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东林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乙型
  • 4篇乙型肝炎
  • 3篇急性乙型
  • 3篇急性乙型肝炎
  • 2篇疫苗
  • 2篇细胞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急性
  • 2篇成人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淤积
  • 1篇胆汁淤积性
  • 1篇胆汁淤积性肝...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血栓
  • 1篇血栓素
  • 1篇血栓素B

机构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尹东林
  • 5篇袁小凌
  • 4篇许洁
  • 4篇赵琳
  • 4篇许洁
  • 3篇张思敏
  • 3篇周海东
  • 3篇白玉盘
  • 3篇卢君瑶
  • 2篇周园园
  • 1篇蒋筠斐
  • 1篇薛红安
  • 1篇黄玲
  • 1篇王媛
  • 1篇许昌泰
  • 1篇胡晓波
  • 1篇彭建美

传媒

  • 6篇肝脏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HBV相关肝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HCC)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近年收治的CHB、乙型肝炎肝硬化和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按照年龄1∶1进行匹配,收集三组间临床特点、HBV血清学标志物、AST/ALT、甲胎蛋白等指标,作组间比较。结果三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HCC组有家族史者占52%,饮酒史者占30%。HCC组HBsAg平均滴度最低,为4652 IU/mL,肝硬化组次之,为9357 IU/mL,CHB组最高,为20112 IU/mL;HBsAg<2000 IU/mL者,HCC组占50%,显著高于CHB组(25%)和肝硬化组(34%,P<0.05)。AST/ALT比值三组间有显著差异,HCC组最高,均值为1.678,肝硬化组和CHB组分别为1.056和0.643。HCC组有77%的患者AST/ALT比值≥1,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52%和CHB组的5%。ROC曲线显示,AFP和AST/ALT的AUC>0.50。结论对于经治的CHB或肝硬化患者,将HBsAg滴度、AST/ALT作为筛查指标将有助于提高HCC的早期诊断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卢君瑶王登宇尹东林白玉盘许洁
关键词:肝细胞癌慢性乙型肝炎高危因素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半定量检测值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地区.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应用,其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明显改变,新生儿和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1],但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未明显减少,甚至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通过流行病史、临床表现、病毒学指标等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急性、慢性乙型肝炎,其中非客观性的因素占了大部分,因此在病程早期亟需要一个客观的标准进行评估.本研究采用半定量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抗-HBc IgM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以期得到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来早期鉴别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
赵琳张思敏黄玲周海东尹东林蒋筠斐胡晓波许洁
关键词: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半定量检测检测值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
64例成人麻疹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斑丘疹、口腔黏膜斑及呼吸道症状等。随着麻疹疫苗广泛接种,儿童麻疹发病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成人麻疹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尹东林袁小凌卢君瑶周园园许洁
关键词:麻疹病毒成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皮肤斑丘疹呼吸道症状
急性甲型肝炎与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分析急性甲型肝炎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急性甲型肝炎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甲型肝炎与急性戊型肝炎相比,男女性别构成比基本相同,两组均以男性发病为主,但发病年龄有明显差异(P=0.01),甲型肝炎好发于青壮年,而戊型肝炎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甲型肝炎呈四季散发,戊型肝炎以冬、春季发病为主。甲型肝炎较戊型肝炎患者有更明确不洁食物暴露史(P=0.04)。患者感染甲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后均可出现黄疸及消化道症状,黄疸以戊型肝炎组明显(P=0.02),且持续时间更长(P=0.01),但肝功能其他指标及总体住院时间无差异。甲型肝炎患者预后较好,戊型肝炎组有2例老年患者进展为重症肝炎,其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急性甲型肝炎以青壮年为主,戊型肝炎以中老年为主,且戊型肝炎老年患者黄疸深,持续时间长,病死率较高。对戊型肝炎的预防应予以高度重视。
尹东林白玉盘洪晟镇卢君瑶许洁
关键词: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行病学
SII、NLR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分析炎性因子对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14例行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4个月患者的ALT、AST、TBil、Alb水平。术前的基线数据用来计算患者炎症相关因子,包括SII、PLR、NLR、MLR。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模型分析累积生存率。结果 ALT、AST、TBil在PTCD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后明显下降,而白蛋白水平在术后4月较前上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7例患者死亡。通过log-rank检测和Cox模型分析,SII和NLR和患者生存率相关。结论 PTCD胆道支架置入是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是个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SII和NLR水平的增高和低生存率相关。
