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静

作品数:45 被引量:312H指数:12
供职机构:陕西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气象局气象科技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14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5篇遥感
  • 10篇土地利用
  • 9篇植被
  • 8篇生态
  • 7篇黄土高原
  • 6篇生态环境
  • 5篇土壤
  • 5篇退耕
  • 5篇退耕还林
  • 5篇耕地
  • 5篇干旱
  • 4篇动态监测
  • 4篇遥感监测
  • 4篇陕北黄土高原
  • 4篇土壤侵蚀
  • 4篇坡耕地
  • 4篇林区
  • 4篇RS和GIS
  • 4篇MODIS
  • 3篇地理信息

机构

  • 39篇陕西省农业遥...
  • 8篇陕西省气象局
  • 6篇西北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45篇卓静
  • 21篇邓凤东
  • 17篇刘安麟
  • 15篇何慧娟
  • 14篇李登科
  • 9篇王娟
  • 6篇董金芳
  • 6篇王钊
  • 5篇李星敏
  • 4篇张京红
  • 3篇张树誉
  • 3篇景毅刚
  • 2篇权文婷
  • 2篇朱延年
  • 2篇孙越鑫
  • 2篇郭伟
  • 1篇周文涛
  • 1篇梁生俊
  • 1篇范建忠
  • 1篇袁君建

