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智勇

作品数:35 被引量:1,380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地质
  • 5篇地层
  • 5篇第四纪
  • 4篇地质填图
  • 4篇造山带
  • 4篇山带
  • 4篇山系
  • 4篇填图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陆块
  • 4篇构造相
  • 4篇大地构造相
  • 3篇地质调查
  • 3篇东昆仑
  • 3篇盆地
  • 3篇隆升
  • 3篇苦海
  • 2篇地层研究
  • 2篇洋盆

机构

  • 2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地质调查...
  • 7篇青海省地质调...
  • 6篇成都地质矿产...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天津地质矿产...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南京地质矿产...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西安地质矿产...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甘肃省地质调...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国土资源...
  • 1篇沈阳地质矿产...

作者

  • 35篇张智勇
  • 22篇张克信
  • 7篇潘桂棠
  • 7篇林启祥
  • 6篇陆松年
  • 6篇于庆文
  • 5篇肖庆辉
  • 5篇何卫红
  • 4篇张海峰
  • 4篇朱云海
  • 4篇邓晋福
  • 4篇骆满生
  • 4篇徐亚东
  • 4篇王瑾
  • 4篇顾延生
  • 4篇向树元
  • 4篇邢光福
  • 4篇郝国杰
  • 4篇宋博文
  • 4篇冯益民

