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辉
- 作品数:18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共刺激分子B7-H4和PD-L1的表达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灌注后复发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对中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灌注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将12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病理证实为中高危的NMIBC患者按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不同分为吉西他滨组85例及卡介苗组41例,检测所有膀胱癌组织中B7-H4和PD-L1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分析B7-H4和PD-L1的表达对膀胱肿瘤术后不同灌注药物复发的影响。结果126例中高危NMIBC中,B7-H4阳性表达率为53.2%(67/126),PD-L1阳性表达率为57.9%(73/126),B7-H4和PD-L1联合表达阳性率为38.1%(48/126),联合表达阴性率为27.0%(34/126)。中高危NMIBC患者总复发率为37.3%(47/126),卡介苗组患者复发率为24.4%(10/41),低于吉西他滨组的43.5%(3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表达B7-H4和PD-L1的患者中,术后灌注吉西他滨患者的复发率为18.2%,低于卡介苗组的53.3%;均未表达B7-H4和PD-L1的患者中,术后灌注吉西他滨患者的复发率为60.9%,高于卡介苗组的1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7-H4和PD-L1的表达情况选择卡介苗或化疗药物膀胱灌注,能降低中高危NMIBC电切术后的复发率,改善预后。
- 刘维辉庄伟陈俊毅李毅宁王一勇
- 关键词:膀胱癌B7-H4PD-L1复发免疫逃逸
- 前列腺癌组织中Foxp3^(+)调节性T细胞增高并与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Foxp3^(+)调节性T细胞与前列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和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集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前列腺增生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前列腺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淋巴管、微血管标记物表达情况差异。同时分析调节性T细胞与前列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前列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均显著增高;与癌旁组织比较,前列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淋巴管、微血管密度也显著增高。前列腺癌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与淋巴管、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前列腺癌患者Gleason评分与调节性T细胞、淋巴管、微血管密度显著正相关;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与调节性T细胞、淋巴管、微血管密度均显著正相关。结论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前列腺癌组织中淋巴管、微血管密度正相关。
- 刘维辉张河淦范大铬何清柳黄庭芳颜醒愚
- 关键词:淋巴管微血管前列腺癌
- 地舒单抗与唑来膦酸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地舒单抗与唑来膦酸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18例,按治疗药物分为唑来膦酸组(行唑来膦酸治疗)和地舒单抗组(行地舒单抗治疗),每组各9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骨痛加剧次数、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不良反应、依从性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地舒单抗组相对于唑来膦酸组的骨痛加剧次数显著减少,ALP显著降低,依从性更佳,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治疗前列腺癌骨转移临床疗效显著,能减少骨痛加剧次数,显著降低ALP,依从性更佳。
- 何清柳刘维辉蔡隆渤阴煜明黄庭芳
- 关键词:唑来膦酸前列腺癌骨转移骨痛
- 小干扰RNA靶向干扰共刺激分子B7-H4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iRNA)靶向干扰共刺激分子B7-H4基因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增殖、侵袭、凋亡以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膀胱癌BIU-87细胞和膀胱正常上皮SV-HUV-1细胞的B7-H4的表达;将B7-H4-siRNA脂质体转染BIU-87细胞,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B7-H4表达对膀胱癌BIU-87细胞B7-H4表达水平和EMT的影响,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Transwell侵袭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B7-H4表达对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构建慢病毒B7-H4基因过表达载体并转染BIU-87细胞,上述实验方法检测B7-H4的表达水平、恶性生物学行为和EMT转化的变化。以上均以未干扰BIU-87细胞为对照组。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IU-87细胞B7-H4 mRNA表达量(19.501±1.753)高于SV-HUV-1细胞(1.008±0.078,t=15.61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蛋白在BIU-87细胞量(12.309±2.561)表达高于SV-HUV-1细胞(2.463±0.136,t=8.54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siRNA敲低后BIU-87细胞B7-H4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量低于未敲低组,而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量则高于未敲低组。B7-H4-siRNA干扰BIU-87细胞72 h后B7-H4敲低组1、2和3组对应吸光度值分别为1.714±0.075、1.762±0.092和1.796±0.072,显著低于未敲低组(2.262±0.155,F=6.0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将B7-H4过表达质粒转染BIU-87细胞后可以明显观察到过表达条带,且72 h后B7-H4过表达组吸光度值(2.858±0.147)显著高于对照组(2.353±0.209,t=8.39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7-H4-siRNA敲低后BIU-87细胞主要处于G 1期,细胞分裂周期延长,B7-H4过表达后BIU-87细胞主要处于S期,细胞分裂周期缩短,且BIU-87细胞凋亡数量[(6.037±0.153)个]显著高于过表达组[(3.646±0.065)个,t=10.23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侵袭实验结�
- 刘维辉何清柳穆鑫庄伟陈俊毅李毅宁
- 关键词:膀胱癌
- 中性淋巴细胞比值预测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后膀胱复发
- 目的 中性淋巴细胞比值(NLR)是一项与多种肿瘤复发及不良预后相关的全身炎性指标,本研究拟探索其在肾盂输尿管癌根治术后膀胱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2016 年188 例肾盂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及...
