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冬艳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地层
  • 1篇地层测试
  • 1篇地层损害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堵剂
  • 1篇对象关系型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压裂
  • 1篇盐岩
  • 1篇岩性
  • 1篇岩性识别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溶性
  • 1篇油溶性暂堵剂
  • 1篇暂堵
  • 1篇暂堵剂
  • 1篇增产
  • 1篇渗透率

机构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华北石油管理...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
  • 1篇华北油田

作者

  • 6篇孔冬艳
  • 2篇刘俊
  • 1篇左凤江
  • 1篇尹微
  • 1篇王斌
  • 1篇刘景彦
  • 1篇卫香莉
  • 1篇刘晓虹
  • 1篇杨洪
  • 1篇王晗阳
  • 1篇王宏斌
  • 1篇沈华

传媒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测井技术
  • 1篇石油钻采工艺
  • 1篇油气井测试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3
  • 2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哈22-306井压裂前后测试成果对比分析
2001年
通过哈 2 2 30 6井压裂前后测试成果对比分析 ,并结合地质研究成果和三维地震资料 ,对哈 2 2断块A1 油组油藏动态特征、油藏类型的确定和油藏压力情况作出准确、可靠的分析 ,为哈 2 2断块A1 油组的滚动开发提供了依据。
孔冬艳王斌周丙部
关键词:二连盆地钻柱地层测试压裂增产
新方法测井在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3年
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仅仅利用常规测井系列难以满足地质任务的需要。针对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这种特殊类型油气藏的储层特征,在现有的测井资料基础上总结探讨碳酸盐岩地层中测井系列优选原则,对比分析常规测井资料的不足和局限性,分析测井系列优选的原则及系列优选后对解释工作的帮助及为勘探工作所起的作用,完善原有的解释标准,建立一套基于新方法的定性或定量的解释标准。采用MAXIS-500、CLS-5700等测井仪器的成像测井、核磁共振测井及交叉偶极子声波测井等正确的测井系列和项目不仅可以节约生产作业成本,还可以用于测井精细解释。给出了华北油田碳酸盐岩潜山油气藏新方法测井实例。
刘俊孔冬艳刘晓虹
关键词:测井碳酸盐岩油气藏综合评价岩性识别流体识别
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MMP过滤算法及其优越性
2006年
MMP(M in imum M aximum Points)过滤算法是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的高效过滤算法。通过对MMP算法原理的阐述及应用效果分析,说明MMP算法在实现海量空间数据检索中的优越性,即采用MMP过滤算法的速度比函数操作至少提高几十倍。
孔冬艳刘俊王宏斌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ZEUS
无荧光干扰油溶性暂堵剂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01年
采用屏蔽暂堵技术来改变钻井液的性能以保护储层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其中油溶性暂堵剂具有可油溶解堵、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可变形等特点 ,但目前国内的产品由于普遍存在较高的荧光 ,影响地质录井和油层识别 ,因此不适用于探井。研制出 1种新型无荧光干扰油溶性暂堵剂YD - 2 ,经室内评价和现场 2口探井应用表明 :YD - 2无荧光干扰油溶性暂堵剂荧光级别小于 2级 ,软化点可调 ,与钻井液配伍性良好 ,油层渗透率恢复值均达到 80 %以上 ,是一种极具有应用价值的油层保护剂。
杨洪孔冬艳左凤江王晗阳刘晓虹卫香莉
关键词:屏蔽封堵剂防止地层损害钻井液渗透率
对象关系型空间数据库为内核的GIS平台——GEOS-第四代GIS数据库技术
本文主要从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的发展关系上讨论了现行GIS解决方案与GEOS GIS解决方案构造形式的区别。讨论了我国对于第四代GIS的设定标准,提出GEOS实现了第四代GIS数据库技术的观点。
孔冬艳
文献传递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横向调节带成因分析被引量:23
2005年
束鹿凹陷是冀中坳陷西南部的一个典型的伸展单断凹陷,构造格局简单,存在北东向伸展断裂系统和北西向横向调节带。通过凹陷演化史以及钻井资料分析,探讨横向调节带形成机制和形成时期,提出Ⅰ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强烈伸展期,Ⅱ级调节带形成于凹陷弱伸展时期。研究认为,边界断裂不均匀伸展和基底古隆起控制Ⅰ级横向调节带的形成,岩性组合差异是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引发机制,控洼断层的侧列状交替发育是构造Ⅱ级横向调节带形成的动力机制。
孔冬艳沈华刘景彦尹微
关键词:构造单元划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