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芳芳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篇电化学
  • 1篇电位
  • 1篇电子结构
  • 1篇絮凝
  • 1篇选择性
  • 1篇子结构
  • 1篇脱色
  • 1篇脱色作用
  • 1篇木质素
  • 1篇木质素胺
  • 1篇纳米
  • 1篇纳米合金
  • 1篇高选择性
  • 1篇合金
  • 1篇CO
  • 1篇MANNIC...

机构

  • 2篇江苏大学

作者

  • 2篇朱芳芳
  • 1篇王晓红
  • 1篇郝臣
  • 1篇司乃潮
  • 1篇施伟东
  • 1篇张一珂
  • 1篇谢文静

传媒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木质素胺的合成及絮凝脱色作用被引量:2
2013年
以造纸黑液中提取的木质素为原料,通过Mannich反应将木质素胺化改性合成木质素胺;以氮元素含量来确定木质素的改性率。通过黏度和表面张力的测定对木质素胺的物理性能进行分析,并用FT-IR、TG-DSC、UV等对木质素和木质素胺的结构进行了探讨。另外对样品进行了絮凝脱色试验,研究了染料初始浓度、木质素用量对品红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木质素相比,木质素胺的黏度增大,表面张力降低,表面活性增强,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分解温度提高,絮凝脱色效果也明显优于木质素;当品红初始浓度为12mg/L,木质素胺浓度为0.5g/L,脱色时间100min时,脱色率可达93%以上。
王晓红张一珂谢文静郝臣朱芳芳司乃潮
关键词:木质素MANNICH反应木质素胺脱色
B原子掺杂调控CuIn纳米合金电子结构以实现电化学CO_(2)还原宽电位活性
2023年
杂原子掺杂可以调节电子结构以调整中间体吸附并优化反应路径,是设计高效CO_(2)还原反应(CO_(2)RR)催化剂的有应用前景的方法.B原子是常用的掺杂剂,引入B原子可以有效打破*COOH和OCHO*中间体的吉布斯自由能线性关系,并且可以通过与CO_(2)中O原子结合来增强CO_(2)吸附能力.B掺杂碳材料、单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研究结果表明,B原子掺杂催化剂的CO_(2)RR活性和/或选择性有明显提高,然而多数报道的单个活性位点的B掺杂催化剂仅表现出在相对狭窄的电位范围内的CO_(2)RR高性能,设计制备CO_(2)RR的宽电位高选择性催化剂仍是巨大挑战.研究表明,合金化是提供多种类的活性位点相互协调和增强催化剂固有活性,进而改善CO_(2)RR性能并调节产物分布的可行策略.引入B原子到合金中以调节电子结构,最终优化关键中间体吸附的活性位点,对于寻找具有宽电位窗口的先进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B掺杂调节CuIn合金电子结构以实现宽电位高选择性的电子工程策略.所制得的B掺杂CuIn合金(CuIn(B))在–0.6 V(vs.RHE)时表现出99%的CO法拉第效率(FECO),并在一个宽的阴极电化学窗口(400 m V)内保持了超过90%的较高FECO.同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CO_(2)吸附实验等手段研究了CuIn(B)性能提升的原因,结果表明,B原子与CuIn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改变了CuIn的电子结构.CO_(2)吸附结果表明,CuIn(B)比CuIn拥有更强的CO_(2)吸附能力,证明它具有潜在的快速CO_(2)RR反应动力学.进一步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研究了催化剂的热力学反应能量学以揭示CO_(2)RR机制,结果表明,*COOH更倾向于在CuIn(B)上形成,且*CO与CuIn(B)催化位点的结合强度最佳,更利于CO_(2)还原反应为CO,而CuIn更利于作为HER的活性位点;决速步骤是*CO中间体向CO转移,以实现高CO选择性;热力学限制电位研究表明,CuIn(B)大大提高了CO_(2)�
王娇朱芳芳陈必义邓爽胡博琛刘洪武猛郝金辉李龙华施伟东
关键词:高选择性电子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