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雨龙

作品数:20 被引量:66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橡胶种植
  • 5篇人类学
  • 5篇文化变迁
  • 5篇边境
  • 4篇人类学考察
  • 4篇哈尼族
  • 4篇村寨
  • 3篇社会
  • 3篇社会文化变迁
  • 3篇文化
  • 3篇民族
  • 3篇节日
  • 2篇移居
  • 2篇政治
  • 2篇秩序
  • 2篇社会变迁
  • 2篇身份建构
  • 2篇文化调适
  • 2篇个案
  • 2篇个案研究

机构

  • 20篇云南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红河学院

作者

  • 20篇张雨龙
  • 6篇马翀炜
  • 1篇张永杰

传媒

  • 3篇思想战线
  • 3篇西南边疆民族...
  • 2篇世界民族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开放时代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政治人类学评...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1
  • 2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泰国北部山区一次村民选举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7
2011年
D村是泰国北部山区由阿卡人、傈僳族人及汉人构成的一个咖啡种植十分成功的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村寨。从最近进行的非常复杂的村长竞选过程中可以看到,原有的村寨社会结构关系及村社传统文化正急剧变迁。村民积极参与村寨选举的政治博弈活动表明了曾经长期游走于国家边缘的山地农民正积极参与国家化的进程。作为山地少数族群的农民并非天然具有反国家化的冲动,相反,将国家视为可资利用的工具,用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资源来为自身构建更多的社会资本,进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收益是一些山地民族的现实选择,这些行动也同时成为了实现并强化对国家认同的过程。
马翀炜张雨龙
关键词:村民选举国家化
消失的秋千架——阿卡人“耶苦扎”节的变迁与文化调适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张永杰张雨龙
关键词:文化调适文化变迁
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以中、老、缅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为例
2018年
中国、老挝和缅甸三国交界地区哈尼/阿卡人以橡胶种植为业,哈尼/阿卡人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橡胶种植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也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国家力量的渗入以及更为关键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哈尼/阿卡人传统社会的裂变,国家权力渗透到村寨,传统村寨组织逐渐式微。不同国家的哈尼/阿卡人根据各自国家提供的政策路径和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实践不同的方式,如进行村寨社会整合与社会结构的重构、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等,这都是他们融入各自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探索。这些实践过程进一步拓展了哈尼/阿卡人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也是建构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理解国家的过程。融入国家化进程既是少数民族对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想象的拓展过程,是他们对民族和国家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同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在国家引导和帮助民族群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建构与完善的,对边缘与中心的关系的理解,或者说对边境(边疆)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解,也是在边境地区的国家化进程和发展过程中实现的。
张雨龙宋明(校译)
哈尼族“阿卡”释义被引量:5
2013年
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属于雅尼支系,自称"雅尼"或"阿卡"。"阿卡"一词不仅在哈尼族社会中普遍使用,也在国际学术会议中被正式使用,但学术界对"阿卡"依然存在一些误解,有学者认为"阿卡"是傣族对西双版纳哈尼族的蔑称,具有歧视性。事实上,"阿卡"并不是傣族对哈尼族的称呼,"阿卡"也没有"奴隶"等贬义。对"阿卡"的涵义进行辨析从而明确"阿卡"是自称而不是他称,不仅有利于正确理解哈尼族的民族发展史以及哈尼族与傣族的历史关系,消除民族间的误解,也有利于规范学术术语。
张雨龙
关键词:哈尼族
橡胶种植与社会经济交往的变迁——以中缅边境两个阿卡人村寨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老曼沙囡村和巴洒村是中缅边境的两个阿卡人村寨,橡胶种植在国家力量、市场经济和民族认同的共同作用下进入村寨,使原有经济发生转型,从而引起了经济交往活动与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两个村寨因处于不同国家及各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故其参与方式、范围也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张雨龙
关键词:橡胶种植经济交往文化变迁
从社区秩序维护的村寨性整合到国民身份建构的族群性表达——泰国北部山区阿卡人“耶苦扎”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泰国北部多昌村阿卡人的一次传统与现代混搭的"耶苦扎"节日活动表明了节日中传统的祈求丰收的农耕意义已经淡化,原有的维护社区秩序的村寨性整合功能也正在消失。借助偶然性事件而临时搭建的节日舞台以及各种混搭的表演节目使阿卡文化以族群性而非村寨性的形象出现于公众视野。努力强调阿卡人作为群体的合法性以及阿卡人独特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的各种行为,从根本上讲是为个体获得完整意义上的国民身份的一种族群性表达。少数族群传统文化的村寨性存在逐渐被族群性表达所取代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
马翀炜张雨龙
关键词:身份建构
作为身份建构资本的节日--泰北山区阿卡人“耶苦扎”考察
泰国北部清莱府湄岁县多昌村阿卡人的耶苦扎节日已经不再具有祈求谷物丰收的农耕意义。加强群体内部凝聚力以便在村寨政治竞争中取得优势,表达对传统的坚守从而声言远较改信基督教的阿卡人具有道德上的优越性以及借助节日活动为阿卡文化搭...
马翀炜张雨龙
关键词:传统文化身份建构政治竞争
国家在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中、老、泰、缅、越哈尼-阿卡人的节日考察被引量:12
2013年
分布于中、老、泰、缅、越五国的哈尼—阿卡人,因深居远离国家政治中心的山地,致使包括其节日在内的文化长期得不到显现。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哈尼—阿卡人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其传统节日文化在总体上处于危机之中。同时,国家化进程的推进也给传统的民族节日文化带来了延续和转型的可能性。民族政治地位的平等与否是不同国家中哈尼—阿卡节日文化能否获得传承与创新空间的重要因素。国家在场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至关重要。
马翀炜张雨龙
关键词:节日国家在场文化多样性
哈尼族的生计转型与文化融合发展——以橡胶种植三村为例被引量:6
2019年
西双版纳哈尼族是在国家力量和市场经济合力作用下选择种植橡胶的,完成了由粮食种植向橡胶种植的生计转型。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哈尼族村寨,即国营橡胶农场生产队、民营橡胶公司生产队和自主种植橡胶的传统村寨,他们参与橡胶种植的时间和方式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生计转型特点。不同类型的村寨在生计转型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现实诉求不同,因此选择了民族文化资本化、村落共同体建构、文化农民培养等不同的文化融合发展策略。
张雨龙
关键词:哈尼族橡胶种植生计转型文化融合
橡胶种植与社会文化变迁
地处中老边境地区的中国国防村和老挝坝枯村都属于哈尼/阿卡人村寨。共同的历史文化使这两个虽然分属不同国家但紧邻而居的村寨在社会、文化、经济等交往中一直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近十几年来,随着两村村民之间跨境合作种植橡胶活动的开...
张雨龙
关键词:橡胶种植社会变迁文化变迁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