传媒

  • 10篇地球科学(中...
  • 5篇地质科技情报
  • 5篇地质通报
  • 2篇地层学杂志
  • 2篇地学前缘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青海地质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3篇2004
  • 9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MaBP间植被演替及高原隆升启示被引量:5
2005年
东昆仑阿拉克湖盆地1.85~1.58 MaBP间植被演替顺序为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乔木为主的林下草原型→针叶林森林型→阔叶林为主的林下草原型,反映了温凉为主的干湿交替→温和为主的干湿交替→寒冷略湿→温暖潮湿的气候湿度.孢粉植物群总体为以灌木及草本植物为主的疏林草原型,气候以温凉为主,其中1.63~1.62 MaBP出现具亚寒带气候特征的针叶林植物群.与3.4 Ma青藏运动前后的干旱、温暖的气候背景相比有明显差异,说明东昆仑地区经过青藏运动A、B幕后高原隆升已达到或超过水汽凝结高度.临夏盆地和阿拉克湖盆地在1.85~1.58 MaBP间的植被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非常相似,特别是1.60 MaBP开始同时出现喜暖阔叶植物,说明当时两盆地应处于同一气候带上,两者海拔高程应相差不大.但现代临夏盆地海拔高度为2 300m左右,阿拉克湖盆地海拔高度为4 200m左右,两地的现代气候与植被类型有明显差异.说明1.58 MaBP以后青藏高原东北部存在重大高原(差异)隆升事件,使两地的高程和气候差异加大.
向树元喻建新王国灿张智勇
关键词:东昆仑高原隆升临夏盆地气候背景植被演替孢粉植物群
沉积大地构造相划分与鉴别被引量:15
2014年
沉积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洋区、洋与陆块之间的陆缘区(活动和被动陆缘)形成演变过程中,在各个演化阶段及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盆地及其充填序列,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在离散、汇聚、碰撞、走滑等动力学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及其综合产物,具有恢复陆块区和造山系形成演化的功能.为从大地构造环境和沉积盆地分析角度系统剖析中国大陆新元古代以来纷繁复杂的大陆增生历程,根据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特点,提出一套沉积大地构造相(沉积盆地类型)划分方案,并简述其大地构造环境鉴别标志.该划分方案分4级(相系、大相、相和亚相):一级为陆块区(含地块)相系和造山系相系.陆块区按构造古地理位置和区域构造应力场进一步划分出二级和三级单元.造山系由弧盆系、叠接带和对接带大相构成,是岩石圈板块大规模水平运动,在洋陆转换过程中岛弧增生、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陆-陆碰撞和陆内俯冲的产物,常表现为复杂岩石组成、复杂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巨大山系;叠接带大相主要由弧-弧碰撞和弧-陆碰撞时,在陆缘形成的洋-陆转化增生带,是软碰撞产物;对接带大相由陆-陆碰撞形成,是硬碰撞产物.在造山系的弧盆系、叠接带和对接带大相之下,按洋盆演化-洋陆转化历程所产生的系列构造古地理环境和建造,进一步划分出洋盆、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弧后盆地、残余海盆、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等大地构造相单元.
张克信何卫红徐亚东骆满生宋博文张智勇潘桂棠王永和赵小明邢光福
关键词:沉积盆地陆块
青海省1:25万兴海幅(I47 C 001003)区域地质调查
张智勇朱迎堂周光第刘生军王秉璋王瑾祁生胜彭伟马志康
该项目按照新的造山带地质理论,采用多学科、多方法手段对兴海地区进行了详细地质填图和综合调研,首次发现、解体并厘定了具有重要地质意义地质实体,提出了有关昆秦结合部造山带结构组成与形成演化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并针对造山带沉积岩...
关键词:
关键词:区域地质
黄河上游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兼论青藏高原1∶25万新生代地质填图地貌演化调查被引量:36
2003年
在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中,新生代地貌演化调查方法是查明地貌组成的形态、分布、形成年代等特征,分析地貌成因类型,研究地貌与构造、气候、沉积的关系,通过夷平面、河流阶地等反映隆升过程的标志性地貌面调查,分析地貌发展阶段,建立区域地貌演化史.由黄河上游羊曲段阶地地貌调查结果,推断黄河在0.03Ma才切开共和南山.对比黄河上游不同发育地段阶地,表明黄河上游地貌演化过程是伴随高原阶段隆升而向上游阶段性溯源侵蚀发展的.1.6Ma黄河稳定出现在民和—兰州—临夏,1.1Ma切开积石峡到达化隆-贵德,0.15Ma切开龙羊峡出现于共和盆地,约0.03Ma经历最新抬升事件,切开贵南南山及西秦岭,并沟通若尔盖盆地抵达黄河源区.
张智勇于庆文张克信顾延生向树元
关键词:黄河上游青藏高原地质填图地貌演化阶地
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被引量:9
2013年
青藏高原是中国钾盐的重要产地,钾盐矿产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和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从北到南盐湖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柴达木盆地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镁-氯化物型,钾盐矿产具有成盐多期性,以卤水钾盐为主,固液并存;羌塘高原内陆湖盆区盐湖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硫酸盐型,钾盐主要存在于卤水中。在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时空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钾盐矿产成矿的控制因素有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地貌及气候,其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和深部水的补给,构造地貌决定物质的搬运富集,气候决定矿产的形成和保存。
高小芬林晓张智勇向树元张克信
关键词:青藏高原第四纪控矿因素
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填图方法研究
通过试点图幅填图实践和室内外调研,总结和提出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隆升—地貌演化—气候变化—沉积响应地质填图方法.其研究途径和填图技术路线及其主要调查方法如下:新生代地质发育与演化的主要特色是伴随大陆碰撞引起的高原隆升,及由...
张智勇
关键词: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新生代地质填图
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划分、特征及其鉴别标志被引量:92
2008年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的组成、结构、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长期研究中国大陆构造的实践经验,在前人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和详细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总结了这些大地构造相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别标志,不仅丰富了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资源预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大地构造相的鉴别也是厘定大地构造单元属性、划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冯益民张克信张智勇王方国邢光福郝国杰冯艳芳
关键词:大地构造相
论全国大地构造图编图中的地层格架建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2013年
国土资源部在2006-2013年的全国重要矿产潜力评价工作中,为从全国层面揭示成矿地质背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全国力量运用新的大地构造观进行了新一轮的全国大地构造图(比例尺1:250万)编图,这里简要论述和介绍本次全国大地构造图编图中关于地层格架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张克信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冯益民李锦轶张智勇何卫红邢光福郝国杰王永和尹福光赵小明
关键词:地层格架盆地分析相分析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被引量:24
2014年
造山带一般都经历了多期板块裂解与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造山带地层体在造山带洋盆会聚、俯冲消亡和陆内造山阶段,发生过强烈的构造搬运和构造混杂。俯冲带在消减板块下潜过程中,盆地中先前在重力机制下形成的原始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基质)、同沉积滑塌岩块,与先前在热力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和火山弧,与早先裂解的陆壳碎片等最终一并带入俯冲带内遭受剪切,发生构造混杂,由这种混杂作用形成的地层体通常由经强烈构造剪切作用的基质(浊积岩和远洋沉积)和混入的多种外来岩片(块)构成,是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的主体。对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要针对基质和外来岩片(块)分别进行划分、对比研究。特别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要进行物态、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历程的精细解剖与研究。通过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建立造山带地层系统理论模型,恢复造山带形成和演化历程。
张克信冯庆来宋博文张智勇王永和潘桂棠陆松年赵小明邢光福
关键词:造山带大地构造相非史密斯地层
沉积大地构造相划分与鉴别
中国大陆新元古代以来是由泛华夏陆块群、劳亚和冈瓦纳两个大陆边缘、三个大洋(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洋陆转换逐渐集合长大而成的。洋陆转换过程中岛弧增生、弧-弧碰撞、弧-陆碰撞、陆-陆碰撞是大陆生长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大陆...
张克信邢光福何卫红徐亚东骆满生宋博文张智勇潘桂棠王永和赵小明
关键词:沉积盆地大地构造相陆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