传媒

  • 9篇陕西气象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中国气象学会...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气象科技
  • 2篇测绘技术装备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安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选取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宝塔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监督分类方法得到1997-2004年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结合DEM(数字高程模型)坡度信息,分别提取1997年、2004年的坡耕地、坡林地、坡草地和坡园地数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坡度分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在1997-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3.1%,林地增加了10.1%、草地增加了20.6%、果园面积增加了33.3%,使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得到改善;②耕地减少的面积主要集中发生在坡耕地部分,其中坡度大于等于35°、25°-35°这两个等级减少的幅度最大,坡度大于等于35°减少了55.5%,25°-35°减少了51.2%,减少的坡耕地,基本上都是转变成了坡林地、坡草地、坡园地。耕地总面积减少的同时,基本农田(可灌溉)所占比例是增加的。该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卓静邓凤东刘安麟周辉赵青兰
关键词:坡耕地遥感DEM土地利用
延安市宝塔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分异研究
选取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延安市宝塔区,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监督分类的方法得到1997年-2004年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并结合坡度图,分别提取1997年、2004年的坡耕地、坡林地、坡草地和坡园地,对该地...
卓静邓凤东刘安麟周辉赵青兰
关键词:坡耕地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文献传递
近15 a秦岭林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秦岭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研究秦岭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布,以及随时间的时空演化规律,对于寻找影响水源涵养能力变化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和水均衡原理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4年降雨量和蒸发量数据对秦岭地区的水源涵养量进行定量评估,探讨近15 a来秦岭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量和陆地蒸散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秦岭地区年水源涵养量在8.22~441.4 mm之间波动,整体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2011年最大,为441.4 mm,2002年最小,仅为8.22 mm;年水源涵养量安康市最高,宝鸡市最低;近15 a来,秦岭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的结构有所改善,<0 mm和0~300 mm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占总面积的比例由84.48%下降至76.95%;300~600 mm和>600 mm所占比例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占总面积比例由15.52%上升至23.01%。秦岭地区年水源涵养量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近9成,其中微弱增加占主导;增加最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汉江中段。该研究结果可以为秦岭地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
卓静何慧娟邹继业
关键词:林区水资源安全
陕西省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变化关系被引量:20
2016年
使用MODIS-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通过GIS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退耕还林后(2000—2012年)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两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和湿润指数都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陕北地区增加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城市周边地区植被有退化的迹象。2000—2012年湿润指数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有上升的趋势,陕南地区增加显著。空间分布上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湿润指数呈指数变化趋势,相关性与植被覆盖度面积取值范围有关,范围取值越大相关系数越高。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受到气候和人为因素影响,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相关性较显著,而受到人为影响比较明显的陕北、关中地区相关性不显著。
何慧娟卓静王娟董金芳权文婷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湿润指数退耕还林
利用遥感技术与DEM提取黄土高原坡耕地的不确定性研究
本文利用TM遥感资料对黄土高原地区试验区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选择不同尺度的DEM进行该区域坡耕地的提取,研究不同比例尺DEM对提取该区域坡耕地提取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对利用TM为资料源进行分类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分辨...
邓凤东卓静刘安麟
关键词:黄土高原坡耕地DEM遥感土地利用类型
文献传递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红碱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泊,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对该地区水面面积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TM、中巴资源卫星影像对红碱淖水面面积进行解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红碱淖水面面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引起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碱淖水面面积在大幅度萎缩,水位急剧下降.红碱淖水面面积急剧萎缩是气候变化和人为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的影响因素有气候变化、灌溉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煤矿开采用水排水和水源地开采等5个方面,其中上游河流截流是主要原因.
李登科卓静王钊
关键词:气候变化遥感监测
MODIS植被指数及其分县统计分析的实现被引量:8
2006年
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它与NOAA/AVHRR的NDVI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用同一天的NOAA/AVHRR和EOS/MODIS资料,介绍了各县域内平均NDVI的统计方法和计算结果及NDVI与增强植被指数(EVI)的差异。MODIS和AVHRR两种资料得到的NDVI数值虽然有差异,但都能很好地反映植被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MODIS增强植被指数(EVI)对植被条件的变化更加敏感,使定量分析的精确性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李星敏卓静李登科张树誉景毅刚
关键词:NOAA/AVHRRMODIS植被指数
基于3S技术的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及评价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退耕还林草工程已经实施多年,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客观、准确的了解工程实施进展和成效,以便调整工程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解决该问题,急需一种可以快速监测及评价大面...
卓静
关键词:遥感动态监测
文献传递
基于MOD16产品的陕西关中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9
2016年
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法,结合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及MOD17植被指数信息,分析了2000—2013年陕西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MOD16产品的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结果与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通过了P〈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MOD16数据可以用于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分析;作物缺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关中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值较高,较为干旱,特别是在关中东北部和西安市周边干旱特别严重,作物缺水指数多年平均值在0.795-0.832,达到重旱等级,并且区域内干旱程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作物缺水指数有明显的年内变化波动,在3—6月及10—11月值最高,作物缺水指数达0.7左右,其中3—6月是重旱和特旱集中发生的时期,而10—11月以轻旱和中旱为主;2000—2013年作物缺水指数在2003年出现最低值(0.65左右),后逐年升高,在2013年达最高值(0.8左右);2000—2013年轻旱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中、特旱呈增加趋势;作物缺水指数与温度、降水及植被的关系密切,高温少雨时,作物缺水指数偏高,干旱容易发生,同时归一化植被指数较低。
何慧娟卓静李红梅权文婷
关键词:干旱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异及驱动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3年
在多源数据的支撑下,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模型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分析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1997年和2021年)陕北黄土高原不同行政区、不同生态功能区和不同坡度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规律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明显改善,生态脆弱性指数均值从41.74下降至32.96,减幅21.0%;生态脆弱性等级也整体下降,已由中脆弱和低脆弱性占主导转化为低脆弱性占主导的格局。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地带性分布特征,从南到北生态脆弱性等级逐步提高。(2)1997—2021年,51.2%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改善,以中脆弱改善到低脆弱为主;4.6%的区域生态脆弱性有所增加,以一般脆弱增加至低脆弱、低脆弱增加至中脆弱为主。铜川市、延安市和榆林市辖区内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下降,其中铜川市生态脆弱性最低,榆林市最高。3个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指数和等级均在显著下降,降幅表现为:退耕还林区>风沙区>黄桥林区。(3)符合退耕条件的区域,高等级脆弱性大幅转化为低等级脆弱性,生态脆弱性得到明显改善,工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4)剖析驱动机制可以发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驱动力各占83.1%和16.9%,说明生态恢复工程是区域生态脆弱性显著改善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成效评估和生态可持续性修复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卓静卓静何慧娟王智杨承睿
关键词:生态恢复工程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