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
- 作品数:125 被引量:246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一株鞘氨醇单胞菌TP-5及其生产韦兰胶的方法和应用
- 一株鞘氨醇单胞菌TP-5及韦兰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菌株是从糖蜜厂含糖废水中分离驯化得到,其分类命名为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其保藏号为CGMCCNo.3097。该菌可在普通牛肉汁、LB、营养琼...
- 马挺李国强李丹萍梁凤来刘如林
- 文献传递
-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
- 一种选择性激活油藏主要有益菌并保持高浓度的方法,该方法通过连续、交替注入不同选择性营养液段塞,在不同段塞中添加辅助乳化菌和复合营养剂,强化不同阶段的微生物激活和作用原油效果。辅助菌促使烃氧化菌提早乳化原油,复合营养剂提高...
- 马挺李国强高配科
- 文献传递
- 韦兰胶在特高温油藏驱油中提高采收率的应用
- 一种韦兰胶在特高温油藏驱油中提高采收率的应用。所述应用的步骤包括,针对长时间水驱的特高温高含水油藏,以每分钟1毫升的速度连续注入0.1~0.4%的韦兰胶水溶液共0.2~2倍于油藏孔隙体积。在驱油流体中加入驱油剂韦兰胶,能...
- 马挺李国强张文文吴萌萌史忠
- 文献传递
- 烃降解菌株T7-2产生的生物乳化剂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被引量:17
- 2008年
- 从石油污染海域海底泥中筛选到的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经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命名为T7-2。该菌株能以十六烷为碳源代谢产生一种对柴油等烃类具良好乳化作用的生物乳化剂。研究表明,该乳化剂主要由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其比例为55.43:31.24:12.65。进一步研究证实,该乳化剂糖类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和鼠李糖;脂类由十碳、十二碳、十六碳及十八碳脂肪酸组成;蛋白质由16种氨基酸构成。本文还对乳化剂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种性能稳定、乳化效率高、适应范围较为广泛的生物乳化剂,对海洋污染生物修复及石油开采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李丹黄磊李国强李召雨马挺梁凤来刘如林
- 关键词:生物修复烃降解菌
- 一种具有醇溶性和保湿性的天然三赞胶、免洗消毒凝胶和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醇溶性和保湿性的天然三赞胶、免洗消毒凝胶和应用,属于卫生及消毒用品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天然三赞胶是由鞘氨醇单胞菌产生的天然产物多糖,具有醇溶性、保湿性、凝胶性、增稠性、乳化性等特点,可作为天然凝胶增...
- 马挺吴萌萌李国强石壮壮明月
- 文献传递
- 一种改性细菌纤维素及其培养基和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性细菌纤维素及其培养基和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技术和生物材料领域,本发明先以黄原胶为悬浮剂将天然植物源产物厚朴酚均匀分散在HS‑XGK‑Mag培养基中,再使用KosakoniaoryzendophyticaF...
- 陈帅马挺李国强高歌牛少芳刘童童赵雪晴
- 低渗透油藏空气微生物复合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
- 一种低渗透油藏空气微生物复合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微生物、营养剂和空气。微生物为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空气微生物复合的注入方式为,在注入井施工时以段塞的形式将微生物营养液注入到油层,随后注入空气段塞到油层中,...
- 马挺李国强
- 文献传递
- 利用多功能菌组提高驱油效率的研究
- 马挺宋永亭汪卫东李国强黄海东黄翔赵淑萍梁凤来杜荣光王福勇刘如林赵玲侠高配科李丹萍司风彬
- 该技术属于环境生物学领域,是生物工程在油田开发领域的开拓性应用,在南开大学对微生物驱油特征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微生物驱油特征、驱油机理及生物见效特征等技术特点,结合已经开展的微生物驱油矿场试验,选育出一系列能在油藏环境...
- 关键词:
- 关键词:油藏工程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
- 一种用于化工废水处理的生物活性预警标记方法
- 一种用于化工废水处理的生物活性预警标记方法。具体包括:提取污水处理系统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同时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筛选菌种并对其进行鉴定;用细菌16SrDNA的V6-V8区通用引物扩增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对P...
- 马挺吕晶华李国强
- 文献传递
- 咸水层CO_(2)残余埋存机理的微观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矿场岩心铸体电镜扫描图生成的二值化图片建立二维气液两相渗流模型,利用相场法研究微观条件下CO_(2)的赋存状态与埋存机理,并分析了储层润湿性、气液两相界面张力及地层水回流速度等因素对CO_(2)残余埋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层水回流后,CO_(2)被大量封存下来,此时CO_(2)赋存状态主要以柱状、孤滴状和盲端状为主;地层水回流时的速度对于残余气饱和度影响较大,而储层润湿性与气液两相界面张力对于残余气饱和度影响较小。此研究对于从微观角度认识CO_(2)残余埋存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 崔传智李国强李静李安慧
- 关键词:相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