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存
- 作品数:34 被引量:12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18)F-FDG显像中的临床应用
- 2023年
- 目的评价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注射^(18)F-FDG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50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交替入组的方法分为耐高压PICC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48.4±16.7)岁]和外周静脉注射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0.4±14.7)岁]。将PET自动给药系统分别连接提前建立的耐高压PICC和外周静脉穿刺的注射通道,完成^(18)F-FDG注射,行常规PET/CT显像;记录患者血糖、体质量、处方剂量和注射剂量,测量2组肝脏和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SUV_(max),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判读耐高压PICC组患者^(18)F-FDG注射后耐高压PICC尖端位置。结果耐高压PICC组和外周组患者肝脏SUV_(max)分别为2.54±0.50和2.57±0.31,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SUV_(max)分别为1.68±0.25和1.63±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0.37、-0.78,P值:0.716、0.441)。2组患者的血糖、体质量、处方剂量和注射剂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值:0.00~0.13,均P>0.05);注射剂量/处方剂量比值分别为0.9983±0.0073和0.9976±0.0165,注射精度高;导管末端无明显药物残留,显像质量无差别。耐高压PICC组患者注射后导管末端位置均位于T5~T8水平,符合耐高压PICC置管规范。结论PET自动给药系统联合耐高压PICC注射^(18)F-FDG具有可行性,有助于减少注射穿刺次数。
- 戚勤励赵凌舟陈栋晖周兴梅刘长存吴珊张英赵晋华
- 关键词:输注泵中心静脉导管静脉内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99m)Tc标记BmK CT及其胶质瘤荷瘤裸鼠的SPECT成像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BmK CT多肽制备靶向胶质瘤的显像剂,探讨^(99m)?Tc-BmK CT用于胶质瘤显像的可行性。方法:采用BmK CT多肽游离的氨基与DTPA酸酐反应得到BmK CT-DTPA,经99m Tc标记后通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99m)?Tc-BmK CT。测定标记物在PBS溶液和血清中不同时间点放射性化学纯度,评价BmK CT-^(99m)?Tc体外稳定性。新西兰白兔耳缘静脉注射^(99m)Tc-BmK CT进行SPECT显像,观察不同时间点体内的放射性分布。皮下胶质瘤裸鼠经尾静脉注射^(99m)Tc-BmK CT,观察不同时间点肿瘤的摄取情况;注射后4 h处死裸鼠,分离肿瘤和主要器官进行离体SPECT显像,并用勾画感兴趣区法分析相对放射性计数。结果:^(99m)Tc标记BmK CT多肽标记率大于80%,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后放射性化学纯度大于99%。标记物在PBS和血清稳定性良好,6 h内放射性化学纯度均大于95%,12 h内放射性化学纯度大于90%。正常白兔SPECT显像表明^(99m)Tc-BmK CT主要浓聚在肝脏、脾脏和肾脏,软组织持续显影微弱,甲状腺区及胃肠未见核素浓聚;显像剂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24 h肾脏与肝脏显影接近。胶质瘤裸鼠SPECT显像表明,注射后4 h肿瘤显像清楚,ROI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肌肉比4.26±0.25,标记物在肿瘤内代谢缓慢,8 h肿瘤部位仍有较高摄取。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99m)Tc标记BmK CT多肽,标记物主要被肝、脾和肾摄取,经泌尿系统排泄;^(99m)Tc-BmK CT能够在皮下胶质瘤中浓聚,注射后4 h肿瘤显影清晰,瘤内代谢缓慢,有潜力成为一种新型胶质瘤分子探针。
- 吴珊乔文礼赵凌舟郭李磊刘长存赵晋华
- 关键词:胶质瘤SPECT显像
- 继发性骨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影像诊断及与骨髓活检诊断效能的比较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继发性骨淋巴瘤的PET/CT影像特点,比较骨髓活检(bone marrow biopsy, BMB)及PET/CT诊断骨淋巴瘤各自的优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骨淋巴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放化疗前在我院行PET/CT检查的68例继发性骨淋巴瘤影像及骨髓活检资料。所有病例均病理确诊为淋巴瘤。骨淋巴瘤病灶的诊断标准:BMB阳性或骨局灶性FDG代谢增高且治疗后代谢减低或消失。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不同分组的SUVmax及诊断效能差异。结果:PET/CT与BMB诊断灵敏度比较:68例中63例行BMB。PET/CT的总体诊断灵敏度及对非惰性淋巴瘤的诊断灵敏度高于BMB(P <0.05),而对惰性淋巴瘤,BMB灵敏度略高于PET/CT(P> 0.05)。PET/CT表现与BMB结果:根据PET/CT所见分为骨质破坏组(18例)和骨髓浸润组(50例),骨质破坏组的SUV max明显高于骨髓浸润组(P <0.01)。骨质破坏组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为主,PET/CT均阳性。骨髓浸润组PET/CT阳性41例,表现为局灶性增高、弥漫不均匀性增高和弥漫均匀性增高,弥漫均匀性增高组的SUV max明显低于其它两组。BMB阴性21例,其中骨质破坏组8例,局灶性骨髓浸润13例。病理类型与PET/CT表现:31例DLBCL、10例其它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及6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均PET/CT阳性;18例惰性淋巴瘤PET/CT仅11例阳性。DLBCL的SUV max明显高于惰性淋巴瘤(P <0.05)。结论:继发性骨淋巴瘤骨髓浸润多于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和局灶性骨髓浸润多见于侵袭性骨淋巴瘤,而弥漫性骨髓浸润更多见于惰性淋巴瘤。PET/CT对骨质破坏、局灶性骨髓浸润的诊断优于BMB,而BMB对弥漫性骨髓浸润的诊断优于PET/CT。联合BMB和PET/CT才能更准确地诊断骨淋巴瘤。
- 陈香乔文礼宋建华刘长存韩磊赵晋华
- 关键词:PET/CT骨髓活检骨髓浸润骨质破坏
