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影像
  • 3篇体层摄影
  • 2篇动脉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检查
  • 2篇影像检查技术
  • 2篇影像学
  • 2篇造影
  • 2篇后处理
  • 2篇X线
  • 2篇16层螺旋
  • 1篇低场
  • 1篇低场强
  • 1篇低场强MRI...

机构

  • 1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南宁市第二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3篇周忠学
  • 12篇黄建宁
  • 8篇张爱华
  • 7篇陈炯
  • 5篇黄启良
  • 4篇陆善金
  • 4篇何飞
  • 2篇梁真
  • 1篇丁可
  • 1篇龙行安
  • 1篇王大成
  • 1篇林彬
  • 1篇周昀

传媒

  • 7篇广西医学
  • 2篇微创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内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膜瘤73例的影像学诊断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分析探讨脑膜瘤CT、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与术后相关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脑膜瘤CT、MRI表现,将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典型脑膜瘤CT平扫表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结节及肿块,密度均匀,可伴有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稍长信号,T2WI呈等、稍长信号,信号均匀,多为过渡型或成纤维细胞型脑膜瘤,无或轻度瘤周水肿;不典型脑膜瘤则表现密度(信号)不均匀,瘤周水肿较重,以合胞体和血管网状细胞瘤型脑膜瘤为主;恶性脑膜瘤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形状不规则,瘤周水肿更明显,可见明显骨质破坏;CT和MRI增强后典型脑膜瘤均一强化,不典型脑膜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脑膜瘤明显强化不均匀。瘤周水肿41例,MRI增强后可见"脑膜尾征"30例,8例肿瘤脑面可见重度强化带。结论脑膜瘤在CT、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及较高敏感性,术前影像学检查基本都能明确诊断,同时影像表现一定程度提示肿瘤病理分型。
周忠学黄建宁陆善金张爱华
关键词:脑膜瘤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40例53个股骨头早期缺血坏死的X线、CT、低场MRI影像学表现。结果53个早期ANFH中,X线平片显示:32个正常,21个有骨质改变,表现为骨质疏松及骨硬化。CT显示:13个正常,24个表现为星芒状结构变形、骨疏松和皮质变薄,16个表现为轻度骨硬化和小囊状透亮区。MRI显示:3个正常,50个有异常信号,其中表现为T1WI斑点状低信号22个,T1WI、T2WI序列上斑片状或不规则形低、等、高混杂信号28个,23髋出现典型"双线征"。结论低场MRI可以更准确显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变,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周忠学黄建宁张爱华王大成陈炯
关键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主要利用螺旋CT原始横断面图像结合后重建技术MPR(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VR(容积再现)对主动脉夹层破口进行显示观察。结果本组19例清楚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破口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主动脉分支血管开口的关系和分支血管受累情况,4例无法显示破口。结论 MSCTA能对主动脉夹层破口进行快速、准确显示,显示率高,为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黄启良张爱华黄建宁陈炯周忠学何飞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破口多层螺旋CT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低场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在新生儿窒息后所致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0例出生后20天的内新生儿HIE病例低场强MRI表现。[结果]30例HIE轻度18例,主要表现为皮层及皮层深部有点状及条状异常信号,T2加权像(T2WI)上呈高信号,其中2例伴有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中度10例,T1加权像(T1WI)表现多个脑叶皮层及皮层深部白质内对称点状高信号及/或沿侧室壁条带状高信号,2例伴有局限性脑水肿;重度2例,1例患儿多个脑叶有病变,正常高低相间的灰白质分界不清,结构消失,1例T1WI双侧额叶、顶叶、枕叶深部白质、双侧丘脑、侧脑室周围半卵圆中心可见斑片状不均匀高信号。[结论]MRI对新生儿HIE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
周忠学黄建宁张爱华陈炯
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低场强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多层螺旋CT平扫表现,以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率。方法确诊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42例,回顾分析多层螺旋首次CT平扫征象。结果 CT表现基本正常5例,显示脑实质密度降低影33例,可见局部脑组织肿胀征22例,可见一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11例。首次诊断为超急性脑梗死31例(符合率74.0%),可疑6例,未能诊断5例。结论脑实质密度降低及局部脑组织肿胀为多层螺旋CT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主要依据,螺旋CT平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有较高诊断价值。
黄启良周忠学黄建宁张爱华陈炯
关键词:脑梗死多层螺旋CT
磁共振成像在肝腺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9例肝腺瘤的MRI表现。结果 9例均为单发病灶,平均直径为4.8 cm。在T1WI序列呈稍高或等信号7例,略低信号2例;在T2WI呈略高信号7例,高信号2例,病灶内见液化坏死、出血信号影2例。病灶周缘见低信号包膜8例。增强后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7例,中等度强化2例;门脉期病灶信号稍高于肝信号3例,等于或低于肝实质信号6例;延迟期稍高于肝实质信号1例,等于或略低于肝实质信号8例。病灶包膜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7例,无强化1例。结论肝腺瘤的MRI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与其他肝内肿瘤鉴别。
周忠学龙行安黄建宁陆善金
关键词:肝腺瘤磁共振成像
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诊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术(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2例患者行MSCTPA检查及后重建技术,后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结果12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段及肺亚段分支。5例急性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截断征",中心性充盈缺损"双轨征;"7例慢性肺动脉栓塞主要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内偏心性的和附壁性的充盈缺损。结论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是无创、快速、安全、敏感的首选检查方法。
黄启良张爱华黄建宁陈炯周忠学梁真何飞
关键词:肺栓塞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肺泡蛋白沉着症X线、CT诊断(附4例报告)
2012年
肺泡蛋白沉着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肺弥漫性疾病,1958年由Rosen首次报道,国内于1965首例报告,随着影像检查技术发展,病例报道逐渐增多,至2009年4月,国内文献报道PAP病例已超过166例[1],
周忠学黄建宁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着症CT诊断X线肺弥漫性疾病影像检查技术病例报道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期间,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进行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脑血管,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评价其诊断病变的价值。结果28例中诊断出颅内动脉瘤3例,动脉狭窄25例。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血管和颅骨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性病变具有无创、快捷、经济、安全、准确性较高等特点,在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中与DSA检查互补也可得到更完整的信息,可作为临床颅内血管疾病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
黄启良张爱华黄建宁陈炯周忠学梁真何飞
关键词:16层螺旋CTCT血管造影颅内血管病变
冠心病影像检查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开展早期诊断是改善CHD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技术,在CHD的早期筛查、治疗评价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CT、放射性核素显像、核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技术在CHD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黄建宁周忠学周昀何飞
关键词:冠心病影像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