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约
- 作品数:20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文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 亦汉亦蒙:身份表述中的多民族格局被引量:1
- 2015年
- 在黄土地上农耕与游牧两种文明的交错融合过程中,汉族不断同化外来民族,像"滚雪球"一样地不断壮大自身,以至像山西这样的民族省份中,其少数民族人口竟然是全国最少的。介休市东、西大期两村的剌姓人一方面认可自身公开的正式的汉族身份;另一方面却又不忘自身的蒙古贵族后裔身份,从而在他们的表述实践中呈现出一种多民族格局,在见一斑窥全豹的意义上,这也反映出黄土文明的多民族交融特点。
- 姜约
- 关键词:汉族蒙古族
- 试论中小学实践性课程的美育功能被引量:3
- 2017年
- 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实践教育要通过实践性课程来落实。实践性课程当中内蕴着着较为丰富的美育元素,具有很强的美育功能。通过将审美教育融入实践性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世界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会在实践过程中欣赏对象的美,还可以激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为美的创造者。融入了审美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可以成为我们抵制异化,过上"艺术化人生"的重要途径。
- 黄兴刚姜约
-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美育功能
- 司马承祯《坐忘论》修道阶次思想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的修炼阶次思想,为道士提供了一条修炼长生久视之道的可循之径,使得道教修炼理论从朦胧、混沌走向了清晰、明朗。《坐忘论》的修炼阶次思想对于今天的审美教育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修道一样,审美教育也可以将训练过程分为七个既连续又相对独立的阶段,使人们可以依循这七个阶段逐次展开审美训练,逐渐提升自身精神境界,实现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
- 姜约
- 关键词:司马承祯审美教育
- 论张宇初的审美境界思想
- 2015年
- 第43代天师张宇初在其丰富的文艺创作中,不仅实际创造了大量的富有道教色彩的审美境界,而且还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他关于审美境界的见解。概括来讲,张宇初在对传统美学的继承中,对"神"、"妙"、"味"三个范畴表达了具有丰富道教内涵的观点,并大致形成了以这三个范畴为中心的审美境界思想。
- 姜约
- 关键词:审美境界
- 情感表述审美化——简论土家族的哭嫁歌
- 2020年
- 土家族有历史悠久的唱哭嫁歌传统习俗。土家族哭嫁歌的演唱程式繁复,被誉为“土家族风味极浓的优秀抒情长诗”。从美学角度审视,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是该族妇女完成自我建构的艺术工具,而且是她们借以“解除寂寞、抒发情感……的手段”,“终其一生的乐趣”。通过演唱哭嫁歌,土家族妇女审美化地倾诉悲苦之情、宣泄怨怒之感、抒发感恩之心、表达祝福之意,从而使自己内心蓄积已久的情感得到净化。土家族唱哭嫁歌的传统习俗并非偶然,而是该族群“俗喜歌舞”“乐观豁达”等文化性格及其审美与生活态度的必然产物。
- 姜约
- 关键词:土家族哭嫁歌情感审美
- 峨眉道教养生文化初探被引量:3
- 2017年
- 巴蜀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峨眉山是重要的道教洞天福地.峨眉道教虽自明代开始衰落,但并未灭绝,其养生文化至今仍在峨眉山地区传承,不过留存的资料较为稀少.从现存少量资料来看,峨眉道教的养生文化主要表现在服食丹药、导引行气和武术养生等几个方面.
- 姜约
- 关键词:养生文化导引行气
- 美育教学三性
- 美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但美育实践一直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要改变美育实践环节的薄弱现状,除了宏观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研究以外,当前,更有必要针对美育课程的教学进行中观研究。...
- 姜约
- 关键词:美育教学通俗性情感性
- 试析张宇初的生命美学思想
- 2016年
- 继承发展先秦道家思想而来的道教非常重视人的生命,其美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生命美学",明代道教首领张宇初不仅非常重视有限生命的超越,而且为生活和现实生命活动展开场所——生存环境的审美选择和创造指出了"趣"和"适"两条道路,其美化生命的思想正好与现代生命美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 姜约
- 关键词:生命美学
- 高师院校美育策略探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美育教学工作不仅历来为知识精英所重视,当前更是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但其当前实际处于一种表面很受重视实则不够重视的尴尬境地。要想摆脱当前美育的尴尬境地,搞好高师院校的美育工作是当前整个美育工作的关键。因而在策略上就要找准高校领导这个突破口,自上而下转变育人观念,以美育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要为美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扫清阻碍美育发展的各种障碍;同时,整合学校理论和创作两支美育队伍,让美育课程得到质量保证。
- 姜约李万斌
- 关键词:美育策略高师院校师资
- 日常生活何以审美化
- 2015年
- 本世纪初以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引发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事像的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传统美学取向的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事像因其能够引起人们"非功利而生愉悦"的美感而可以突破传统美学的限制,成为审美对象。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事像可以通过它们自身的呈现和主体对它们的表演而进入审美的领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观之,某些看似具有功利目的的对象在欣赏者一方看来,则并不具有功利性,因而可以成为当之无愧的审美对象。
- 姜约
-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表演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