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江
- 作品数:86 被引量:214H指数:7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中小学实施教育惩戒的理论依据被引量:3
- 2020年
-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教育者提出了反对教育惩戒的意见。其实,诸如生物学、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等学科都有相关理论可以作为实施教育惩戒的理论依据。
- 张正江徐彩雯
- 关键词:教育惩戒体罚
- 陶行知论教书匠被引量:1
- 2012年
- 近年来,有些中小学老师公开宣称要做"教书匠"。而早在大半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就反对教师单方面的"教",主张"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师"教死书"和书本教育,倡导和实践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反对教师做"贩卖书本知识的活书橱",主张教师要做发明真理的教育家。陶行知对教书匠的危害进行了深入揭示,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 张佳莉张正江
- 关键词:陶行知教书教书匠
-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小议被引量:5
- 2016年
- 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盛行一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其实,列宁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暂时有所保留地引述了考茨基的"灌输论"。在人民内部,列宁很快就抛弃了"灌输",而主张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人民在实践中产生社会主义思想意识,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等坚决反对灌输、说教。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看,人的认识和思想观念的产生,根本上基于自己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实践,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而发生作用。当代国内外几乎所有教育理论,无不把"灌输"远远地抛诸脑后。如当代著名的解放教育学家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就深刻批判了培养被压迫者的灌输式教育,主张对话教育。
- 张正江
- 关键词:灌输论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教育《被压迫者教育学》
- 由传统性走向现代化:论国学教育的定位被引量:1
- 2017年
- 国学教育在历史上的定位偏差,影响了百年中国的文化教育史,人为造成了传统学术文化与现代西方文明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局面。时至今日,国学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定位依然模糊不清。重审国学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理应是一种保留传统印记的现代教育,是在现代践行传统的教育,是由"传统性"走向"现代化"的教育。在实践上澄清国学教育的定位,需要明晰国学教育的内容范畴,构筑国学教育的制度保障体系,重视国学与中国教育学的关系,消弭国学与学科教学的鸿沟,将其定位为面向广大普通民众的教育。
- 冯浩张正江
- 关键词:国学教育
- 劳动教育:热爱什么劳动,尊重哪些劳动者被引量:2
- 2023年
- 现实中,许多人可能会(包括学生)热爱和尊重某些劳动(者),不热爱不尊重另一些劳动(者)。那么,劳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热爱和尊重哪些劳动(者)呢?热爱劳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各种劳动兴趣、爱好、热情,根本上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热爱劳动人民,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热爱底层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是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各种劳动,不要有职业歧视。尊重劳动者,是要培养学生尊重普通劳动者。因此,热爱劳动的教育,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要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与劳动人民对话,去体验和感受。尊重劳动的教育,首先是认识上,需要认识到各种合法和诚实的劳动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其次是态度上,严肃、平等对待各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教育,首先需要认识到普通劳动者同样值得尊重,他们更渴望、更需要尊重;其次,他们也是人,也有独立人格与尊严,需要得到尊重。
- 张正江
- 关键词:劳动教育热爱劳动者
- 关于“鲁洁难题”的思考
- 2021年
- 著名德育学家鲁洁先生发现,生活德育论面临一系列理论难题:道德与生活谁是第一性的?道德是生活的目的,还是手段?道德是动机性道德还是评价性道德?如何生活才能幸福?道德为什么能使人幸福?没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不幸福?“鲁洁难题”具有巨大的学术与现实研究价值。道德与生活之间不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目标与途径的关系,道德是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唯一大道。实际上,美好幸福生活不是一个等着去实现与到达的目标,而是在道德的大道上创造和建构的。因此,只有道德才配享幸福。
- 张正江
- 关键词:道德
- 教育地理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出路被引量:6
- 2010年
- 教育地理学自20世纪30—40年代产生以来,只有少数人对它进行过断断续续的研究,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少数人对其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任务与内容、方法与意义等进行了探讨。而对于实践方面,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区域教育发展、地区教育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则很多。可见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研究者数量极少,兼具地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背景的人微乎其微,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论文对教育地理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当把教育地理学的研究明确划分为研究"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教育地理学和"怎么做"操作、实践问题的教育布局学两方面,并对教育地理学的出路进行探索。
- 曹照洁张正江
- 关键词:教育地理学
- 后现代反本质主义时代的教育本质观被引量:7
- 2011年
- 辩证唯物主义本质观认为,本质是一事物主要的、根本的属性、性质、特征,本质是生成的、多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反本质主义所反和所能反的是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本质观。教育不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是一类(族)客观事物的泛称,是一个大家族,可从教育的内容、过程、意图或目的三方面探索教育的本质。从教育过程来看,教育即灌输、即训练、即传授、即引导、即启蒙(批判、解放)、即认识、即发展、即学习、即发现、即建构、即生活、即交往、即对话、即理解、即游戏等。教育的本质是生成的、发展的,教育的本质具有家族相似性。
- 张正江
- 关键词:反本质主义教育教育过程
- 德育行为主义批判——德育应从重“行”转向重“知”
- 2016年
- 道德和道德教育,无不注重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现实中的德育课教学,由于难以保证学生的知行统一而一直遭到责难。其实,美德不可教,德育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在于培养德行,而在于通过对话促进学生学习和追求道德真理,理解道德,发展道德能力,获得道德智慧,实现道德领域的启蒙、解放、自由。德育行为主义把德育从文雅教育变成了实用教育,给德育课教师强加了一项不能完成的任务,更涉嫌不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手段。专业化的德育课教学,应辩证对待知、情、意、信、行的培养。
- 张正江
- 道德·生活·幸福——对“鲁洁问题”的探讨
- 2012年
- 生活德育论面临几个难题:道德是生活的目的,还是生活的手段?如何生活才能获得幸福?道德为什么能使人幸福?没有道德的生活为什么不幸福?这是我国著名德育学家鲁洁教授几年前提出来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生活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有幸福与否的生活、道德与否的生活,等等。道德统计规律表明,只有道德地生活才能获得长久而真正的幸福。
- 陈菊恋张正江
- 关键词: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