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凌峰

作品数:110 被引量:190H指数:8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会议论文
  • 49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0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动脉
  • 26篇血管
  • 22篇梗死
  • 20篇脑梗
  • 20篇脑梗死
  • 16篇缺血
  • 15篇血性
  • 15篇脑血
  • 14篇脑血管
  • 14篇急性
  • 13篇并发
  • 13篇并发症
  • 13篇出血
  • 12篇动脉瘤
  • 12篇血管病
  • 12篇脑血管病
  • 10篇颈动脉
  • 9篇介入
  • 9篇介入治疗
  • 8篇文献复习

机构

  • 109篇江西省人民医...
  • 9篇南昌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作者

  • 110篇吴凌峰
  • 75篇吴晓牧
  • 67篇曹文锋
  • 45篇张昆南
  • 39篇屈新辉
  • 25篇刘世民
  • 23篇高幼奇
  • 18篇项正兵
  • 11篇谢旭芳
  • 10篇熊英琼
  • 9篇潘婕
  • 7篇柴文
  • 7篇曹文峰
  • 6篇文安
  • 6篇黄刚
  • 5篇刘诗英
  • 4篇龚凌云
  • 4篇胡凡
  • 4篇谭丽
  • 4篇杨赟

传媒

  • 10篇江西医药
  • 7篇中风与神经疾...
  • 6篇第九次全国神...
  • 4篇中华脑血管病...
  • 4篇南昌大学学报...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华东六省一市...
  • 2篇中国神经免疫...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江西医学院学...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5篇2016
  • 18篇2015
  • 11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1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9篇2006
1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首选直接抽吸或支架取栓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再通率及功能恢复的对比研究
背景和目的:血管内治疗目前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手段,目前较为主流的血管再通手段为直接抽吸技术(ADAPT)及支架取栓技术(SR),首选何种技术进行开通能使患者获益更多,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对比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至脑梗死...
刘世民曹文锋吴凌峰项正兵饶伟
文献传递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技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4 月至2006年5月,35例患者共36个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资料,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颈内动脉分叉...
曹文锋吴凌峰屈新辉张昆南谢旭芳吴晓牧
文献传递
CADASIL病例1例报道
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报道:女,38岁。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为头部昏昏沉沉感,无头痛及呕吐,无畏寒及发热,无腹痛及腹泻,无视物模糊,遂在家休息。至第二天,
吴凌峰屈新辉曹文峰高幼奇吴晓牧
文献传递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与桥接治疗对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和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住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起病在24 h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49例,其中24例行rt-PA静脉溶栓为溶栓组,25例行rt-PA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者为桥接组,通过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后24 h和出院时治疗有效率、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主要安全终点事件(如症状性颅内出血、住院期间及出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等)及次要安全终点事件(如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评估2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基线资料比较: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溶栓组高于桥接组(66.67%vs 36.00%;29.17%vs 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08,P=0.032;P=0.023),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疗效比较:桥接组与溶栓组治疗后24 h及出院时治疗有效率组间比较(32.00%vs 25.00%;44.00%vs 2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后90 d良好预后率和功能独立率桥接组高于溶栓组(28.00%vs 4.17%;36.00%vs 8.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χ^2=5.384,P=0.020)。安全性比较:桥接组在肾功能异常、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上低于溶栓组(8.00%vs 33.33%;4.00%vs 25.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0.049);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住院后90 d任何原因所致的死亡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具有rt-PA溶栓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指征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rt-PA桥接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纯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且两者安全性无差异。
谢凯凯曹文锋项正兵刘世民饶伟吴凌峰
关键词: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期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比较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6 h后经动、静脉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效的差异。方法将27只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SD雌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颈动脉BMSCs组8只、尾静脉BMSCs组7只、颈动脉PBS组6只和尾静脉PBS组6只。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取缺血再灌注后6 h为移植时间点;移植后第7天观察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 NSS)以评价神经功能恢复和体能恢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梗死周围组织GFAP、Bax和Bcl-2,TUNEL法检测梗死周围组织细胞凋亡,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BMSCs表面抗原CD90表达率为95.7%、CD29表达率为97.3%、CD106表达率为52.7%、CD11b表达率为6.01%、CD34表达率为2.95%、CD45表达率为2.26%。BMSCs组和PBS组相比较:GFAP阳性细胞数、Bcl-2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多;m NSS、血清TNF-α浓度、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Bax平均光密度值无明显差异。颈动脉BMSCs组和尾静脉BMSCs相比较各项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缺血再灌注早期动、静脉途径移植BMSCs疗效无差异,但尾静脉途径因创伤微小、可移植细胞量多,为早期最佳移植途径。
屈新辉王万松吴凌峰谢琛张昆南吴晓牧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血再灌注脑梗死
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对策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方面的特征,根据其特征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经脊髓血管造影证实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MRI和DSA结果及治疗方法)。5例患者中经DSA诊断为髓内动静脉畸形...
曹文锋吴凌峰屈新辉高幼奇吴晓牧
文献传递
病毒性脑炎合并双侧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报告
2016年
病毒性脑炎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亦有部分患者起病急,症状重,以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急性视网膜坏死是严重的眼科疾病之一[1],其特征包括全葡萄膜炎、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等,最终出现进行性视网膜坏死,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失明,约占全部患者的20%?60%[2],故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关键,另外其临床发病率低,国外报道为每年VC160?200万)[3]。而病毒性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则更为少见,由于此时患者常有意识障碍,故往往不能及时诊断,容易导致临床误诊和漏诊。江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18日收治1例病毒性脑炎合并急性视网膜坏死患者,现对其诊治经过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疾病的重视。
吴凌峰周水莲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急性视网膜坏死病例报告
氟伐他汀对SAH患者MCA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MCA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60例临床确诊的SAH患者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每晚一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于...
曹文锋吴凌峰潘婕吴晓牧
关键词:氟伐他汀SAHMCA
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病理变化及干细胞移植实验效果研究
目的:  探索SD大鼠脑缺血2小时/再灌注模型超急性期、急性期及部分恢复期的病理动态变化,明确不同时期神经细胞死亡/凋亡、小胶质细胞、血脑屏障、炎症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变化的特点。探索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
吴凌峰
关键词:炎症因子病理变化干细胞移植
文献传递
持续质量改进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救治时间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早期到达医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到达医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DGT)和到达医院到再灌注时间(DR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2月至2019年11月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232例,按照质量持续改进年度分为2018年度(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和2019年度(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进行分析。比较在持续质量改进下,这两年度经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到达医院到静脉溶栓时间(DNT),到达医院到股动脉穿刺时间(DGT)和到达医院到再灌注时间(DRT)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2018年度共有55例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包含桥接治疗),30例给予了血管内治疗(含桥接治疗),其中3例未再通,2018年度的DNT、DGT和DRT分别为58.0(46.0,81.0)min,129.0(98.8,180.0)min和215.0(150.0,269.0)min;2019年度共有117例给予了静脉溶栓治疗(含桥接治疗),57例给予了血管内治疗(含桥接治疗),其中5例未再通。2019年度的DNT、DGT和DRT分别为45.0(37.0,55.0)min,90.0(75.0,105.0)min和128.5(103.5,154.5)min;2019年的DNT、DGT、DRT均比2018年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能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的DNT、DGT和DRT,缩短早期救治时间,值得向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项正兵柴文饶伟吴凌峰屈新辉曹文锋徐仁伵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