袁小凌白玉盘尹东林洪晟镇包玉洁周园园焉雷康耀月范珊曹俊英许洁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总生存率PTCD
替比夫定对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索核苷类药物替比夫定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择6-8周健康雄性BALB/c小鼠,每日灌胃替比夫定,对照组每日灌胃等量0.9%氯化钠溶液。14 d后取小鼠脾脏细胞,检测记忆性T细胞表型,调节性T细胞比例,T细胞中IL-2、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并以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染色法检测T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比夫定灌胃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和由TCR/CD3作用下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脾脏T细胞的亚群分布发生明显改变,初始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效应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且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也明显降低。结论替比夫定导致的外周初始T细胞的比例升高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降低有利于增强免疫系统对外界抗原的应答能力,替比夫定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发挥药效,同时还有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
吴标赵琳王登宇袁小凌朱虹颖尹东林王颖许洁
关键词:初始T细胞记忆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观察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为防治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109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血清HBV标志物,肝功能及临床转归。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5.06∶1;发病年龄主要为20~59岁,占93.57%。全部患者中有96.34%既往未曾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既往接种史不详。性接触传播为重要途径之一,共27例,占24.77%。临床治愈率高达94.50%。全部患者入院时抗-HBc IgM为(20.38±8.41)S/CO,HBV DNA为(4.27±1.12)lg拷贝/mL,ALT水平为(1404.98±906.22)IU/L,TBil为(95.24±69.03)μmol/L;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22.87±10.16)d;血清HBsAg转阴时间为(13.87±10.14)d,HBV DNA转阴时间为(10.05±9.66)d。结论成年人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性传播途径是目前成人急性乙型肝炎重要感染途径之一,建议成人和高危人群开展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以降低成人急性乙型肝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
袁小凌金凯尹东林赵琳张思敏周海东许洁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疫苗接种
急性乙型肝炎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急性乙型肝炎(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4年4月的急性和慢性乙肝病例(115和263例),比较两组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率,再将急性乙肝分为淤胆组23例和非淤胆组92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有无长期大量饮酒、住院天数、血常规、肝功能、HBV 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等,将有差异的指标做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急性和慢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比例分别为20.00%和1.14%(P =0.000)。急性乙肝淤胆组患者的年龄(48.87±7.63)岁、住院天数(34.6±11.3)d、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16.34(8.1~30.00)%、HBeAg 效价34.30(0.37~1442.24)S/CO、HBV DNA 定量6.46×105(1.21×102 ~ 1.25×107)拷贝/mL,AST/ALT 0.51±0.20均高于非淤胆组(P <0.05);患者年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和 HBV DNA 水平是急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危险因素(OR 值分别为 1.09、1.16、3.24,P <0.05)。结论急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率较慢性乙肝高;患者年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和 HBV DNA 水平是急性乙肝合并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周海东张思敏袁小凌赵琳尹东林许洁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胆汁淤积性肝病
肝性脑病患者中神经介质内皮素,血栓素B_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的变化
2009年
目的研究肝性脑病(HE)患者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HE患者62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43例,乙型慢性重型肝炎19例。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ET,TXB2和6-K-PGF1α。另选献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所有患者均肝肾功能异常。与正常对照比较,无论肝硬化还是慢性重型肝炎引起的HE,血浆ET和TXB2均明显升高(P<0.01),而6-K-PGF1α则明显下降(P<0.01),但肝硬化和慢性重肝炎之间血浆ET,TXB2和6-K-PGF1α变化无差异(P>0.05)。血浆ET和TXB2升高与6-K-PGF1α降低呈负相关(r=-0.4562,P<0.05)。结论HE患者血浆ET,TXB2和6-K-PGF1α可发生明显改变,这一变化对研究HE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薛红安王媛彭建美尹东林许昌泰
关键词:神经介质内皮素6-酮-前列腺素F1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