- 穆鑫王加良刘维辉郭一泓张建育李毅宁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比值肾盂输尿管癌复发
- B7-H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了解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患者血清中B7-H4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9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组织中B7-H4的表达,ELISA检测45例患者外周血可溶性B7-H4(sB7-H4)的含量,分析癌组织和血清中B7-H4的表达水平及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B7-H4阳性表达率为49.0%(24/49),而正常膀胱组织中无B7-H4表达(P<0.05),其表达水平与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P<0.05);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血清中sB7-H4的浓度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高级别患者表达量显著高于低级别患者(P<0.05)。结论 B7-H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上调,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及免疫逃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封闭肿瘤组织中的B7-H4有可能干预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复发与进展。
- 刘维辉李永生朱绍兴徐一鹏汪有彪
- 关键词:B7-H4膀胱肿瘤
- 小眼畸形转录因子家族相关性肾细胞癌四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小眼畸形转录因子(MiTF)家族相关性肾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4例MiTF家族相关性肾细胞癌,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影像学、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总结。结果4例患者中,3例因无痛性肉眼血尿就诊,入院后常规体检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后考虑为肾占位,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Xp11.2易位/TFE3融合基因相关性肾细胞癌;另1例因糖尿病16年常规体检发现肾占位就诊,入院后检查考虑为肾下极占位,行肾下极部分切除术,术后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t(6;11)(p21;q12)/TFEB融合基因相关性肾细胞癌。
结论MiTF家族相关性肾细胞癌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易位性肾癌,临床表现与其他类型的肾癌非常相似,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预后需密切观察。
- 孙建国高瑞林刘维辉
- 关键词:肾肿瘤易位
- IL-2、IFN-α、IFN-γ对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中B7-H4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究IL-2、IFN-α和IFN-γ对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B7-H4表达的影响。方法:IL-2、IFN-α、IFN-γ处理786-0细胞24 h后,RT-PCR法检测B7-H4 mRNA的表达,ELISA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术检测B7-H4蛋白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IL-2组(0.75±0.06)、IFN-α组(0.68±0.05)、IFN-γ组(0.95±0.08)786-0细胞中B7-H4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细胞(0.30±0.03)(P<0.0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于786-0细胞膜与细胞质均可检测到B7-H4蛋白表达,IL-2、IFN-α、IFN-γ处理均可增加786-0细胞B7-H4蛋白的表达。ELISA结果显示,IL-2组[(44.89±0.97)ng/ml]、IFN-α组[(46.74±2.25)ng/ml]、IFN-γ组[(47.31±1.12)ng/ml]786-0细胞上清液中分泌型B7-H4的表达明显高于未处理组[(34.42±1.69)ng/ml](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IL-2组[(44.89±0.94)%]、IFN-α组[(46.41±0.55)%]、IFN-γ组[(54.18±1.42)%]786-0细胞表面B7-H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30.45±0.96)%](P<0.05)。结论:IL-2、IFN-α、IFN-γ在转录与翻译两个环节均可上调786-0细胞B7-H4的表达水平,其中以IFN-γ上调能力最强。
- 徐一鹏朱绍兴刘维辉李永生陈贵平王华赵阳李方印王宗平
-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B7-H4IL-2IFN-ΑIFN-Γ
- 膀胱癌来源外泌体携带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共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及初步鉴定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提取并鉴定膀胱癌BIU-87和T2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检测膀胱癌细胞来源外泌体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共刺激分子B7-H4的表达,验证膀胱肿瘤通过外泌体在微环境中传递PD-L1和B7-H4。方法体外培养膀胱尿路上皮癌BIU-87和T24细胞,超速离心法提取细胞上清液中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外泌体大小及形态,BCA蛋白定量法测定外泌体蛋白浓度,蛋白质印迹法(WB)鉴定两种膀胱癌细胞的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和CD9,检测膀胱癌细胞来源外泌体PD-L1(exo-PD-L1)和外泌体B7-H4(exo-B7-H4)的表达。最后,将膀胱癌细胞外泌体分别与膀胱正常上皮SV-HUC-1细胞共培养48h后,RT-PCR和WB分别检测SV-HUC-1细胞中PD-L1和B7-H4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BIU-87和T24细胞上清外泌体总蛋白浓度分别为1.88μg/μL和1.84μg/μL,总质量分别为169μg和166μg。TEM观察外泌体直径为30~150nm的膜性囊泡,呈典型的"杯盘"形态。两种膀胱癌细胞上清液均检测出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及CD9。且两种膀胱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中均携带PD-L1和B7-H4。当膀胱癌BIU-87和T2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分别与SV-HUC-1细胞共培养后,后者PD-L1和B7-H4的mRNA表达阴性,两者蛋白表达阳性。结论成功提取并鉴定了膀胱癌BIU-87和T24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均携带PD-L1和B7-H4,且膀胱癌细胞释放的外泌体能在肿瘤微环境中传递PD-L1和B7-H4,可开展后续膀胱癌来源exo-PD-L1和exo-B7-H4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刘维辉何清柳穆鑫陈国锋陈俊毅李毅宁
- 关键词:膀胱癌外泌体共刺激分子PD-L1B7-H4
- 大黄素体外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DAPI染色观察凋亡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大黄素作用不同时间对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C-1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并衡量线粒体去极化的比例以及caspase-9活性检测探讨大黄素抑制BIU-87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结果不同浓度(10,20,40,60,80μmol·L-1)的大黄素均可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的增殖,且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大黄素作用BIU-87细胞24、48、72小时后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6.27±2.32)μmol·L-1、(34.79±1.75)μmol·L-1、(25.58±1.24)μmol·L-1。随大黄素作用时间以及剂量的增加,BIU-87细胞凋亡率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逐渐下降,作用12小时后caspase-9活性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大黄素能有效地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机制为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汪有彪李永生朱绍兴刘维辉徐一鹏王允金穆细院
- 关键词:大黄素膀胱癌增殖抑制线粒体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