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东军

作品数:28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叙事
  • 7篇小说
  • 5篇和歌
  • 4篇诗学
  • 4篇芥川龙之介
  • 4篇救赎
  • 3篇隐喻
  • 3篇文学
  • 3篇美学
  • 2篇叙事学
  • 2篇叙事学分析
  • 2篇艺术至上
  • 2篇幽玄
  • 2篇中国文论
  • 2篇审美
  • 2篇平淡
  • 2篇平淡美
  • 2篇文化
  • 2篇文论
  • 2篇国文

机构

  • 27篇苏州大学

作者

  • 27篇李东军
  • 1篇高鹏飞

传媒

  • 5篇日语学习与研...
  • 5篇苏州教育学院...
  • 3篇东北亚外语研...
  • 2篇解放军外国语...
  • 2篇江南大学学报...
  • 2篇日语教育与日...
  • 1篇外国问题研究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日语教育与日...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人贵诚 诗心贵意——论日本桂园派和歌诗人香川景树的“调之说”被引量:2
2019年
19世纪初期,日本江户歌坛出现崇真重诚、以情反理的性灵思潮,桂园派创始人香川景树提倡有"调"(sirabei)的和歌创作,并将"诚"(性灵)与"调"(音韵)结合起来,指出最高级的诗美便是"天地之调"。"调之说"与袁枚的性灵说以及沈德潜的格调说都有相类通之处,"调之说"融合了两者的长处,尤其对"性灵"与"学问"并重的诗学主张符合诗歌审美的发展规律,对日本近代诗歌的兴起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李东军
关键词:和歌性灵格调
论太宰治小说《人间失格》的反讽叙事策略被引量:2
2014年
太宰治是日本现代文学"无赖派"(新戏作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人间失格》是其自杀前发表的自传体小说,小说的风格阴暗、颓废,甚至被认为是其"遗书"。反讽叙事学理论为我们解读这部作品提供了新视角,作者的原罪思想、批判现实主义以及反世俗精神等跃然纸上,使作品体现出深刻的悲剧内蕴与巨大的艺术张力。
李东军
关键词:太宰治反讽叙事原罪虚无主义
困顿与超越——芥川文学经典的现代性重构被引量:1
2016年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在"西洋憧憬"与"回归传统"对立冲突的语境下,受困于"人工"(理性)与"自然"(感性)的二元悖论,成为贯穿其创作生涯的一条主线,其核心内容为"困顿与超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自我主体性的审美启蒙;2.对西方拯救主义的质疑;3.拒绝世俗化的平庸,追求永恒与崇高。"芥川之死"具有反思现代性问题的象征意义。
李东军高鹏飞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审美现代性
《水浒传》美刺说与《南总里见八犬传》劝惩说之比较被引量:2
2004年
"文以载道"思想是儒家功用诗学的核心,而美刺说则是其重要内容。日本江户时期,"劝善惩恶"文学思想盛行。劝惩说虽来源于儒家诗教,但缺少公开的"怨刺讽谏"精神。通过对《水浒传》与《南总里见八犬传》的文本分析,可以窥见美刺说与劝惩说两种文学创作概念在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李东军
关键词:美刺说水浒传
道法自然:藤原定家“事可然体”和歌的美学诠释
2019年
在藤原定家"有心"诗学体系中,"定家十体"的诗体学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有心体"与"事可然体"起到统领作用,概括来说,含蓄蕴籍的思想内容与道法自然的表现方法是二种和歌体的核心。"事可然体"的"可然"有"赞许"之义,包括和歌的题材、立意、构思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崇真贵实、无意为文、思与境谐等和歌创作的审美思维。"事可然体"的主要诗学特征是"崇真贵实",表达真情实感,或宇宙人生的摄理法则;在表达技巧层面上朴实无华,摒弃矫饰雕琢。
李东军
关键词:和歌道法自然
“世界文学”新建构下的东方“物哀”美学多元阐释
2012年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一种文学的翻译传播与阅读模式。在翻译与阅读的两个维度上,代表东方美学的古典诗歌整体上具备了成为“世界文学”的潜质,并且在比较诗学语境下,通过“崇高”与“风骨”的美学观照,东方美学的另一面特质——日本的“物哀”美学纤毫毕现,既有含蓄、婉约的东方美的共性,又有“悯物宗情”、“以悲为美”的审美个性,这种美学的“变异性”研究与多元阐释有助于世界文学的研究模式的新建构。
李东军
关键词:世界文学物哀风骨美学
论芥川龙之介小说《齿轮》的空间叙事结构被引量:3
2011年
芥川龙之介的遗作《齿轮》对其人生"莫名不安"的犀利剖析与对死亡主题的深刻表达,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振撼。芥川在小说创作方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小说《齿轮》实践了其"没有情节的小说"创作理念,"与其说是他生涯中的最高杰作,莫如说是最具原创性(个性)之作"(堀辰雄)。本文通过空间叙事学原理阐释小说《齿轮》的独特艺术魅力。
李东军
关键词:空间叙事共时性复调小说死亡主题
透过歌舞伎《忠臣藏》现象解读日本民族性格被引量:6
2005年
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歌舞伎《忠臣藏》自诞生之日起,二百多年久演不衰,它讲述的是47名武士替主报仇的故事,每年的12月14日,日本的剧院里都要上演《忠臣藏》,尽管时代变迁,但剧中所表现的忠义主题仍然感染着每一位观众。本文试图从日本文化的视角,重新诠释《忠臣藏》现象。
李东军
关键词:故事歌舞伎忠义日本民族日本文化
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的寓言叙事被引量:1
2019年
石黑一雄的小说《被埋葬的巨人》是一部本雅明式的寓言小说,延续了"记忆与遗忘"的一贯主题,并将个人记忆扩大到了集体记忆层面,用文学形式表现战争与杀戳、历史记忆和政治隐喻。小说的寓言性叙事使该作品充满了多义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叙事策略具有瓦尔特·本雅明寓言理论的废墟性、忧郁性及碎片化等美学特征。通过寓言理论观照,小说中有关弥赛亚救赎、圣经隐喻、废墟崇拜、创伤记忆等叙事伦理便会突显出来,它们共同深化了该作品的现代性批判、救赎真理等主题。
李东军
关键词:本雅明寓言救赎
救赎与沉沦:《哈姆雷特》中“珍珠”的基督教阐释
2023年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创作于伊丽莎白时代末期,当时的英国新教经历了与罗马天主教分庭抗礼、天主教复辟以及宗教和解之后站稳了脚跟。该剧体现出莎士比亚受到了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表现出由早期人文主义向基督教思想的回归倾向。文章通过对《哈姆雷特》剧本中“亡魂显灵”“珍珠与圣餐礼”“沉默与献祭”等意象的重构,将复仇悲剧主题阐释为宗教意义上的“大团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死”是主动“献祭”行为,为所有“犯罪”的丹麦人赎罪,使“脱节了”的社会恢复应有的道德秩序。
李东军
关键词:《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救赎基督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