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
- 作品数:32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一种蓄水排涝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应用在黑土地保护和良田建设、地力提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蓄水排涝装置及方法。一种蓄水排涝装置,包括半环杆,所述半环杆上从上至下设置有多个圆柱,半环杆的下部固定有水平方向的底片,底片上设置有多个圆柱。一种蓄水排涝方...
- 王秋菊张海滨刘鑫李婧阳邹佳何孟庆英姜宇陈爱慧田立斌谭龙
- 黑河地区气象因子对大豆品种黑河43产量构成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黑河43,产量多年表现较稳定,为探索气象因子对其产量构成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连续5年黑河市气象局所观测的气象因子数据,监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试验基地中黑河43的产量构成因子,对气象因子与产量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适合黑河地区的大豆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黑河43产量构成与6月平均温度和7月降水量正相关性较强,与9月降水量和7月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黑河43产量构成的气象因子回归方程Y=3048.903-3.573X_(1)+2.387X_(2)-3.099X_(3)+0.03X_(4),表明7月日照时数(X_(1))、6月降水量(X_(2))、9月降水量(X_(3))、7月平均温度(X_(4))对黑河43的产量构成具有显著作用。该回归方程可有效监测大豆品种黑河43的产量情况,并预测其产量。
- 李阳魏然韩德志袁园姜宇姜宇崔杰印于晓光
- 关键词:气象因子
- 重茬大豆高效施肥模式研究
- 2022年
- [目的]筛选出适合重茬大豆种植的高效施肥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重茬大豆叶绿素、根瘤、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处理如下:①常规施肥(CK);②优化施肥(NPK);③优化施肥+微肥(NPK+Mo+B+Zn);④优化施肥+追氮(NPK+N);⑤缓释肥料(SRF);⑥纳米增效肥料(70%NPK+NF);⑦优化施肥+叶面肥(NPK+F);⑧优化施肥+根瘤菌(NPK+R)。[结果]与CK相比,叶绿素含量、根瘤鲜干重及数量以NPK+Mo+B+Zn处理提高最明显,其次为NPK+F处理;各施肥处理的增产幅度均较为显著,其中产量及农艺指标以NPK+Mo+B+Zn、70%NPK+NF、NPK+F处理表现较好;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70%NPK+NF和NPK+Mo+B+Zn处理处于较高水平。[结论]NPK+Mo+B+Zn处理为黑河地区重茬大豆高效施肥的最优选择。
- 李馨宇米刚周鑫刘显元刘显元王立言王舒
- 关键词:重茬大豆高效施肥叶绿素根瘤
- 一种白浆土土层障碍消减装置及方法
- 本发明应用在黑土地保护和良田建设、地力提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白浆土土层障碍消减装置及方法。包括横座,所述横座上转动连接有两个竖轴,每个竖轴上均设置有螺旋部,每个螺旋部的上部均固定有锥齿轮一,横座上固定有电机一,电机一...
- 王秋菊张海滨刘鑫李婧阳邹佳何孟庆英姜宇陈爱慧田立斌谭龙王洪志薛忠海
- 一种大豆育种除杂清洗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大豆育种除杂清洗装置,包括底座的顶面中部设有安装盒,安装盒的内部设有搅动大豆种子的搅料组件,安装盒侧面设有辅助清洗大豆种子的辅助清洗机构,安装盒的顶部设有处理箱,处理箱顶部一侧设有进料盒,进料盒内侧设有...
