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卫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阜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文化科学
  • 3篇社会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4篇大学生
  • 11篇教育
  • 6篇政治
  • 6篇高校
  • 5篇思想政治
  • 5篇主义
  • 4篇大学生思想
  • 4篇大学生思想政...
  • 4篇政治教育
  • 4篇治教
  • 4篇视阈
  • 4篇思想政治教育
  • 4篇马克思主义
  • 4篇马克思主义大...
  • 3篇大众化
  • 3篇道德
  • 3篇德育
  • 3篇文化
  • 3篇就业
  • 2篇大学生就业

机构

  • 21篇阜阳师范学院
  • 8篇同济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7篇吕卫华
  • 7篇夏小华
  • 6篇周建华
  • 1篇刘克思
  • 1篇邵龙宝
  • 1篇谭刘磊
  • 1篇郦丹芸
  • 1篇王军
  • 1篇谭磊

传媒

  • 3篇阜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青年研究
  • 2篇江苏高教
  • 1篇商业时代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中国职业技术...
  • 1篇教育科学
  • 1篇未来与发展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求实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中国高教研究
  • 1篇现代教育技术
  • 1篇前沿
  • 1篇思想教育研究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民—人民—公民:演进中的中国公民教育主体
2014年
公民教育作为现代性追寻的一种表征和必然,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塑造新民可以视为近代中国公民意识启蒙的发轫,纯化人民深刻铭刻着社会主义公民身份设计的烙印,回归公民理应成为现代中国公民身份重塑的指向。重新梳理中国公民教育主体的历史演进脉络,或可为现时中国公民教育提供镜鉴。
吕卫华
关键词:人民公民公民教育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被引量:7
2005年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确立系统思维,整合各方力量,构建政府、家庭、社会、高校、个人五位一体、五联互动的新机制,为毕业生就业创设良好的就业环境。
吕卫华周建华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大学课堂仪式的德育维度被引量:2
2014年
课堂被人们赋予了太多梦想与希望,它改变人的知识、智慧和人生。有别于课堂教学中的其它活动,课堂仪式具有稳定的形式而且特别注重形式,具有鲜明的行为规范,以及超越行为本身的意义等特征。课堂仪式作为大学课堂生活中独具象征性、表演性、文化性和系统性的生活景观,具有独特的德育意蕴、德育价值。大学课堂仪式生成了德育场域,提供了德育素材,培育了德育情感。大学课堂仪式是充盈德性的生活,蕴含着道德规范,传递着道德观念。在重视大学课堂仪式德育价值的同时,仍须对其德育效果时刻加以警惕。
吕卫华
关键词:德育
服务型:高校学生工作的未来发展路向被引量:12
2009年
本文在分析服务型高校学生工作提出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服务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构建服务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努力方向。
吕卫华
关键词:服务型生本理念科学发展观
实践性与生成性——道德能力培养的人性之基
2011年
人性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因故是一切关涉"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能力培养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的过程。中西文化的主流人性观因为存在这种或那种的缺陷与不足,或者认为人性是先天就有的永恒不变的秉性,或是把人性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或理性,均难以为道德教育的存置与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性论支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实践性是人的基本属性。而道德能力培养正是基于实践人性的可变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性从实然向应然的生成和发展。
吕卫华
关键词:人性道德能力生成性
大学生群体差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被引量:3
2011年
由于家庭经济、学科专业和政治背景差异,大学生中客观存在着不同群体。在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握这些群体差异,依据不同特点,制定合适目标,提升大众化的实际效果。在不同群体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尊重差异’,针对不同场景的‘理论说服’,针对多元价值背景的‘利益实现’,针对时代特征的‘创新传播形式’"等四条基本原则和实施"承认群体差异,明确大众化目标分解的针对性;关注学生诉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注重兴趣引导,重视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参与性;强调知行合一,凸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推动文化引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补充性"等五条主要路径。
夏小华周建华吕卫华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德育解构被引量:2
2014年
身体是每个人自我的标志性特征,身体意向涵盖了个体对自己身体特征、外型容貌的客观认知与了解,以及主观层面的评价和感受。对身体意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层面能否健康发展;对外表吸引力的肯定程度,是青少年建构身体意向的重要依据,而且是有效预测其同伴互动关系发展的主要考察因素。偏见和歧视、社会影响和人际知觉共同影响和作用于青少年身体意向的建构。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积极发挥德育的功能,正视大众传媒和重要他人的效应,审视"多数的无知"的消极影响,消除"偏见"与"歧视"引发的态度问题,引导青少年获得客观全面的自我认同、积极正向的自我定位。
吕卫华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
中西文化中的智慧意涵:演变历程与价值意蕴被引量:1
2011年
智慧是人类文明精华的产物,智慧的行为往往能够利于人们找准自我定位,修正人生方向,提升生活品质,消弭人际冲突,增进社会和谐。纵观中西智慧意涵的演变历程,西方文化传统对智慧的定义侧重于逻辑思维的判断和知识技能的习得,中国文化传统的智慧意涵在于价值取向上偏重人伦关系和社会关系,把道德视为人生和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体现。中西智慧意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和发展规律,如果从价值论的角度去观照,或能挖掘更多启迪我们深思的内容。
吕卫华邵龙宝
关键词:中西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拓展训练对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的效应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高校人文关怀中融入拓展训练,既丰富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内容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完善了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结合当前的实际,从多角度深入思考拓展训练在高校人文关怀中有效引入并实施的必要性、有效性.
谭刘磊夏小华吕卫华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
就业实现中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融合被引量:8
2006年
本文阐述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他们各自在大学生就业实现中的功能与作用,从而得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的具体路径是夯实人力资本和积累社会资本。
吕卫华
关键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大学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