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高
- 作品数:62 被引量:352H指数:11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更多>>
- 初诊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治疗策略及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初诊破裂出血肝癌的治疗策略选择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107例初诊不可切除的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肝动脉栓塞术,外科止血及分期肝切除术。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预后因素。结果107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5 d,6个月、1年、2年和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4%、32%、19%和1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P=0.020)、Child-Pugh评分(P=0.018)、改良日本肝癌学组(LCSGJ)分期(P<0.001)以及治疗方式(P<0.001)是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对于初诊肝癌破裂出血患者,较大的肿瘤直径,较差的Child-Pugh评分及较晚的改良LCSGJ分期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而发病初期积极介入栓塞等止血治疗联合分步肝切除能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
- 张楚周春祖庆泉王斌刘兴龙周春高施海彬刘圣
- 关键词:肝细胞癌不可切除预后因素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组织病理学分型特征及其对转归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分析单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术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 of primary aldosteronism,HISTALDO)共识分型特征,探讨其与临床特征及术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单侧肾上腺切除的PA患者,对其术后病理依据最新HISTALDO共识分型。比较HISTALDO分型和传统分型差异,分析不同分型临床特征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手术预后(primary aldosteronism surgical outcome,PASO)的差异。结果HISTALDO分型中67.6%为经典型,32.4%为非经典型。经典型组年龄、体重指数、最低血钾、空腹血糖、HbA 1C及免疫组化中阴性结节占比均低于非经典型组(均P<0.05);收缩压、舒张压、低钾血症患病率及24 h尿钾均高于非经典型组(均P<0.05)。依据PASO标准,总人群临床和生化完全缓解率分别为41.7%和83.3%。HISTALDO经典型组的临床和生化完全缓解率均明显高于非经典型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钾水平(OR=0.15,95%CI 0.03~0.84,P<0.05)和免疫组化中阴性结节占比(OR=0.20,95%CI 0.05~0.86,P<0.05)更低的患者,术后病理为经典型的概率更高,而经典型病理类型与临床和生化治愈独立相关(均P<0.05)。结论标准化的HISTALDO病理分型能够提高单侧PA病理诊断准确性,更好预测其疾病转归,为PA患者精准分层管理提供基础。
- 马国栋杨宇宏鲍美玲周春高秦超陶俊王敏严雨桐刘雨晴计铭钰周梅孙敏
- 关键词: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理诊断
- 经皮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腔内植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评估经皮胆道植入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收治的14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50例患者(实验组)接受裸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92例患者(对照组)仅进行了裸支架的植入。观察两组患者支架通畅率、生存期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支架通畅期中位数为226 d,生存期中位数为194 d,对照组支架通畅期中位数为86 d,生存期中位数为117 d,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组中,平均15颗125I粒子(8~22)作为粒子条联合裸支架同时植入胆管内。与手术前的实验室指标相比,两组术后1周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显著降低,且两组间术后1周肝功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严重并发症仅发生在对照组的1例患者。结论金属支架联合125I粒子条植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有效、安全,可以提高支架通畅时间和患者生存期,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 徐红豆周卫忠刘圣周春高夏金国张卫施海彬
-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碘-125粒子裸支架生存期
- 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vs 35.48%,P=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0.008)与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结论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 刘钦晨贾振宇赵林波曹月洲周春高施海彬刘圣
- 关键词:院内卒中血管内治疗影响因素
- 原发性肝癌胃左动脉分支供血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在发现原发性肝癌(PLC)胃左动脉(LGA)分支供血中的作用;总结PLC LGA分支供血的一般规律,提高PLCLGA分支供血的发现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0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首次介入治疗中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依据造影模式分为两组,A组作程序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及肝总动脉造影(526例);B组则直接肝总动脉造影(850例)。将LGA供血分支进一步分为替代肝左动脉、副肝左动脉及寄生供血,并就其发现率进行统计分析。对LGA分支供血的病例就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染色及碘油沉积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A组42例作选择性LGA造影,其中36例见PLC有LGA供血:B组82例作选择性LGA造影,其中39例发现LGA供血,A、B两组LGA供血阳性率分别为85%(36/42)和48%(39/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36例LGA供血中,副肝左动脉10例,B组39例LGA供血中,4例为副肝左动脉,A组和B组副肝左动脉的发现率分别为1.9%(10/526)和0.5%(4/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而替代LGA及LGA寄生性供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共75例LGA供血的病例中,肿瘤单纯位于肝左叶的61例,14例侵犯肝左右叶;75例中LGA增粗70例(93%),病灶肝总动脉造影染色不全者62例(83%,62/75);常规肝动脉栓塞碘油沉积缺损者54例(72%,54/75)。结论程序性造影能提高LGA造影的阳性率,特别是副肝左动脉肿瘤供血的发现率。对于侵犯肝左叶、程序性造影LGA增粗、常规肝动脉造影及栓塞中肿瘤染色不全或碘油沉积欠佳时,须行超选择性LGA造影,以提高LGA分支供血肿瘤的发现率。
