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立宇

作品数:106 被引量:417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4篇肿瘤
  • 36篇细胞
  • 29篇免疫
  • 25篇组织化学
  • 24篇免疫组织
  • 24篇免疫组织化学
  • 23篇大肠
  • 19篇肠癌
  • 19篇肠肿瘤
  • 18篇病理
  • 17篇蛋白
  • 17篇细胞癌
  • 17篇腺癌
  • 16篇基因
  • 13篇直肠
  • 13篇结直肠
  • 12篇鳞状
  • 12篇鳞状细胞
  • 12篇鳞状细胞癌
  • 12篇病理学

机构

  • 71篇安徽医科大学
  • 50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铜陵职业技术...
  • 3篇安徽省立医院
  • 3篇福建省立医院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 1篇安徽医学高等...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合肥市口腔医...
  • 1篇皖西卫生职业...
  • 1篇安徽省太和县...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宿州市立医院
  • 1篇安徽省界首市...

作者

  • 106篇曹立宇
  • 36篇张洪福
  • 23篇尹玉
  • 14篇江燕
  • 13篇李昊
  • 10篇许建明
  • 8篇金雯
  • 7篇王波
  • 7篇陈顺华
  • 6篇丁丽红
  • 6篇詹鹤琴
  • 5篇孟刚
  • 5篇吴琪芳
  • 5篇张聪
  • 4篇吴文清
  • 4篇吴兴旺
  • 4篇熊茂明
  • 4篇陆娜娜
  • 4篇梅俏
  • 4篇蔡永萍

