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中国学者海外报道被引量:1
- 2016年
- 我国学者于2013-2016年有多篇关于脑静脉系统疾病和脑小血管病的高质量研究发表在国外专业杂志上,内容涉及新的影像学技术对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重症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联合治疗,以及脑小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等,本文拟对上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 曹甜吴波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脑静脉脑血管障碍小动脉小静脉
- 外源性重组HMGB1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研究外源性重组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无血清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中培养SD鼠大脑皮层细胞,传代扩增及纯化神经干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nestin),分析神经干细胞纯度。CCK-8测定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HMGB1对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选择重组HMGB1的最适浓度进行后续实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重组HMGB1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mRNA、Toll样受体(TLRs)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AGE、TLRs、MMP-9、NGF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在培养至第3代时,nestin鉴定神经干细胞纯度可达99%及以上。在重组HMGB1 10ng/mL刺激下,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最高。实验组神经Ⅲ类β-微管蛋白(TUJ1)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RAGE、TLRs、MMP-9、NGF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重组HMGB1或可通过RAGE、TLRs、MMP-9等信号通路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 张会敏吴波曹甜严玉颖刘鸣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9
- 自发性脑出血后急性无症状性梗死灶研究进展
-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缺血性损伤极为敏感,许多研究发现自发性脑出血后患者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常出现高信号,即有急性无症状性梗死灶形成;这些微小病灶常出现在出血灶的远隔区,位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或脑干及小脑,且不伴有...
- 曹甜吴波
- 文献传递
- 缺氧缺血性脑病对新生儿的听力影响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探讨与听力障碍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NICU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于病情稳定、出院前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d左右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行听觉脑干反应(ABR)确诊检查;选取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NICU中12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初筛异常46例,占36.2%;复筛46例,异常9例,占19.6%;9例患儿3~4个月时行ABR检查,确诊听力障碍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57%(2/127)。对照组检测正常新生儿182例,初筛异常18例,占9.9%;18例复筛全部通过。【结论】NICU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是听力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尤其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进行听力随访。
- 胡劲涛陈平洋谢宗德曹甜刘嘉贺晓日
- 关键词:脑缺氧脑缺血听力
- 重症监护室中高危新生儿的听力检测研究
- 2006年
- 目的 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的情况,探讨与听力障碍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NICU中高危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未通过者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者行听觉脑干反应(ABR)确诊检查;选取普通肺炎患儿作为对照。结果 检测NICU中172例高危新生儿,初筛异常62例,占36%;复筛62例,异常10例,占16.1%;3~4月龄时行ABR检查,确诊听力障碍5例,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为2.91%。对照组检查普通肺炎患儿52例,初筛异常3例,占5.8%;3例复筛全部通过。结论 NICU中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发生的高危人群,缺氧缺血性脑病、先天性CMV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是发生听力障碍的危险因素。对高危新生儿应进行随访。
- 胡劲涛谢宗德陈平洋曹甜吴丽元贺晓日王涛薄涛刘嘉
-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听力障碍听力检测高危新生儿
- 妊娠超过34周新生儿生命体征描述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文献系统性回顾研究,确定妊娠超过34周的新生儿出生2h后的生命体征参考范围。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方式,检索Pub Med、CINAHL、Embase、Elsevier、Cochra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描述性系统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通过文献分析得出了在新生儿转型期的34周内,对新生儿正常生命体征参数进一步健全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论论证了进一步研究年龄匹配的新生儿早期预警工具可以提高其准确度和灵敏度。采取延长数据采集期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等方法能更准确地分析出妊娠超过34周新生儿正常生命体征的参考范围。
- 周嫣曹甜陈华钟清
- 关键词:新生儿生命体征
- 自发性脑出血后急性无症状性梗死灶研究概况及进展
- 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缺血性损伤极为敏感,许多研究发现自发性脑出血后患者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常出现高信号,即有急性无症状性梗死灶形成;这些微小病灶常出现在出血灶的远隔区,位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或脑干及小脑,且不伴有...
- 曹甜吴波刘鸣
- 关键词:自发性脑出血弥散加权成像急性梗死
- 高危新生儿的听力障碍研究
-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探讨与听力障碍发生有关的高危因素。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NICU中高危新生儿于病情稳定时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于生后42天左右进行...
- 胡劲涛谢宗德陈平洋曹甜王涛贺晓日
- 文献传递
- 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技术对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116例极低体重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电定位组各58例,分别采用单一置管完成后的X线定位和心电定位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电定位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将置管操作和定位这两项操作集中在床旁一次完成,无需X线检查判断导管位置,对提高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尖端位置的动态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吴丽元赵丽萍汪琴彭敏曹甜邓艳红
- 关键词:极低体重儿PICC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听力障碍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胡劲涛谢宗德陈平洋曹甜刘嘉贺晓日王涛
- 关键词:听力障碍听力检查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