- 蒋健强施海彬刘圣杨正强周春高周卫忠
- 关键词:肝脏造影胃左动脉
- 一种新型肠道支架治疗远段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应用体会
- 2016年
-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国产支架治疗远段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有效性。方法:该种新型支架为鸟巢式编织型支架,支架的输送系统的内层为金属网格。从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6例远段十二指肠恶性梗阻的患者采用了该种新型支架治疗。该6例患者的原发病分别为:3例为胰腺癌,2例为胃癌,1例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十二指肠的梗阻部位分别为:2例在十二指肠水平部,2例在十二指肠升部,2例在十二指肠空肠曲。对手术技术成功(定义为支架成功释放)、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以及并发症进行了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技术上均取得了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前,两例患者不能进食,胃输出道梗阻评分(GOOSS)为0;其余4例只能进食流质,GOOSS评分为1。治疗后,5例患者能进软食(GOOSS评分为2),1例能正常进食(GOSS评分为3)。支架的平均通常时间为115.7天。结论:这种新型国产肠道支架初步临床应用的结果表明其释放技术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满意,因此可推广应用于治疗远段十二指肠恶性梗阻。
- 周卫忠杨正强刘圣夏金国周春高赵林波施海彬
- 单纯经皮机械祛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机械祛栓在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方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3年1月到2008年1月经皮机械碎栓(PMT)或(和)Straub Rotarex系统祛栓治疗急性大面积PE病例6例。结果6例患者的肺动脉主干血流得以再通且临床症状改善。介入术后,患者SaO2从术前79.5%±5.3%增加至92.8%±3.4%(P<0.01);PaO2从术前从(58.0±9.8)mmHg增加至(88.7±4.1)mmHg(P<0.01);术后患者的平均肺动脉压(PAP)从(40.8±7.8)mmHg降至(29.8±8.0)mmHg(P<0.01);Miller指数从术前的0.54±0.03降至术后的0.18±0.07(P<0.01)。在完成临床随访的4例患者中,1~5年内均未有PE复发。结论初步临床经验显示单纯PMT是治疗急性大面积PE的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方法,尤其是针对有溶栓禁忌证的患者。
- 王庆庆施海彬周卫忠杨正强刘圣周春高夏金国李麟荪
- 关键词:肺栓塞介入治疗
- DSA诊断和栓塞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 目的:探讨DSA检查和栓塞治疗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9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造影阳性患者中,首先选择超选择插管至靶血管行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接受外科或内科治疗,栓塞材料...
- 周春高施海彬杨正强刘圣赵林波夏金国周卫忠李麟荪
- 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动脉起源部位,评价动脉栓塞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1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行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比较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患者国际前列...
- 周春高施海彬
-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动脉栓塞治疗
- 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初诊肝癌合并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生存期≤30 d)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6月—2016年12月,80例接受保守治疗或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的初诊肝癌自发破裂出血患者,根据患者30 d生存状态分成生存组及死亡组。两组间连续性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构成比和率采用χ2检验,并将单因素分析阳性因素代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早期病死率为28.8%。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患者休克比例(P=0.008)、初诊保守治疗比例(P<0.001)、Child-Pugh分级(P<0.001)、改良日本肝癌学组(LCSGJ)肿瘤分期(P<0.001)明显高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初始血清血红蛋白水平(P<0.001)明显低于生存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史(OR=5.543,P=0.026)、Child-Pugh分级较高[B级(OR=10.395,P=0.009)、C级(OR=23.633,P=0.006)]、初诊保守治疗(OR=8.576,P=0.002)是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诊肝癌合并破裂出血患者早期病死率高。在积极抗休克、尽可能挽救患者肝功能储备的同时,合理扩大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可能为患者生存带来更多获益。
- 段宇新周春刘圣祖庆泉王斌周春高施海彬
- 关键词:肝癌动脉栓塞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