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翀
-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TLA4lg和CD40L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目的 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lg)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免疫球蛋白(CD40L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袖套法建立DA-Lewis大鼠...
- 张剑汪国营张英才朱焕兵尹东亮孙翀
- CTLA-4lg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
-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Lewis-BN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模型,用携带CTLA...
- 孙翀尹东亮朱焕兵李坤张剑
- 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分离与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有效的分离与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方案,并研究BMSCs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取SPF级4周龄健康SD大鼠1只,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分离提取BMSCs,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其生长特性,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3代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绘制P3代细胞生长曲线。结果体外分离的原代细胞可见典型的贴壁生长,形态以梭形和多角形为主,呈旋涡状细胞集落,约8 d可达80%以上融合。传代纯化后细胞形态均一,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生长曲线提示BMSCs呈S形趋势。P3代BMSCs代表面标志物分化群(CD)29、CD90阳性表达,而CD11b、CD45阴性表达。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获得高纯度、增殖活跃、生物学特性稳定的BMSCs,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趋势。
- 孙翀尹东亮朱焕兵李坤张剑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 MiR-155在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RNA,miR)-155在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异系移植模型组(排斥组,n=10),供体为雄性Lewis大鼠,受体为雄性BN大鼠;同系移植模型组(对照组,n=10),供、受体均为雄性Lewis大鼠;两组均按照"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术后第7日处死大鼠取血标本和肝组织。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以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FN)-γ的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对两组大鼠肝组织样本每组选取3例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排斥反应相关miR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并分析其相关的信号通路以及基因。结果肝功能检测显示排斥组大鼠血清中ALT、T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排斥组的IL-2和IFN-γ水平升高(均为P<0.01),IL-4水平下降(P<0.01)。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排斥组发生了明显的排斥反应。高通量检测结果示排斥组miR-155表达上调明显,为对照组5.89倍。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iR-155的上调表达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有关,可能参与调节的基因有酵母自噬基因(ATG1)及其同源基因ULK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的调节基因(Arrb1)等。结论 miR-155可能促进了大鼠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涉及此过程的信号通路可能有m TOR、MAPK信号通路及T细胞受体信号途径,ATG1、ULK2、Igf-1以及Arrb1等基因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 李坤孔伟浩张俊斌陈强星孙翀尹东亮李慧张剑
- 关键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耐受MIR-155
- CTLA4Ig和CD40L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和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免疫球蛋白(CD40L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袖套法建立DA—Lewis大鼠原位...
- 张剑汪国营张英才朱焕兵尹东亮孙翀
- MicroRNA-155在免疫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3年
-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具有调控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核糖核酸(RNA),大小约19~23个核苷酸。成熟的miRNA是由较长的初级转录产物(Pri—miRNA)经过一系列核酸酶的剪切加工产生,随后组装入RNA诱导的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中,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识别靶RNA,并根据互补程度的不同,指导RISC降解靶RNA或者阻碍靶RNA的翻译。
- 孙翀张剑
-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免疫调控器官移植
- CTLA4-Ig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大鼠肝移植排斥反应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抑制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Ad)5-CTLA4-Ig转染MSC。转染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后MSC中CTLA4-Ig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检测未转染和转染后的MS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雄性Lewis大鼠为供体(40只);以雄性Brown Norway(BN)大鼠为受体(40只)。采用改良的Kamada两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4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A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MSC治疗组(B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MSC;转基因MSC治疗组(C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转基因MSC;免疫抑制剂治疗组(D组),于肝移植时门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术后即给予环孢素(CsA)1.5 mg/(kg·d)肌内注射,连续8 d。每组大鼠取5只观察生存情况。每组其余5只于术后第9日处死,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干扰素(IFN)-γ水平,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排斥反应程度。结果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蛋白质印迹法可检测到转染后的MSC中有CTLA4-Ig的蛋白表达。当未转染的MSC∶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为1∶10、1∶20时,MSC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85.60%、76.69%。重组Ad5-CTLA4-Ig转染MSC 72 h后,在相同的数量比下,其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分别为90.50%、84.20%;与未转染的MSC比较,转染后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增强(P<0.05)。A、B、C、D组大鼠肝移植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13±3),(41±6),(90±15),(102±18)d。A、B、C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IL-4水平明显升高;与B组比较,C组
- 尹东亮孙翀朱焕斌李坤李浩辉张剑
- 关键词:肝移植排斥反应腺病毒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肝移植术后癫痫患者八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09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术的772例患者中,术后随访期间发生癫痫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46~58岁,中位年龄54岁。术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感染相关的病原学检查等。对可疑癫痫发作的患者,完善脑电图、CT或MRI等检查。分析患者发病原因、诊治和转归情况,包括发生率、发作时间、发作类型、病因分析、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结果肝移植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为1.0%(8/772),其中发生在术后1周1例、5~16周2例、16周以后5例,最长的1例发生在术后7年。全身强直-阵挛发作7例,其中2例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复杂部分发作1例。病因分析显示,术前有癫痫发作史1例、肝性脑病2例;术后出现水、电解质紊乱6例,其中2例合并低血糖;术后出现脑卒中4例,其中1例合并术后他克莫司(FK506)血药浓度异常升高,1例合并术后颅内真菌和巨细胞病毒感染。8例患者均给予镇静及抗癫痫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各种诱因进行治疗。经治疗后2例患者痊愈出院,6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脑出血。结论肝移植术后癫痫可能与术前癫痫发作史、肝性脑病以及术后免疫抑制剂毒性、水电解质紊乱、脑卒中、颅内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一旦确诊,给予镇静及抗癫痫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各种诱因进行治疗。患者预后较差。
- 朱焕兵张剑汪国营尹东亮孙翀汪根树李华杨扬陈规划
- 关键词:肝移植癫痫水电解质失调免疫抑制剂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