传媒

  • 26篇临床与实验病...
  • 17篇安徽医科大学...
  • 8篇中国组织化学...
  • 4篇安徽卫生职业...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安徽医药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实用肿瘤杂志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1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例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观察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探讨食管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BSCC)的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特征及在病理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例食管BSCC分别作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收集5例典型鳞状细胞癌(SCC)作对照。结果:BSCC主要由密集的小细胞组成,排列成实体小叶状及假腺样(筛网状),并见粉刺样坏死及基底膜样物质沉积(PAS+),4例BSCC均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成分,1例见局灶性鳞状细胞分化。免疫组化基底细胞样成分Ker(AE1/AE3)、Ker14、PCNA、LM及p53均阳性,Ker194例基底细胞样成分及2例伴随鳞癌成分同时阳性;Syn仅1例BSCC阳性;5例SCCKer(AE1/AE3)均阳性,3例Ker14弱阳性,2例Ker19弱阳性。5例BSCC和BCC其S-100、CgA、NSE及SMA均阴性。结论:BSCC是鳞状细胞癌独特的组织学类型,进行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BSCC诊断及鉴别诊断。
曹立宇孙先虹
关键词:食管肿瘤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免疫组化
大肠癌中STAT3和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3(STAT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STAT3和VEGF在6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STAT3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4.5%(40/62)、75.8%(47/62),均明显高于大肠正常黏膜组织35%(7/20)、30%(6/20)。STAT3和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Duke's分期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关。STAT3和VEGF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STAT3和VEGF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提示联合检测较单一检测更有意义。
陆娜娜尹玉李昊江燕曹立宇
关键词:大肠癌STAT3VEGF免疫组织化学
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别,探讨Bub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标本及相应的食管切缘正常黏膜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ub1蛋白和Bub1 mRN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黏膜组织相比较,Bub1 mRNA及Bub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5),且Bub1 mRNA及Bub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Bub1表达水平高低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关系。
姚伶俐曹立宇张洪福李昊杨枫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BUB1纺锤体检验点原位分子杂交
幽门螺杆菌诱导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坳去除后对胃类癌发生的影响。方法100只蒙古沙鼠分成7组,A、B为空白对照组,C、D、E、F、G为Hp感染组,其中F、G组Hp感染后再去除。结果空白对照组(A、B组)未见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形成,却感染后(C、D、E组),血清抗Hp IgG抗体、胃泌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发生率分别为27.8%(5/18)、31.2%(5/16)、58.3%(14/24)和16.7%(3/18)、31.2%(5/16)、62.5%(1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坳感染时间的延长,ECL病变面积明显增加(P〈0.01);Hp去除后,血清抗Hp IgG抗体、胃泌素水平明显降低,EE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的发生率降低,分别为25.0%(4/16)、15.4%(2/13)和37.5%(6/16)、23.1%(3/13)。早期阶段去除Hp(G组),ECL病变发生率及类癌的面积明显低于非去除组(E组)(P〈0.001)。血清抗Hp IgG抗体与胃泌素水平及胃泌素水平与胃类癌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结论坳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去除印可有效预防蒙古沙鼠胃类癌的发生。
曹立宇Tetsuya TsukamotoYoshiharu TakenakaHisayo Ban
关键词:胃类癌幽门螺杆菌
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探讨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研讨式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2002级甲班和乙班,分别进行传统式教学及多媒体研讨式教学。结果:甲班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均好于乙班同学,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乙班同学(P<0.05)。结论:多媒体技术在病理学研讨式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
曹立宇
关键词:病理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法
丁酸钠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及食管癌早期诊断、生物学行为的研究
陶仪声张洪福宗永生沈蓉曹立宇姚伶俐承泽农于东红武世伍冯振中江燕詹鹤琴
该课题任务来源于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KJ209、2000JL124zc、97JL148、2006KJ343B),以及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基金项目。该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MTT比色法、...
关键词:
关键词:食管癌丁酸钠生物学行为
大肠癌p53基因突变与血清抗体的相关性研究及意义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 p5 3- Ab与 p5 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 EL ISA法检测 34例大肠癌患者及 10例健康人血清 p5 3- Ab,同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 SSCP)和免疫组化 (IHC)分别检测 p5 3第 5 - 8外显子突变及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大肠癌中血清 p5 3- Ab阳性率为 17.6 % (6 / 34) ,正常对照组血清阴性。 p5 3基因突变率及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5 2 .9% (18/ 34)和 5 5 .9% (19/34) ,大肠正常粘膜未见 p5 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 p5 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与 p5 3- Ab存在及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 .0 5 )。结论 :p5 3基因突变是参与和影响 p5 3蛋白表达的主要因素 ,p5 3蛋白表达可诱导 p5 3- Ab产生 ,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检测血清 p5 3-
曹立宇欧玉荣张洪福
关键词:大肠肿瘤基因P53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RRX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配对相关同源框1(paired related homoeobox 1,PRRX1)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及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67例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其中正常子宫内膜86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9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91例,均行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观察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PRRX1表达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PRRX1的关系。结果PRRX1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的细胞核中,91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RRX1阳性率为79.1%,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0)、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组织(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按FIGO分级分类,FIGO1级的PRRX1阳性率低于FIGO 2、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PRRX1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PRRX1表达量高,且与FIGO分级相关。
郑炎郑炎曹立宇肖大树王相岩
关键词:子宫肿瘤内膜样腺癌免疫组织化学
对比度知觉学习治疗弱视的效果及相应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验证对比度知觉学习对青少年及成人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索相应的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对20例15~30岁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进行对比度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后进行视力、空间对比敏感度和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统计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对比度知觉学习前后弱视眼中、高空间频率下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数视力表上视力提升≥2行者达65%。训练前后中、高空间频率下视觉诱发电位P100峰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度知觉学习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治疗青少年及成人弱视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才远解敏王烈成曹立宇吴强
关键词:弱视
结肠巨大脂肪瘤误诊为结肠癌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女,53岁,因反复下腹痛2个月余人院。近2个月来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抗感染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反复发作。近期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无特殊。入院体格检查: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及,
吴琪芳许建明张超吴兴旺曹立宇
关键词:巨大脂肪瘤结肠癌误诊阵发性绞痛抗感染治疗浅表淋巴结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