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冉
-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一个主知主义者的现世回望——评《浮色》
- 2016年
- 在著名的《历史哲学论纲》中,本雅明描绘了一个脸朝向过去、却不可遏制地被风暴刮向未来的"历史天使",并将这场风暴名为"进步":"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从他入神地注视的事物旁离去。……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向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
- 李倩冉
- 关键词:浮色本雅明叙事者《喧哗与骚动》
- 为什么青春的脉管里缺少艺术的血液——《致青春》课堂讨论纪实被引量:1
- 2013年
- 一、"致我们并不存在的青春"
傅元峰:王小妮写过一首诗,题目是《青绿的脉》,表达出了很独特的青春感受。诗中有一只核被挖空的青苹果的意象。应该看到,在艺术作品中,爱情并非青春的标识,没有思想的精髓,缺乏艺术的审美能力,青春记忆会显得空空荡荡。王小妮的这首诗,是一个青春沦陷的象征。爱情,一个空洞的青春遗物,并不能证实青春。前不久,围绕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出现了一个文化现象,引发了对“青春”的召唤和热议。
- 傅元峰王铎曦刘琳高旭钟媛司彬元李倩冉初夏夏梦佳李汪春吴情
- 关键词:青春课堂讨论血液审美能力文化现象
- 闻一多新诗的观念型特征——兼谈汉语新诗的“及物性”问题被引量:1
- 2016年
- 既有的闻一多研究,大多只根据其意象使用而指认其'象征主义'、颓废风格。本文从这一误判入手,将分析重点从意象本身转向抒情主体及其与物象的连结方式,通过着重分析闻一多诗歌中抒情主体的姿态以及诗语结构,并对比他所效仿过的'意象派'诗歌,发现其中意涵指涉的冗余与对象化的缺失。上述特征使得闻一多诗歌朝向观念化偏移,未能给物的静默留下足够的空间,而'观念化'也恰为百年新文学一个显见的症候。同时,在主体与物象关系的问题中,重物象而轻主体的思维模式,不仅在既有的闻一多研究中构成误判,也在新诗批评的一个关键词'及物性'的使用上造成了概念的误迁与变形。'现代'语境下对抒情主体的重审,亦有助于'及物性'概念的理清。
- 李倩冉
- 关键词:闻一多新诗抒情主体观念化及物性
- “感时而动”的书写困境──2014年中短篇小说创作论析被引量:1
- 2015年
- 中国当代汉语文学因其"长篇崇拜"的风潮,对中短篇小说的忽视已经很久了。中短篇小说既有小说文体的主流身份,又不及长篇小说获得作家的重视,两相夹击之下的尴尬,使得中短篇小说的文体独特性尚未建立,更容易成为一种"感时而动"的文体。因此,当2014年的文学艺术继续在文化荒漠的暗夜里跋涉时,中短篇小说也以敏感的神经与此共振,并被诸多力量塑形。
- 李倩冉
- 关键词:中短篇小说感时短篇小说创作创作论汉语文学人生遭际
- 沉降与飞翔——黄梵小说与诗歌创作片论
- 2014年
- 作为新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同时持有诗歌、小说两副笔墨,并在两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家,黄梵的诗歌与小说创作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色。他表现出对诗歌和小说文体特征的极大尊重,并赋予两者以不同的功能:“新诗的历史,就是企图建立现代国家的精神挣扎史。白话小说尚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力道。”确如他所言,他的诗歌作品更加“内倾”,抒情者坦露出所有的无奈,深沉而持重,呈哀泣的调性;
- 李倩冉
- 关键词:诗歌创作文体特征白话小说诗歌作品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