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立华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逆冲
  • 2篇铅锌矿
  • 2篇锌矿
  • 1篇地层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岩片
  • 1篇洋盆
  • 1篇元古界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闪岩
  • 1篇上古生代
  • 1篇上泥盆统
  • 1篇太华群
  • 1篇逆冲构造
  • 1篇铅锌矿床

机构

  • 7篇南京大学
  • 3篇西安工程学院
  • 2篇西安地质学院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江苏石油勘探...

作者

  • 7篇张传林
  • 7篇朱立华
  • 6篇杨志华
  • 2篇金章东
  • 2篇杨瑞东
  • 1篇邹成娟
  • 1篇高南华

传媒

  • 2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矿产与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区域地质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西秦岭元古界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9
1999年
通过对西秦岭西和、成县一带的详细区域地质调查,以多尺度、多层次、多要素的构造解析和构造—岩石地层方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手段,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首次从西秦岭的“西汉水群”中解体出前寒武纪地质单元,再次提高了对西汉水群的认识。这一认识不仅给西秦岭地区地层、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对重新认识西(和)成(县)铅锌矿田以至整个西秦岭铅锌成矿带的成矿特征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思维。
张传林杨瑞东朱立华金章东杨志华
关键词:元古界西秦岭地层铅锌矿
西秦岭北带大草滩群的解体及其地质意义——兼论北秦岭加里东运动的性质被引量:10
2000年
分布于西秦岭北带的上泥盆统大草滩群 (D3dc) ,被众多研究秦岭的地质学家认为是典型的造山后的磨拉石建造 ,并将这套地层作为北秦岭加里东运动最直接、重要的证据之一。我们的工作发现 ,大草滩群是由两套不同时代、不同沉积建造的地层体经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形成的地层叠置系统。因此 ,原大草滩群予以解体 ,建议取消。
张传林朱立华杨志华
关键词:北秦岭上古生代大草滩群加里东运动
抽拉—逆冲岩片控矿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是杨志华等在研究秦岭造山带过程中提出的一种关于大陆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全新构造观。通过西秦岭造山带腹地的西成矿田西汉水群的解体和再划分,结合必要的测试分析,首次在该区发现元古宇地层单元。该地层单元无论在变质程度,还是在变形层次、序列、样式上均与古生界存在巨大差别。经详细的构造解析及区域地质的调研,我们认为该区元古宇是在晚三叠世由西向东抽拉—逆冲至地表的,西成矿田中矿床分布严格受抽拉—逆冲岩片控制,而且西成矿田中最大的矿床——厂坝铅锌矿是产于元古宇而不是泥盆系中。因此,过去在该区建立的热水沉积成矿模式的基础已不复存在。我们结合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思想,提出了抽拉—逆冲岩片构造控矿模式,建立了不同岩片系统与相应的不同类型矿床相互对应的关系。这为大陆造山带成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
张传林朱立华金章东杨志华
关键词:逆冲成矿模式铅锌矿床
小秦岭高压榴闪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
1999年
在小秦岭变质核杂岩主体早前寒武纪太华群中,发现了榴闪岩包体。对其岩石学、岩相学的初步研究及主要矿物石榴石和角闪石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所发现的榴闪岩包体属高压变质岩系列。通过与华北地台产出的高压麻粒岩和超高压退变质榴辉岩的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榴闪岩是在印支期陆内 A 型俯冲造山过程中形成。
张传林朱立华章扬松杨志华
关键词:太华群榴闪岩小秦岭榴辉岩
大陆造山带盆-山转换的类型及阶段──以秦岭造山带为例被引量:27
1999年
盆 山转换是造山带研究中重要的内容。从秦岭和中国西部造山带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盆 山转换的三种类型、三个阶段,对正确认识秦岭和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发展和演化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盆 山转换的第二、第三阶段的提出,有助于重新认识秦岭乃至全球陆内造山带的特征和演化规律,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按盆地的属性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及三个阶段:中- 新元古代洋壳或过渡性洋壳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古秦岭造山带和古中国板块( 或地台) ;古生代- 三叠纪板内( 或地台) 海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中秦岭造山带和联合古陆( 或中国板块) ;印支期以来陆相沉积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转换,形成新秦岭造山带和中国板块( 或地台) 的裂解。按造山带与沉积盆地之间的结构特征,可以分为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走向基本一致的第Ⅰ类型造山带,造山带与沉积盆地走向不一致,甚至相互垂直的第Ⅱ类型造山带,以及深层构造岩片抽拉 逆冲推覆、叠加在陆相沉积盆地之上的第Ⅲ类型造山带。
杨志华张传林朱立华邓亚婷
关键词:洋盆海盆陆盆大陆造山带
甘肃西和-成县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被引量:7
1998年
根据对西汉水群的详细解体、划分,首次在西和—成县地区发现元古代地层单元。在多尺度、多层次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自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序列。
张传林杨志华朱立华杨瑞东
下扬子地区上泥盆统五通组沉积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7
1999年
总结了下扬子区晚泥盆世五通组典型的沉积构造,如风暴砾滩、冲洗交错层理、滩脊、三脊波痕、植物化石及遗迹化石埋藏相特征等。全定量分析了泥岩类的主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其主化学组成具有高 Si O2 含量。高 K2 O/ Na2 O 比值,低 Mg O, Zr, Hf 组合特征显示近源沉积特征,与下伏下古生界有显著差别, B, Ga , Ba, Sr, Rb等元素反映出滨海及海陆交互的沉积环境。综合分析沉积构造、沉积地球化学及区域地质特征,认为五通组形成于弧后前陆盆地,其沉积过程是一个海侵过程,这一大地构造背景一直延续到早石炭世末。
朱立华张传林仲健华邹成娟高南华
关键词:五通组下扬子区上泥盆统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