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丛明 作品数:5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血清白介素6与胱抑素C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胱抑素C(CysC)、白介素6(IL-6)的变化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在我院接受PCI的老年ACS患者共190例,患者均采用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传统的方法定义CIN,测定术前、术后12 h、24 h、48 h的血清肌酐(Cr)值。190例患者中,发生CIN的患者20例为CIN组,在同期未发生CIN的患者(共170例)中随机选取20例作为非CIN组。留取术前、术后2 h、8 h、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值,ELISA法检测IL-6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CIN组中,术后2 h的IL-6水平开始升高,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h、24 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术后8h、24 h的IL-6水平较非CIN组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术后2 h、8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CysC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与非CIN组比较,术后24 h患者的Cys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中,血清IL-6及CysC水平与造影术后的C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老年ACS患者PCI术后,IL-6于术后8 h、CysC于术后24 h即明显升高,时间更早于血清Cr上升,可联合作为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预测指标。 庄丛明 刘映峰 江玲 缪绯关键词:白介素6 胱抑素C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肾病 冠心病患者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的表达及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PD-L2)的表达以及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n=30),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30),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30),对照组(n=2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ELISA检测IL-6。结果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患者PD-L2蛋白表达、hs-CRP、IL-6水平依次升高;AMI组、UAP组、SAP组PD-L2表达及hs-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PD-L2表达与hs-CRP、IL-6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01;r=0.511,P<0.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表达上调,可能促进促炎因子hs-CRP、IL-6的分泌,从而提示共刺激分子PD-L2不仅参与冠心病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而且该作用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有关。 江玲 刘映峰 吴沛锵 庄丛明 陈君 缪绯关键词:冠心病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3例常规前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失败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采取逆向导丝技术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92.3%,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3~12个月,1例手术失败患者仍存在心绞痛症状,1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心绞痛症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支架内再狭窄;余11例均进行了经电话和临床随访,无心绞痛及心血管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结论对于不能通过正向导丝技术完成的病变,采用逆向导丝技术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对经过严格选择的CTO患者进行逆行导丝介入技术是可行和安全的,并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余志国 刘映峰 何维娟 李健洪 张秀丽 庄丛明 张培东 缪绯关键词:冠状动脉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血清白介素6、胱抑素C在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中的意义 背景:为了方便观察血管管腔内部形态结构,对比剂被广泛应用于影像诊断和治疗的全过程。1954年Barrels E等报道了首例白血病患者在行静脉肾盂造影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对比剂肾病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欧州泌尿科研究协会... 庄丛明关键词:对比剂肾病 白介素6 胱抑素C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清学诊断 文献传递 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丝内膜下循径技术在逆向导丝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刘映峰 庄丛明 何维娟 缪绯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