- 鹿文成杨庆丰张淑艳李海波李速姜宇米刚李馨宇韩爱平
- 三江平原草甸白浆土种稻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被引量:7
- 2018年
- 土壤质量变化与更新是农业发展和土壤管理的判断准则.白浆土是三江平原主要水田土壤,但旱田改水田后缺乏对其土壤质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本研究以不同种稻年限白浆土为调查对象,探讨其土壤理化性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白浆土种稻后,耕层(厚16~23 cm)和犁底层(厚6~8 cm)土壤有机碳、还原物质总量增加,耕层深度随种稻年限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犁底层无明显变化,心土层(厚20 cm)与旱田无显著差异;土壤中Fe^(2+)和Mn^(2+)有向下迁移现象,但只迁移到犁底层;耕层和犁底层土壤固相比率比种稻前增加,犁底层固相比率由47.8%增加到70.0%,容重由1.22 g·cm^(-3)增加到1.77 g·cm^(-3),土壤孔隙总量降低,微孔隙比例增加,白浆土种稻后有黏粒淋溶淀积现象.白浆土种稻后,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与水稻土的演变规律既有一致性,又有其特殊性.
- 王秋菊焦峰焦峰刘峰常本超姜宇姜宇米刚
- 关键词:白浆土种稻理化性质
- 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为探索作物高产最佳的微生物环境,促进试验田合理施肥,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长期定位的试验田,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置6个施肥处理模式(不施肥、单施有机肥、麦秸还田、单施化肥、麦秸还田配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分析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三大微生物中,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85.1%~97.1%,放线菌占总数的2.4%~14.3%,真菌占总数的0.3%~0.8%。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能显著增加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提高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显著增多。过氧化氢酶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细菌、脲酶与小麦产量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是有利于小麦高产和提升土壤品质的施肥措施。
- 李馨宇姜宇米刚
- 关键词:施肥制度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小麦产量
-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3
- 2020年
- 以4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探讨长期施用秸秆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隔年麦秸还田,用量为3 000 kg/hm^2,化肥N、P用量为N 150 kg/hm^2、P2O5 150 kg/hm^2。结果表明:1)与NP处理相比,秸秆配施化肥处理(S+NP)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S+1/2NP和S+1/4NP处理0~20 cm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均低于S+NP处理,而对于20~40、40~60 cm土层养分含量差异表现不一致。2)不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各施肥处理综合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即以S+NP处理春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延伸率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各处理,结果表明:S+NP处理(即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N 150 kg/hm^2、P2O5 150 kg/hm^2)相对其他处理,其保障小麦产量和提升(或维持)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
- 房静静丁维婷武雪萍李晓秀姜宇张继宗刘晓彤奚雅静郑凤君张孟妮米刚马献发
- 关键词:长期秸秆还田暗棕壤土壤养分小麦产量籽粒品质
- 一种防粘效果好的有机肥混合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粘效果好的有机肥混合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两端外壁均固定连接有进料通道,所述箱体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电控机构,所述箱体顶部设置有电机,所述箱体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进料通道向箱体内...
- 姜宇
- 文献传递
- 化肥与微生物菌肥配施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24年
- 为探究化肥与微生物菌肥配合施用对番茄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光辉101番茄为试材,设置7个不同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配方施肥(M-1)、常规施肥(M-2)、化肥配施微生物菌剂(M-3),以及M-1、M-2、M-3分别减量1/3且基肥配施生物有机肥(M-4、M-5、M-6),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M-3处理的番茄植株长势最好,与CK相比,株高、茎粗、节间数分别增加了19.44%、13.57%、15.15%,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单果质量、平均坐果数及单株产量、小区产量、总产量分别增加了3.45%、14.66%、19.35%、18.77%、18.77%。综合来看,每667 m2基肥施用硫酸钾、稳定性氮源掺混肥料50 kg及微生物菌剂(短小芽孢杆菌M101、哈茨木霉TH7、淡紫紫孢菌PL22)2 kg,追肥施用大量元素水溶肥(N∶P∶K=19∶19∶19)45 kg、大量元素水溶肥(N∶P∶K=15∶5∶30)15 kg及微生物菌剂24 kg,即化肥配施微生物菌剂(M-3)处理可作为番茄的最佳施肥方案。
- 姜宇王娟刘力勇谭巍王志伟冯一新王琳李金龙
- 关键词:番茄施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