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奎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精神
-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脊梁”与“精神支柱”,不能失却“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来维系、来支撑。今天尤其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
- 朱世奎陈依元
- 文献传递
- 吐谷浑白兰地望新考被引量:5
- 2008年
- 本文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吐谷浑白兰地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再研究,并在青海海西州都兰县、柴达木地区做了若干实地的田野考察,参照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见解。
- 朱世奎程起骏
- 青海汉俗的建构特色及意蕴
- 1994年
- 民俗是一种人类群体(民族、氏族、部落等)的文化现象。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与该民族的群体文化具有整体统一性,同时又有其有别于该民族其它文化形态的独特性;它既有历史的传承性——因为它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又有其时代断面的标志性;它既是民族群体风俗、习尚的共性稳定体,又是容易受地域、环境、气候、交通乃至周边其它民族习俗影响的个性杂合体。本文试图根据这一认识,以青海汉族习俗为例,就其建构的特点及其哲理意蕴作一点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的文化传承。任何民俗事象之所以能成“俗”、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中为群体接受并传承下来,是因为它具有对该文化环境(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罗斯·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指出的“在文化生活中和在语言中一样,选择都是首要的必然现象。”在各式各样可能的文化旨趣构成的巨大弧形上,“一种文化,它的同一性有赖于对这一弧上的某些片断的选择。
- 朱世奎
-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民族习俗民俗事象民族群体汉传佛教腊八粥
- 毛泽东与中华民族精神
- <正> 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脊梁”与“精神支柱”,不能失却“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繁衍昌盛,就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来维系、来支撑。今天尤其需要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
- 朱世奎陈依元
- 创建“青海高原老人学”刍议
- 1991年
- 正在创建中的“青海高原老人学”是一门崭新的边缘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世居及客籍久居在青海高原上的老人问题。该学科将运用多种科研手段,对青海高原老人这一社会群体给予多视角的分析,经过归纳与综合,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门学科的创建,除了将为青海省各级政府和老龄问题组织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之外,还将对亚大地区及世界其他地区高原老人问题的研究作出贡献。
- 朱世奎
- 关键词:老人问题家庭养老方式人口平均寿命高原性牧区
- 青海土著孤寡老人婚恋心理障碍及消除对策
- 1992年
- 青海土著老人,是指青海籍的老人。解放前,青海省是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地区,几乎没有什么近代工业,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解放后,经过40多年时间的社会主义建设,青海省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历史起点低,这里仍是我国的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今天生活在青海省的近450万人口中,可分为青海土著人和客籍人两大部分。
- 朱世奎
- 关键词:孤寡老人婚恋心理土著人性心理障碍经济文化
- 西海石虎有话说
- 2006年
- 在烟波浩淼的青海湖的北岸,美丽的金银滩草原上,有一座当地人叫作三角城的古城堡,它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镇的西面。20世纪30-40年代.在这古城堡里边发现了一件名叫“石虎”的稀世文物珍宝。
- 朱世奎
- 关键词:石虎西海古城堡银滩首府
- 白兰:吐谷浑王国的光辉坐标
- 2010年
- "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礼记·檀弓下》从中国的中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长达九百余年的汉文史籍中,白兰地名不绝于书,说明了这个古地名深厚的史学底蕴。吐谷浑第二代首领吐延。
- 朱世奎
- 关键词:白兰柴达木盆地光辉
- 挥师经济主战场(代序)——关于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等问题的思考
- <正> 世界形势,波谲云诡;国内形势,安定团结。这既令人忧虑感叹,也给了我们一次新的机遇和条件。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综合国力搞上去,把我们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攻下来,把“八五”规划、十年计划胜利完成好,这是党的英明决策、全国...
- 朱世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