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兰

作品数:80 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2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4篇牦牛
  • 10篇卵巢
  • 10篇颈动脉
  • 10篇颈动脉体
  • 9篇黄牛
  • 8篇体视学
  • 8篇小肠
  • 8篇免疫
  • 7篇黏膜
  • 7篇细胞
  • 7篇免疫反应
  • 7篇免疫反应神经...
  • 7篇高原牦牛
  • 7篇柴达木黄牛
  • 6篇蛋白
  • 6篇山羊
  • 6篇生长相关蛋白
  • 6篇相关蛋白
  • 6篇小肠黏膜结构
  • 6篇绵羊

机构

  • 79篇青海大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海西州农牧局
  • 3篇海西州动物疫...
  • 1篇西北农业大学
  • 1篇青海省农牧厅

作者

  • 80篇常兰
  • 44篇张寿
  • 12篇陈付菊
  • 10篇贾荣莉
  • 9篇宁鹏
  • 7篇范光丽
  • 7篇卢福山
  • 6篇张鹏飞
  • 5篇沈明华
  • 5篇王应安
  • 4篇荆海霞
  • 4篇莫重辉
  • 3篇高丽英
  • 3篇李福寿
  • 3篇王亚萍
  • 2篇俞红贤
  • 2篇布仁朝格图
  • 2篇白振忠
  • 2篇格日力
  • 2篇李宗辉

