据其分布特征划分出3个化石组合:1 Jania denotata-Amphiroa iraquensis组合,2 Ovulites margaritula-Fucoporella diplopora组合,3 Lithoporella melobesioides-Polygonella minima组合。根据所含钙藻化石组合的相关特征,推测堆纳地区在始新世处于浅海陆棚环境,海水深度最深不超过30m。
牛晓路李国彪韩子晨修迪李兴鹏赵胜楠贾志霞张晓蓓李新发
关键词:沉积环境始新世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古近纪海相地层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2
2004年
甲查拉组为本次新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元, 它是新发现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南侧江孜盆地的一套古近纪海相地层, 其中含有丰富的沟鞭藻及孢粉化石. 根据甲查拉组所含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及其分布层位, 建立3个沟鞭藻组合(Apectodinium quinquelatum-Apectodinium hyperacanthum组合、Canningia chinensis-Palaeoperidi nium pyrophorum组合、Cymatiosphaera reticulosa-Samlandia chlamydophora组合)和3个孢粉组合(Arliaceoipollenites baculatus- Anacolosidites subtrudens组合、Aglaoreidia cyclops-Pinuspollenites microinsigis组合、Elaeangnacites asper-Ilexpollenites iliacus组合). 在此基础上, 将甲查拉组的时代确定为古新世-始新世早期. 研究认为, 甲查拉组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期间, 形成于印度被动陆缘欠补偿周缘前陆盆地体系的前渊带沉积. 根据前陆盆地演化所提供的地层学标志, 认为研究区内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白垩纪/古近纪之交. 藏南前陆盆地体系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印度-亚洲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应力场及基底构造格局. 特提斯在江孜盆地的消亡时间应在早始新世以后, 而在整个藏南地区的封闭时间应在晚始新世Priabonian期以后.
李国彪万晓樵刘文灿梁定益H.Yun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微体化石古近纪海相地层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1
2002年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 65 Ma)。古新世中—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万晓樵梁定益李国彪
关键词:白垩纪
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晚白垩世海平面快速变化和溶解氧剧烈波动:来自底栖有孔虫的证据
底栖有孔虫是海洋古环境、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载体,为恢复古水深、底层水溶解氧浓度和古海洋生产力等诸多问题提供了高精度的替代指标。西藏岗巴地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带,在晚白垩世地处印度大陆北缘的被动陆架之上,Cenomani...
贾建忠万晓樵李国彪陈蒲礼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溶解氧海平面特提斯喜马拉雅
文献传递
西藏岗巴地区古新世-始新世界线地层及底栖大有孔虫的演替被引量:12
2010年
古新世与始新世界线(P/E)事件中底栖大有孔虫的绝灭(BEE)以及演替(LFT)在古近纪底栖大有孔虫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藏南部岗巴地区发育有良好的海相界线地层,在宗浦Ⅱ剖面中,对底栖大有孔虫动物群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全球界线事件对该地区造成明显影响。在界线附近,底栖大有孔虫出现大量灭绝,总灭绝率达71%,界线之上开始出现复苏,底栖大有孔虫的新生率为72%。事件过后,底栖大有孔虫SBZ4动物群被SBZ5-SBZ13动物群代替,以古新统宗浦组的Miscellanea miscella,Lockhartia hai mei,Glomalveolinapri maeva的灭绝和Operculina属的消失及始新统遮普惹组Nummulites willcox,Alveolina ellipsoidalis和Orbi-tolites complanatus出现为特征。在古新世界线顶部,碳稳定同位素值出现明显负偏,峰值为-7.9‰,与全球同一时期碳稳定同位素事件表现一致;氧稳定同位素表现则与全球事件不太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成岩作用的影响。
王曦万晓樵李国彪
关键词:灭绝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