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楠
- 作品数:26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人伦的更迭与延续:围绕冠、婚、丧、祭之礼的考察被引量:2
- 2022年
- 传统礼学对人与人伦秩序的理解,并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着眼的,而是立足于人伦关系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性的思考中,以冠、婚、丧、祭之礼构建出了人伦代际生成发展的时间性序列。一方面,冠礼、婚礼标志着新的代际的开始,成人的男女在结合中孕育生成着新的人伦关系。另一方面,逝者的神魂通过丧礼而获得安顿,并在祭礼中始终与家族保持着联系。人伦关系在生成与转化中获得延续。
- 孟庆楠
- 《韩诗外传》中的神灵与祭祀
- 2014年
- 《韩诗外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神灵信仰,承认神灵作为一种人格化的主宰干预并控制着人世的生产与生活。而以天或天神为主导的神灵对人事的影响遵循着赏善罚恶的原则。但同时,《韩诗外传》又通过一种感应论的阐述削弱了神灵的权能及意志,并借由阴阳之说为天人感应及其维系的善恶报偿赋予了新的依据。《韩诗外传》对神灵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对祭祀的理解中,《韩诗外传》一方面承认祭祀讨好神灵的效用,另一方面又认为祭祀有助于维系、彰显礼乐伦常所需要的某些情感,具有教化的意义。
- 孟庆楠
- 关键词:《韩诗外传》神灵阴阳祭祀
- 王弼政治哲学中的“自然”观念浅议被引量:8
- 2018年
- 王弼继承了道家的政治哲学传统,主张君主应以无为的方式去因顺百姓的自然,从而避免有为所造成的"物失其真"、"物不俱存"的弊端。百姓自然状态的呈现作为政治施为的目标,也成为了理解政治秩序的关键。王弼认为,万物自己而然的世界是有条理的,万物在相互的制约与影响之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同时,自然也意味着对其自然本性的成就。人的自然之性中包含着欲望,王弼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欲无求,而是不要有超越自然分限的欲望。而且,在王弼看来,人的自然欲求作为自然之性的一个面向,也因个体差异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
- 孟庆楠
- 关键词:无欲
- 《韩诗外传》对旧说的征引与整合被引量:1
- 2013年
- 今本《韩诗外传》广泛征引先秦秦汉间旧说。这种对旧说的杂引,影响着后人对《外传》文本价值的判断。而从《外传》有关心性、天人等重要思想问题的讨论来看,《外传》引述旧说并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保存旧义,其对旧说的接纳和改造依循、贯彻着自己的思想意图,所述旧说构成了《外传》阐发新义的重要素材。
- 孟庆楠
- 关键词:韩诗外传心性
- 传统礼学中人伦的更迭与延续
- 2022年
- 古人对于人与人伦生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三代之礼的因循、损益以及不断深入的反思来呈现的。本文对“家”的问题的思考,即来自《礼记昏义》及其解释者带给我们的启发。《昏义》有言:“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与三礼书中其他--些简单罗列礼仪名目的材料相比,这条论述明显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首先,冠、婚、丧、祭等礼仪活动共同建构了礼的重要内容,也即成就了所谓的“礼之大体”。
- 孟庆楠
- 关键词:礼仪活动人伦
- 天道与人性——从早期《诗》学的线索看天道秩序的内在化
- 2019年
- 《诗经》所包含的天的观念,构成了后世所面对的重要的思想资源。而《诗》学对这一观念的不断诠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引导了天的含义的演变。沿着《诗》和《诗》学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天所呈现的秩序借由天生的意义而落于人性之中。在孟子、荀子以及《诗论》对人性的讨论中,性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性所固有的源自于天的内在秩序,都成为人伦秩序及相应道德规范的依据。
- 孟庆楠
- 关键词:《诗》天生秩序
- 论早期儒家对三年之丧成立依据的认识被引量:3
- 2016年
- 三年之丧是丧礼中至重的仪节,其背后蕴含着制定、施行这些仪节的理由和依据。儒家所主张的三年之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财富、人口的积累与增长。墨子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的批评,说明丧制的利弊取决于它对实际利益的影响。但现实利益的获取并不是儒家的首要目标,合礼的生活才是儒家的根本追求。春秋末叶正是传统的礼乐制度加剧崩坏的时期,而三年不为礼乐专事服丧,会造成其他礼乐活动在仪式施行层面的废弛,也会对整体的礼乐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但从礼的本质层面来看,为父母服丧关联着礼所维系的社会基本秩序与价值的诸多方面,因此不会导致宰我所担忧的"礼坏乐崩"。儒家试图以服丧者内心的哀痛之情作为三年之丧的依据,并通过制中立节之说来论证这种情感的普遍性。
- 孟庆楠
- 关键词:三年之丧人情
- 亲合与敬重——早期儒家所论婚礼之义被引量:1
- 2017年
- 在早期儒家的认识中,婚礼体现着'男女有别'的要求,一方面要防范男女之间因情欲放纵而发生的违礼交往;另一方面也要为自然情感的合理释放建立起一种恰当的男女结合形式。此外,婚礼对人伦关系的建构与调整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婚礼标志着男女二人组成了一个亲密的伦理共同体,二人所从属的两个家族之间也建立起了新的亲属关系。同时,婚礼所实现的男女二人的结合还担负着家族传续的重任。家族的传续既是人口的繁衍,也是家族人伦关系的交替更新。
- 孟庆楠
- 关键词:婚礼男女有别
- 早期儒家《诗》学研究
- 本文以早期儒家《诗》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儒家对《诗》的引论、诠释,发现儒家《诗》学所关注的思想概念和范畴,进而通过细致的分析、梳理,对这些概念、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轨迹做出较为清晰的理解和描述,以期由此揭示出早期儒家...
- 孟庆楠
- 关键词:古代哲学儒家思想《诗》学道德规范学术价值
- 上博楚简《民之父母》思想析论
- 2014年
- 早期儒家对《泂酌》诗中“岂弟君子,民之父母”两句的解释,着重从内心情感方面来强调为民父母的意义。这一理解构成了“民之父母”的基本意义。而上博楚简《民之父母》篇则在此基础上,将有关“民之父母”的问题引向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该篇不再是简单地强调执政者对于百姓的关爱,而是要将为民父母之法建立在对“礼乐之原”的理解之上。
- 孟庆楠
- 关键词:民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