- 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PBL结合案例教学法(CM)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校2009级及2010级学生分别采用传统的见习模式和PBL结合CM的新见习模式,见习课结束时行理论测试和临床阅片能力测试,问卷调查学生对教学的综合评价。结果:采用新见习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理论及临床阅片测试成绩均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及课堂氛围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更认可见习教学对提高包括自学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帮助。结论:PBL结合CM的见习教学新模式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好,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影像人才。
- 陈香宋建华刘长存乔文礼赵晋华
- 关键词:PBL案例教学核医学教学
- 基于^(99)Tc^(m)标记纳米抗体的SPECT/CT显像探测非小细胞肺癌PD-L1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99)Tc^(m)标记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纳米抗体(NM-01)的SPECT/CT显像探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PD-L1表达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确诊为NSCLC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61.9±11.0)岁]。用放射性核素^(99)Tc^(m)标记NM-01,患者注射^(99)Tc^(m)-NM-01[剂量为(359.1±68.0)MBq]后2 h进行定量SPECT/CT显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D-L1阳性和PD-L1阴性患者的SUV max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原发灶SUV max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4例患者中,PD-L1阳性6例,PD-L1阴性8例。^(99)Tc^(m)-NM-01在肝、肾中有明显摄取,在脾和骨髓中也有轻微摄取。^(99)Tc^(m)-NM-01注射后2 h原发灶的SUV max为4.69±1.88,转移灶的SUV max为2.04±1.32。PD-L1阳性患者原发灶的SUV max明显高于PD-L1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9±1.99和3.72±1.10;t=5.98,P=0.039);但2组间转移灶的SUV 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6±1.03和2.35±1.46;t=-1.77,P=0.084)。原发灶的SUV max与PD-L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8,P=0.042)。结论:^(99)Tc^(m)-NM-01能够显示NSCLC原发灶和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
- 邢岩赵凌舟刘长存戎晔赵晋华
- 关键词:锝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18F-FDG PET/CT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分期、中期疗效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的分期、中期疗效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间经病理证实为MALT淋巴瘤的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7岁)。患者在化疗、放疗前行PET/CT,分析检查的灵敏度。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胃MALT淋巴瘤和非胃MALT淋巴瘤的PET/CT分期结果。17例患者在化疗中期(4个疗程后)再次行PET/CT显像,根据Deauville五分法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组(≥4分)和阴性组(〈4分)。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无进展生存(PFS)预后分析。结果PET/CT探查MALT淋巴瘤的灵敏度为86.1%(31/36),未探查到者均为Ⅰ期患者。在Ⅱ~Ⅳ期患者中,18F-FDG PET/CT结合骨髓活组织检查的结果与临床分期的结果一致。胃MALT淋巴瘤的PET/CT分期准确性为9/17,明显低于非胃MALT淋巴瘤的17/19(P=0.025)。化疗中期18F-FDG PET显像阴性患者的PFS明显长于阳性病例(χ2=4.16, P〈0.05)。阴性组和阳性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85.7±13.2)%和(27.8±21.3)%。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低表达患者的PFS明显长于Ki-67高表达的患者(χ2=4.22, P〈0.05)。结论18F-FDG PET/CT结合骨髓活组织检查能准确对Ⅱ~Ⅳ期MALT患者分期。非胃MALT淋巴瘤的PET/CT分期准确性明显高于胃MALT淋巴瘤。PET/CT显像和Ki-67表达能为MALT淋巴瘤预后预测提供有用信息。
- 乔文礼邢岩戚勤励宋建华汪太松陈香刘长存赵晋华
- 关键词:肿瘤分期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脱氧葡萄糖
- △SUV法和Deauville五分法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作用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 比较化疗前及4程化疗后18 F-FDG SUV的变化(△SUV法)与Deauville五分法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39例DLBCL患者[男20例,女19例,中位年龄58(23~85)岁],患者化疗前及4程化疗后均行18F-FDGPET/CT显像,计算治疗前后SUVmax的差值(△SUVmax)及其下降百分比(△SUVmax%),利用ROC曲线寻找二者最佳临界值,分别以此为界分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4程化疗后依据Deauville五分法对各病例进行评分,以4分为界分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采用x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数据.结果 (1)39例患者中10例(25.64%)在随访2年内进展,进展组△SUVmax、△SUVmax%分别为9.55±11.90、71.66%(33.90%~ 78.91%),明显低于未进展组的15.61±7.86和87.83%(76.51% ~ 92.43%)(t=-2.37,z=-3.25,均P<0.05);(2)△SUVmax、△SUVmax%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1.2和72.88%;(3) △SUVmax≥11.2与<11.2组间,△SUVmax%≥72.88%与<72.88%组间,Deauville评分<4分与≥4分组间2年PFS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x2=5.734、14.821、5.851,均P<0.05);(4) △SUVmax%与Deauville分值的rs=-0.633(P<0.001).结论 △SUV法与Deauville五分法对DLBCL预后均具有预测价值,△SUVmax%具有独立预测价值;△SUVmax%与Deauville分值呈负相关.