传媒

  • 6篇黑龙江畜牧兽...
  • 6篇中国兽医科技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动物医学进展
  • 4篇畜牧兽医学报
  • 4篇畜牧与饲料科...
  • 3篇上海畜牧兽医...
  • 3篇畜禽业
  • 3篇辽宁畜牧兽医
  • 3篇青海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兽医学报
  • 2篇中国兽医杂志
  • 2篇甘肃畜牧兽医
  • 2篇四川畜牧兽医
  • 2篇中国畜牧杂志
  • 2篇中国牛业科学
  • 1篇中兽医学杂志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畜牧兽医科学...
  • 1篇畜牧与兽医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1篇2016
  • 3篇2014
  • 6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5篇2004
  • 6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繁殖类型母牦牛发情周期中血浆P_4和17β-E_2水平的测定被引量:5
2003年
采用SN— 86 2型放射免疫γ计数器对不同繁殖类型母牦牛在发情周期中血浆P4 和17β E2 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二年产一胎母牦牛血浆P4 和 17β E2 含量略高于一年产一胎和三年产一胎母牦牛 (P >0 .0 5 )。
张寿王应安常兰尚海忠李万财李福寿
关键词:母牦牛发情周期血浆P4生殖激素
雷州山羊心脏乳头肌及腱索的形态学观察
2009年
为了保护和发展雷州山羊优势品种和丰富家畜解剖学的内容,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了15头雷州山羊心脏乳头肌和腱索的形态学特点。结果:①右心室内8例有3群乳头肌,分别为隔前乳头肌、隔后乳头肌和壁乳头肌,且仅1例的隔前乳头肌形成了较典型的乳头肌;而另7例心脏隔前乳头肌缺如。隔后乳头肌群中有大小2种乳头肌,且以大乳头肌为主,大乳头肌可分为附着型、游离型和中间型3种类型。其中,5例大乳头肌附近有小乳头肌,3例仅由3~5个小乳头肌组成,另外7例是仅由1~2个大乳头肌组成的。壁乳头肌群是由1个或2个大乳头肌组成的,乳头肌皆为游离型。②左心室内有2个乳头肌,即壁前乳头肌及壁后乳头肌,2个乳头肌均很发达,皆为附着型。同时还就乳头肌的形态、腱索的类型及连接方式等进行了描述。结论:雷州山羊长期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其心脏乳头肌及腱索具有一定的地域形态特征。
常兰张寿贾荣莉
关键词:雷州山羊心脏乳头肌腱索形态学
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出壳前后鸡脑的分布及变化
2004年
用免疫组化ABC法对出壳前 17、2 0胚龄和出壳后 5、10、15日龄鸡的端脑、丘脑和小脑内生长相关蛋白 (Growth -associatedproteinGAP 4 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分布及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GAP 4 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及终末在端脑、丘脑和小脑内广泛分布 ,并且在各脑区出现的时间不相同 ,与运动有关的结构 (纹状体和小脑 )内出现较早 ,与特殊感觉 (听觉和视觉 )有关的结构内出现相对较晚。端脑新皮质中未见到GAP 4 3阳性神经纤维。端脑内与记忆有关的结构海马中GAP 4 3阳性神经纤维出现的时间比哺乳动物的晚 ,并且从尼氏染色和GAP 4 3免疫组化染色的切片中均未观察到像哺乳动物那样的分层结构。出壳前出现GAP 4 3阳性神经纤维及终末的脑区 ,到1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 ,阳性神经纤维及终末密度的变化规律有“低—高—低”和“低—高—保持不变”两种形式。
常兰范光丽
关键词: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
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出壳前后鸡小脑内的分布及发育过程中的变化
1999年
用免疫组化ABC法对出壳前17、20胚龄和出壳后5、10、15日龄鸡小脑内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protein,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及终末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小脑皮质颗粒层中从20胚龄出现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到出壳后10日龄密度达到高峰,15日龄时又降低;小脑白质、小脑内侧核、小脑中间核、小脑外侧上核和小脑外侧下核在17胚龄时已有中等或较高密度的阳性纤维及终末,到20胚龄密度升至最高,这种密度保持到5日龄,到10、15日龄密度下降到较低水平。GAP43阳性神经纤维及终末密度变化在各脑区均呈现出由低—高—低的变化规律。
张寿常兰范光丽
关键词:小脑
促卵泡素受体和促黄体素受体在乏情期和怀孕期牦牛卵巢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6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图象分析方法对乏情期、怀孕期牦牛卵巢的促卵泡素受体(FSHR)、促黄体素受体(LHR)的表达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卵巢的皮质、髓质、颗粒层和膜内层、黄体中都分布有FSHR和LHR。且牦牛卵巢皮质、髓质中的FSHR光密度值在乏情期显著大于怀孕期(P<0.05);怀孕期无黄体侧卵巢颗粒层和膜内层中FSHR光密度值均大于乏情期和怀孕期有黄体侧(P<0.05)。怀孕期有黄体侧卵巢皮质处LHR光密度值最大,乏情期次之,怀孕期无黄体侧最小,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怀孕期无黄体侧卵巢髓质处LHR光密度值显著小于怀孕期有黄体侧和乏情期(P<0.05);在乏情期、怀孕期无黄体侧和怀孕期有黄体卵巢颗粒层和膜内层处LHR光密度值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牦牛卵巢中FSHR和LHR随着生殖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张寿吴威红常兰严作云张靖维
关键词:卵巢牦牛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西藏毛腿沙鸡心脏的形态学观测被引量:1
2004年
对1例雌性西藏毛腿沙鸡的心脏进行了形态学观测。结果表明:左右心房大小差别不明显,右心房壁较薄,右心室内表面平滑,腔内有两条乳白色细条索从室中隔腹后部走向心室壁;左心室壁较厚;在心室基部附着三个乳头肌。右房室口有两个肌质瓣;左房室口有三尖瓣;主动脉和肺动脉口各有3个半月瓣。心相对比为1 2%。同时还测量了瓣膜的高度、心室壁厚度、心脏外部各径等有关解剖学数据。
常兰
关键词:心脏
青海高原牦牛妊娠早期卵巢形态的观测
2001年
本研究选择青海省天峻县怀孕早期成年母牦牛25头,对它们的卵巢形态和卵巢表面的卵泡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表明,青海高原牦牛在妊娠早期其孕角侧卵巢的体积平均为2.51×2.12×1.68厘米,空角侧卵巢的体积平均为2.07×1.52×1.13厘米;孕角侧卵巢的重量平均为4.94±0.95克,空角侧平均为2.44±0.81克,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妊娠黄体的平均直径为1.26±0.35厘米;孕角侧卵巢上小卵泡(替补卵泡)数明显多于空角侧(P<0.01);大、中卵泡(优势卵泡、选择卵泡)数间无明显的差异(P>0.05)。
常兰张寿贾荣莉尚海忠李万财李俊花
关键词:牦牛卵巢卵泡妊娠早期
青海高原牦牛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解剖
1999年
本文报道了生活在高寒低氧环境下的青海高原牦牛的肩胛上、下神经和腋神经的起源、位置、行程、分支和分布情况。其主要特征是肩胛上神经、肩胛下神经纤维都来自第6、第7颈神经的腹侧支、其神经的分支支配与牛、水牛、马的基本相同。腋神经纤维来自第7、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其分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冈下肌。
常兰
关键词:腋神经肩胛上神经牦牛
藏山羊和藏绵羊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为了探讨藏山羊和藏绵羊在低氧环境中小肠黏膜免疫屏障结构的适应特征,本试验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法对4只成年藏山羊和4只成年藏绵羊小肠不同肠段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藏山羊小肠各段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均高于藏绵羊(P<0.05),其中藏山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上皮内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比藏绵羊多37.87%(P<0.05)、21.43%(P>0.05)和31.68%(P<0.05),藏山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肥大细胞数量分别比藏绵羊多85.20%(P<0.05)、50.73%(P<0.05)和22.52%(P>0.05);而藏山羊小肠各段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36.35±0.98)低于藏绵羊(48.84±2.12)(P<0.05)。结果提示,成年藏山羊的小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强于藏绵羊;藏绵羊小肠中上皮内淋巴细胞起重要的黏膜防御功能,而在藏山羊小肠中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起重要的黏膜防御功能。
陈付菊常兰魏芳
关键词:藏山羊藏绵羊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
不同海拔条件下牦牛颈动脉体组织微细结构的比较研究
2016年
旨在揭示牦牛在不同程度低氧下颈动脉体的结构特征。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青海省不同海拔的成年健康牦牛颈动脉体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运用显微体视学方法比较Ⅰ型细胞(明细胞、暗细胞)、Ⅱ型细胞和血管的体密度(Vv)、面密度(Sv)、面数密度(NA)、比表面(δ)。结果表明,牦牛颈动脉体中明细胞数量多、暗细胞较少,胞质含大量线粒体和特有的电子致密核心囊泡,随着海拔升高,线粒体和EDCV的大小和数量无明显变化;Ⅱ型细胞分布于Ⅰ型细胞的周围,细胞小而少。间质中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管腔随海拔升高逐渐变大。明细胞的Sv、NA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各海拔组之间差异显著;暗细胞的Vv、Sv和NA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海拔4 600m与2 800m组间差异均显著;Ⅱ型细胞的Sv、NA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大,海拔4 600m组与其它两组间(海拔2 800m组和3 800m组)差异均显著;颈动脉体微血管的Sv、δ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减小,且Sv在海拔4 600m与2 800m组之间差异显著,δ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综上表明,随着海拔升高,牦牛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微血管明显扩张。
张寿常兰雷乃虎马艳芳沈明华
关键词:体视学颈动脉体牦牛不同海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