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庄大钧

作品数:11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庄子
  • 4篇《庄子》
  • 3篇道家
  • 2篇儒学
  • 2篇文学
  • 2篇黄老
  • 1篇代文
  • 1篇道学
  • 1篇玄学
  • 1篇学派
  • 1篇学术现象
  • 1篇学术渊源
  • 1篇学术转型
  • 1篇战国
  • 1篇中国古代诗
  • 1篇中国古代诗学
  • 1篇尚书
  • 1篇诗经
  • 1篇诗学
  • 1篇诗学理论

机构

  • 1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11篇庄大钧
  • 2篇马晓乐
  • 1篇李梅训
  • 1篇王旭艳

传媒

  • 3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管子学刊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山东行政学院...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诗经》与中国古代诗学尚古传统被引量:3
2007年
《诗》在成为儒家经书之前先经过了史化。《诗》作为历史典籍,其权威性早在孔子出生之前便已普遍深入人心。孔子的《诗》说,是从前人和时人用《诗》现象总结出来的。孟子也把《诗》作为史,他的用《诗》、解《诗》大多是把《诗》作为古训的,即要以古为训而不是要以经书为训。虽然孟子已有将《诗》经化的倾向,但《诗》之由史转经则是由荀子来实现的。以《诗》为史和以《诗》为经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前者引《诗》是以故(史)为训而后者引《诗》是以书(理)为训,前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历史的权威性,后者所体现和强调的是思想的权威性。汉儒在忠实继承荀子《诗》说的基础上完成了《诗》的经化,史化的《诗》一经经化,其"史"的价值和地位在诗学领域随之至高无上,作为经的《诗》使中国诗歌史上的传统意识的核心具有了崇古和宗经双重内容。
庄大钧
关键词:《诗经》诗学理论儒学
简论汉代文学宗经重史特质及其影响——《两汉全书》编写过程中的一点感想被引量:1
2004年
汉代文人以其强烈的宗经重史意识从事文学创作 ,遂使宗经重史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特征。汉代文学这一性质既是汉代社会所造成 ,又是儒学传统所规定 ,是时代和学术相结合的共同产物。宗经与重史有密切关联 ,汉代文学的重史导源于其宗经。汉代文学宗经重史特质所形成的文学价值观 ,终封建社会之世 。
庄大钧
关键词:汉代文学经学史学
论从理学到朴学转型期的清初《尚书》学被引量:1
2007年
清初的学术转型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学术方向的转变,朴学逐渐压倒理学;一是学术理路的转变,经学研究偏离经世致用的传统,走上了纯学术化道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清王朝把《蔡传》定为官学,实际上促进了其在学术界地位的下降。驳《蔡传》及兼采汉宋《尚书》学成为一时之风气。阎若璩所处的康熙时代,成为《尚书》学史上的宋学与清学的交接时期。
王旭艳庄大钧
关键词:理学朴学清代学术《尚书》学
论《庄子》道学中的文艺思想被引量:1
2007年
庄子学派独特的理想自由在社会现实当中无法实现,于是他们便致力于谋求精神上的超脱,取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因而否定现实人生与表现自由理想便成为《庄子》的文艺基调,即其作者创作的一贯思想和作品所表现的基本精神。《庄子》道学的实质是颂扬道的精神即道的自由和无限的本质特征,其作者所致力的也正是道的精神在人生的实现,《庄子》的文艺思想即融于其道学思想之中,是其道的学说在文艺方面的体现和延伸。《庄子》之道自由和无限的特性生发出《庄子》文艺思想纯任自然、法天贵真的基本特质;其使精神进入道的理想境界的理论生发出关于"虚静"等审美和艺术创作心态的理论;《庄子》之道的绝对同一性生发出关于言、意关系的理论。庄子学派的文艺思想直接促成了《庄子》特异的文学性,并对后世创作给予了多方面的深刻启发和影响。
庄大钧
关键词:庄子学派道家文艺思想
谶纬文献的禁毁和辑佚被引量:9
2002年
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谶纬文献自汉代形成后历遭禁毁,隋唐以后,散佚殆尽。而大量古籍注疏和类书的征引和历经明清辑佚诸家乃至近现代学者们的辛勤努力,谶纬文献又蔚为大观,为我们了解提供了条件。
李梅训庄大钧
关键词:辑佚近现代
《庄子》尚和思想述论
2003年
 尚和思想在《庄子》中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强调"阴阳之和"、"天人之和"、"心之和"、"道之和"以及"德之和"等,它们都与"道"密切相关。其中,"道之和"与"德之和"是《庄子》尚和思想的核心,是对《庄子》道论的补充和阐发。把握尚和思想对于进一步理解《庄子》及其道论都是极有帮助的。
庄大钧马晓乐
简论《淮南子》思想的矛盾现象被引量:1
2003年
《淮南子》一书是战国以来黄老学的总结之作。其以道家思想为基本立场 ,但在具体的一些观点上前后存在较大差异。这与《要略》篇所描述的学术理想不太一致。因此 ,《淮南子》既是黄老道家之学发展到鼎盛的标志 ,也是由盛转衰的标志。
庄大钧
关键词:《淮南子》道家
贾谊、荀学与黄老——简论贾谊的学术渊源被引量:6
2003年
贾谊继承了荀子之学,又深受黄老之学的影响,而荀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统一的。和荀子一样,贾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运用黄老道家的治学方法,广泛地吸收百家之学,融会贯通。贾谊的很多学术特点既是对荀子之学的继承,同时也可归属于黄老之学的范围。贾谊的儒家思想因素往往被他纳入自己的黄老学系统,因此,他不能成为所谓"醇儒",同时,人们研究他的黄老之学也无法忽视其儒学中心和基础,这种思想类型和学术风格是从荀子那里继承下来的。贾谊的荀学师承使他的原本具有黄老学成分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向黄老之学靠拢,最终成为以进一步黄老化的荀学为主体的新型儒学。
马晓乐庄大钧
关键词:荀学黄老学术渊源
汉晋之际学术现象探析
2006年
汉代经学和儒家所倡导的礼义制度随着汉王朝政权统治的衰落而日趋空疏和虚浮,黄老刑名法术之学代之而起,从而形成以形名为核心的谈辩风气,旋即演进为玄谈和玄学。何晏指出归元致一是最有效的治学之道,王弼则提出自觉以执一方法治学的要求。士人们不仅在思想深处将儒道两家融会贯通,而且吸收了其他方面的学说和文化。南北朝时期,人们观念理论和思辩的对象层面开始下移,士人的思索重点转向了形神关系,而有无关系问题则随之在人们头脑中退居二线。汉末六朝学术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学术史上划了一个弯。
庄大钧
关键词:学术现象儒学黄老学玄学
论《庄子》的时地文化背景
2007年
宋国作为庄子学派的诞生地,其社会政治文化气候对庄子学派思想及文学个性的形成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庄子生于宋桓侯时期,而其一生的主要生活和其思想学说的建立则在于剔成、王偃二世,这两个君主统治下的宋国政治现实对于庄子学派思想学说特色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和影响。宋国处于各种类型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位置,这使庄子学派能够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灵,而使其学无所不窥,其学说包罗万象。庄子学派迥异于其他诸子的独特文风,与多方面丰富的文化成分的培育是分不开的。而庄子率弟子对当时几个主要文化区的游历,更增强和加深了这几种文化传统在其思想上的综合融会。在学术思想上,楚文化直接促成了庄子学派对老子思想学说的继承。
庄大钧
关键词:庄子道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