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谦
- 作品数:47 被引量:1,237H指数:19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的过程和格局被引量:34
- 2002年
- 对 30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样地 ,用主分量分析 (PCA)进行群落类型划分 ,用连续带分析构建自然恢复系列。研究了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数量特征、生物量、更新层特征变化过程以及种群的格局和类型 。
- 朱守谦陈正仁魏鲁明
- 关键词:自然恢复喀斯特森林森林群落生态恢复植被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 马尾松林“择伐”经营初探被引量:3
- 1991年
- 本文从群落结构、天然更新过程、幼树生长、涵养水源功能、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马尾松“择伐”经营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初步认为是可行的。提出了“择伐”经营的技术关键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喻理飞朱守谦肖忠武
- 关键词:马尾松择伐
- 贵州喀斯特台原亮叶水青冈林种—多度结构研究被引量:10
- 1998年
- 采用株数、显著度、重要值研究了贵州喀斯特台原亮叶水青冈(Faguslucida)林21个样地乔木层种一多度结构的分布型,并对其进行了类型划分。分析了种一多度结构类型与生境、群落类型、群落数量特征的关系,以及亮叶水青同种群在各种一多度结构类型中分享资源空间的方式。
- 喻理飞朱守谦魏鲁明
- 关键词:结构类型
- 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被引量:123
- 2002年
- 导致贵州喀斯特森林发生退化的原因是火烧、开垦、放牧和樵采 .选用群落高度、显著度、萌生株比例、生物量和耐荫树种比例 5个指标对群落退化进行定量评价 .结果表明 ,退化群落可分为A~F 6个退化等级 .在受自然力作用和人为干扰不明显时 ,顶极群落发生正常的波动 (A) .在干扰力的作用大于波动的振幅时 ,顶极群落发生明显退化 (B~F) ,群落退化度逐渐增大 .群落退化等级与退化群落自然恢复的演替阶段基本一致 ,生物量的移出和耐荫树种消退是退化的关键因素 ,火烧、放牧、开垦干扰群落主要分布于退化等级C~F中 ,樵采干扰群落多发生于B~C中 .4种干扰对退化群落萌生株数影响较大 ,受火烧、樵采干扰群落多 ,而受开垦、放牧干扰群落较少 .各干扰群落退化度从小至大排序为樵采干扰群落、开垦干扰群落、放牧干扰群落。
-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魏鲁明陈正仁
-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
-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物量构成初步研究被引量:88
- 1995年
- 本研究用收获法测定了30株样木的生物量,建立相对生长关系式用以估测群落生物量。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典型群落圆果化香、青冈栋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68.02t/hm ̄2,属低生物量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了山脊,坡地,漏斗喀斯特森林的生物量变化;乔木层生物量按生活型、层次和物种的分配;喀斯特森林树种的生产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朱守谦魏鲁明陈正仁张从贵
-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生物量群落结构
- 水分胁迫下榆科3种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被引量:97
- 2005年
-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榆科树种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适应,比较其抗旱性,采用人工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了青檀、朴树、榔榆幼苗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榆科3种幼苗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趋势一致。随胁迫程度加剧,水分饱和亏缺增大,水势降低,质膜透性增大,膜伤害程度增加,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含量增加,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表现出“增加→下降→再增加”的变化过程,但各指标的变化程度因树种不同而异。用坐标综合评定法对3个树种幼苗抗旱能力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榔榆幼苗的综合抗旱能力最强,青檀次之,朴树较差。
- 韦小丽徐锡增朱守谦
- 关键词:榆科树种水分胁迫幼苗生理生化指标抗旱能力
- 4个榆科树种水分参数随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规律被引量:13
- 2005年
- 采用P-V技术研究了青檀、朴树、榔榆、白榆 4个树种水分参数随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4个树种的P-V曲线水分参数随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规律一致。随季节变化和母株年龄增长,ψsats、ψtlps 和ε逐渐降低,而 ψsats -ψtlps 逐渐增加;AWC和RCF则表现为 4月份、10月份和苗期高于 6月份、8月份及幼树。其变化特点有利于增强树种的抗旱能力,反映了 4个树种在季节变化、年龄变化中历经逆境锻炼,抗旱性由弱到强的形成过程。4个树种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可归结为:随组织含水量或水势降低,潜在的细胞浓度增加,组织细胞忍耐高渗透压的能力逐步增强,渗透调节能力增大,细胞壁弹性增加,维持膨压能力和原生质忍耐脱水能力增强。坐标综合评定的结果表明, 4个树种的抗旱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是:青檀>榔榆>白榆>朴树。
- 韦小丽朱守谦徐锡增
- 关键词:榆科树种水分参数年龄变化抗旱性
- 喀斯特森林不同种组的耐旱适应性被引量:41
- 2002年
- 把土壤 -植物 -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 ,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 ,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 ,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 ,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 ,次先锋种为中输入中输出较高效率类型 ,过渡种为较低输入中输出较低效率类型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为中输入、中输出中效率类型。先锋种、次先锋种耐旱适应性强于次顶极种和顶极种。同一种组内落叶阔叶树种耐旱适应性弱于常绿阔叶树种 ,证实了“喀斯特森林中落叶成分是对干旱的适应”
-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
-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种组
- 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评价和修复技术被引量:128
- 2002年
- 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和当前喀斯特区植被恢复的目标 ,贵州喀斯特区植被恢复以生态修复为主 ,而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和演替规律是其重要基础。采用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 3个评价指标对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 ,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 ;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 ,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 ,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 4 0~5 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 ,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以树种选择、小生境人工改造和利用为主的人工恢复技术 ,以结构调整、系统管理、抚育为主要措施的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技术 ,可提高退化植被恢复潜力和速度。
- 喻理飞朱守谦祝小科谢双喜
-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恢复生态学植被恢复
- 乌江流域喀斯特石质山地人工造林技术试验被引量:6
- 1999年
- 对切根苗、容器苗、生根粉和根宝溶液浸根苗造林的单因素试验及不同整地、覆土方式、栽植时间、地面覆盖的多因素造林试验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切根苗、容器苗造林能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达85%以上。生根粉和根宝溶液浸根造林亦能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覆土方式、栽植时间和地面覆盖措施的组合,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作用也不一致。
- 祝小科朱守谦刘济明刘济明廖月清喻理飞
- 关键词:人工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山地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