- 高艳赵晋华宋建华陈香刘长存孙一文
- 关键词:预后脱氧葡萄糖
- 18F-FDG PET/CT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对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浸润的诊断价值,并与骨髓活检(BMB)结果进行比较,探讨18F-FDG PET/CT诊断的骨髓浸润及其他因素是否有独立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纳入94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行PET/CT检查的初诊DLBCL患者,PET/CT检查前后2周内行骨髓活检,检查后行规范化治疗。记录各病例的PET/CT骨髓摄取表现。骨髓浸润的诊断标准为BMB阳性或影像学随访证实有PET/CT局灶性骨髓浸润灶。比较PET/CT骨髓不同摄取表现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并对照分析PET/CT与BMB诊断骨髓浸润的价值。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组间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PFS率差异,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4例DLBCL患者中,18F-FDG PET/CT表现为局灶性骨髓摄取(f PET)34例,超级骨髓摄取(s BMU)7例,高于肝实质的弥漫均匀性摄取(d PET)11例,其余42例骨髓摄取未见异常(n PET)。n PET组BMB均阴性,s BMU组BMB均阳性,而d PET、f PET组的BMB阳性率分别为27.3%(3/11)和20.6%(7/34)。d PET组的血红蛋白水平及白细胞数均显著低于n PET组(P<0.001,P=0.026)。与f PET组比较,s BMU组更易伴B症状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全部患者共诊断骨髓浸润44例,其中BMB阳性17例,BMB诊断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38.6%(17/44)、100%(50/50)。将f PET及s BMU作为PET骨髓浸润阳性标准,PET/CT诊断骨髓浸润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3.2%(41/44)、100%(50/50)。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n PET与d PET组的2年PFS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s BMU组的2年PFS率明显低于f PET组(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分期(HR=9.010,P=0.04)及s BMU(HR=3.964,P=0.002)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LBCL的18F-FDG PET/CT骨髓摄取增高可表现为d PET、f PET和s BMU,其中f PET和s BMU可取代骨髓活检诊断骨髓浸润,d PET虽然不完全除外骨髓浸润可�
- 陈香乔文礼宋建华刘长存韩磊吴珊赵晋华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浸润骨髓活检预后
- ^(18)F-FDG PET和^(18)F-FDG PET/CT在肉瘤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10年
-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作为一种功能显像方法,在肿瘤诊断、分级、分期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将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检查获得的代谢信息与其他病理学分级方法相结合,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肉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测预后。18F-FDG PET在寻找肉瘤患者的骨转移灶和肺转移灶方面要优于其他影像学方法,因此可用于临床分期及再分期。肿瘤-本底比值(tumor-to-background ratio,TBR)和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作为18F-FDG PET定量分析中的2个重要参数,均有助于评价肿瘤的化疗反应。18F-FDG PET提供的重要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效价比达最大化。本文就18F-FDG PET和18F-FDG PET/CT在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刘长存赵晋华
- 关键词:肉瘤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食管鳞癌FDG PET/CT显像病灶长度、SUV最大值与肿瘤病理分级及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FDG PET/CT显像病灶长度、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最大值)与病理分级及肿瘤Ki67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食管癌患者113例,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测得食管癌病灶长度及SUV最大值,检查1周内外科手术,取得食管癌标本,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HE染色确定病理分级,分析病灶长度、SUV最大值与病理分级及Ki67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病灶的平均长度分别为(6.30±2.44)cm、(5.24±2.20)cm和(5.81±2.63)cm,经统计学分析,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0.05)。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病灶的平均SUV最大值分别8.29±3.91、10.45±4.56和12.13±4.04,经统计学分析,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病灶长度与Ki67指数在相关性散点图上无直线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证实二者之间无相关性(r=0.049,P=0.604>0.05)。病灶SUV最大值与Ki67指数在相关性散点图上存在明显直线相关关系,统计学分析证实二者之间呈正相关(r=0.719,P=0.000<0.05)。结论:食管癌病灶长度与病理分级及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关系;而食管癌病灶SUV最大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病理分级,间接评价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刘长存邢岩吴珊宋建华陈香车文军林军赵晋华
- 关键词:脱氧葡萄糖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