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元胜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供职机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震
  • 5篇地震前
  • 5篇地震前兆
  • 5篇震前
  • 5篇前兆
  • 4篇地下流体
  • 3篇地震预报
  • 3篇水位
  • 3篇乌鲁木齐
  • 3篇流体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下流体异常
  • 2篇水位变化
  • 2篇气体
  • 2篇流体异常
  • 2篇井水水位
  • 2篇井水位
  • 1篇地球化学测量
  • 1篇地球化学方法

机构

  • 9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9篇张元胜
  • 5篇王道
  • 2篇张洪斌
  • 1篇蔡仲琼
  • 1篇卢静芳
  • 1篇陈玲

传媒

  • 8篇内陆地震
  • 1篇地震地质

年份

  • 1篇2002
  • 2篇1999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1
  • 2篇198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深井水位气压系数前兆信息探索被引量:5
1997年
以深井水位气压效应的形成机制为出发点,阐述厂地震前井孔气压系数异常变化的物理依据,并以新04井为例,对其震前水位气压系数的异常变化进行了探索。
张元胜
关键词:井水水位地震前兆气压系数地震预报
从地震前兆差异性看地下流体突变型前兆的物理本质被引量:4
1999年
利用地下流体前兆资料.从前兆异常的差异性出发.研究了突变型前兆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突变型前兆集中出现在化学参数中,而在地下流体物理参数中出现较少,仅在富含天然气的油井水位中出现;出现突变型前兆的井(泉)具有含水层埋藏深、地下水循环路径长、温度高的特点。这一结果表明,地下流体突变型前兆的形成与观测井(泉)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以及观测参数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其形成不是一个单纯的物理过程,本质可能是震源应力场或区域构造力的变动导致发生的一种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含水层卸载是形成突变型前兆的主要力学原因。基于此种认识,给出了地下流体突变型异常的物理过程,并对其力学因素和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张元胜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下流体物理本质地震预报
乌鲁木齐市城区隐伏断裂气体地球化学探测被引量:5
1999年
利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区7条隐伏断裂的重点地段进行了11个剖面的定位探测。结果发现,断裂带中地球脱气现象十分强烈,而远离断裂脱气则迅速减弱。11个剖面中9个剖面的土壤气氧在断裂主方异常显著,6个剖面的土壤气汞对断裂反映明显。经过数据处理和对比分析,有6条隐伏断裂在地面延伸的位置得到了较精确的判定。应当指出,地下水和人为开挖等因素对城市隐伏断裂的气体地球化学探测有较明显的干扰。
王道张元胜张洪斌
关键词:气体地球化学测量隐伏断裂乌鲁木齐
区域应力作用引起的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2年
大量观测事实表明 ,赋存于地壳深部的流体 (水、气、油 )作为弹性介质 ,对深层地壳应力的分布、变化、转移过程及地震孕育、发生等有着较为灵敏的反映。地震的形成与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这种大范围的区域应力作用会形成多个应力集中点 ,在众多应力集中点上可产生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变化。在对新疆地下流体数十年的监测中 ,发现强震前出现大量与地震有关的由区域构造应力活动引起的前兆异常 ,异常范围广且种类繁多 ,它们在成因、特征上与震源应力活动的前兆异常明显不同 ;这种地下水位地震前兆异常场 ,不能完全孤立地与单个地震事件相对应 ,应充分考虑到它与一组或系列地震有关 ,而这些地震往往与块体挤压、断裂活动等区域性的应力活动有关。因此 ,正确区分并掌握其不同的特性 ,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
卢静芳王道张元胜
关键词:地下流体异常震源应力场地震前兆
应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探测隐伏活动断裂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1年
在新疆首次应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探测乌鲁木齐地区的主要隐伏活动断层。查明了碱沟-雅玛里克山北麓水磨沟活动断层隐伏段的位置,并可划分为南支(二叠纪与三叠纪地层的分界线)与北支(三叠纪与侏罗纪地层的分界线)。认为有可能存在通过市区的北西-南东向隐伏活动断层,并给乌鲁木齐河顺河断层的存在提供了气体地球化学依据。根据断层气体释放强度的分析,认为六道湾-西山马料地-头屯河一带,可能是目前工作区内构造断裂的主要活动地带。由于该方法实用、简捷、价廉、效果良好、结果可靠,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力推广,但方法本身尚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蔡仲琼张元胜张洪斌
关键词:地球化学断层气隐伏活动断裂
乌鲁木齐5号油井动态变化的某些特征
1987年
乌鲁木齐5号油井的监控范围较小(△<100公里),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如对乌鲁木齐以东的博格达山区发生的4—6级地震反应较灵敏。异常形态主要为井喷型和上涌—下降型两种,异常时间为几天—3个月。认为利用油井动态异常进行地震预报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
徐士中王道张元胜
关键词:水位变化乌鲁木齐地震预报油井动态
乌鲁木齐4号井的水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被引量:2
1987年
乌鲁木齐4号井自1977年4月开始观测以来在观测点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4—6级地震二十次,其中大于5级的地震五次。在这些中强地震发生前,4号井的地下水位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短期异常变化。实践证明该井是乌鲁木齐地区地下水反映地震的敏感点之一。
徐士中王道张元胜
关键词:水位动态乌鲁木齐井水位井水水位地震水位变化地震活动
天山重点监视区地下流体动态地震短期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被引量:8
1997年
系统地分析了北天山重点地震监视区1977年以来的流体地球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总结了14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适合本区特点的地震前兆异常判别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一套单井单参数、多井多参数异常指标以及地震三要素判定的标志体系。
王道张元胜
关键词:重点监视区地震前兆地下流体
1990年乌苏5.2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被引量:2
1996年
1990年乌苏5.2级地震是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观测网改造以来,发生在监视区内的第一次中强地震。地震前出现了大面积、多井孔的地下流体异常,显示出了异常在空间上的一些变化。(1)震前异常形态复杂多样。由于不同的观测井其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环境以及观测参数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表现出的异常形态也各不相同。另外,异常井孔的受力方式和受力性质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异常形态的重要原因。(2)位于震中区的观测井出现异常的比例显著高于外围地区;震中区异常出现时间较晚,外围地区异常出现较早,表现出异常从外围向震中迁移的变化图像。(3)与地震震中处于同一构造带的观测井(泉)容易受到震源应力的牵动和影响,出现异常的可能性大。
张元胜陈玲宋德新
关键词:地下水异常地震前兆震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