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娟

作品数:59 被引量:1,413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8篇气候
  • 34篇气候变化
  • 28篇玉米
  • 21篇气候变化背景
  • 19篇春玉
  • 19篇春玉米
  • 15篇东北三省
  • 14篇作物
  • 9篇干旱
  • 8篇时空分布特征
  • 7篇气候资源
  • 7篇降水
  • 6篇适宜播期
  • 6篇农业气候
  • 6篇农业气候资源
  • 6篇气象
  • 6篇全球气候
  • 6篇作物产量
  • 6篇夏玉米
  • 6篇APSIM模...

机构

  • 59篇中国农业大学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国际水稻研究...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天津市气候中...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悉尼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联邦科学与工...

作者

  • 59篇刘志娟
  • 58篇杨晓光
  • 16篇孙爽
  • 10篇赵锦
  • 10篇王晓煜
  • 10篇何斌
  • 9篇王文峰
  • 8篇高继卿
  • 8篇王静
  • 7篇吕硕
  • 6篇陈阜
  • 6篇李克南
  • 5篇李勇
  • 3篇代姝玮
  • 3篇荀欣
  • 3篇王恩利
  • 3篇董朝阳
  • 2篇王化琪
  • 2篇张晓煜
  • 2篇赵俊芳

传媒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中国农业气象
  • 4篇第十五届全国...
  • 3篇2010农业...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作物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24
  • 7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10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Ⅱ.南方地区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制度界限可能影响被引量:87
2010年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地区种植制度一级区种植界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单位面积周年产量的可能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南方15个省(市、自治区)281个站点自建站至200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20世纪50年代至今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和比较后一时段≥0℃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根据热量指标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地区种植制度零级带的变化,综合考虑热量和降水两个指标研究了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的变化,并利用2000-2007年各省粮食产量分析了种植制度界限变化敏感区域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果(1)南方地区≥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气候倾向率为60.1℃·d/10a,≥10℃积温整体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平均气候倾向率为1.9mm/10a,空间差异大。(2)与1980年以前相比,南方一年一熟与一年二熟区的分界限无明显变化;一年二熟区和一年三熟区的界限变化较为明显,平均向西推进约0.2个经度,向北移动约0.20个纬度;研究区域一年三熟区面积扩大,一年二熟区面积有所缩小,一年一熟区也稍有缩小。与1980年前相比,种植制度一级区界限变化较大:黄淮海地区水浇地二熟与旱地二熟一熟区的南界向北移动;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二熟区整体向北推移,且总面积扩大;四川盆地水旱二熟三熟区北界在四川东北部向南移;西南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西界向西推移,东南界向西推进,总区域面积变化不大;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北界平均向北移动,西界也平均向西推进,总区域扩大;华南晚三熟二熟与热三熟区,其北界平均向北移动,区域扩大。(3)种植制度的改变有利于大部地区单位面积周年作物产量的提高。结论气候变化对南方地区种植制度界限有较大影响,造成多熟种植界限的向北、向西推进,多熟种植区域扩大,总体上有利�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成迪芳王文峰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作物产量
吉林省梨树县不同作物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东北地区旱地作物水分来源是降水,基于产能及产能水分利用效率比较分析吉林梨树可替代玉米种植的主要作物对该地区未来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吉林省梨树县4种作物(大豆、小麦、谷子和马铃薯)2 a田间试验,结合各作物在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全生长季和各生育阶段的耗水规律及水分亏缺程度,以作物产能和产能水分利用效率为研究指标,对各作物在雨养及灌溉处理条件下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益差异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平水及丰水年,马铃薯产能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其他作物无显著差异,雨养条件下马铃薯及谷子均超过100 000 GJ/hm^2,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灌溉对马铃薯产能提升效果显著但提升幅度存在差异。比较各作物不同年型条件下的产能降水利用效率、产能灌溉水利用效率和产能农业水分利用效率,马铃薯均达到20 GJ/mm以上,显著高于其他作物,且不同作物的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受降水年型及水分处理影响的程度不同。对比作物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马铃薯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大豆和小麦;谷子产能降水利用效率及丰水年产能农业水利用效率仅低于马铃薯,且在全生育期各生育阶段发生水分亏缺现象较少,具有极好的抗旱能力。比较而言,基于作物产能、产能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作物结构调整,马铃薯和谷子相对于小麦和大豆有更大优势;基于作物抗旱能力,谷子具有绝对优势。
刘涛杨晓光高继卿何斌白帆张方亮刘志娟王晓煜孙爽孙爽陈曦
关键词:作物降水谷子水分利用效率产能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产区开花期高温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频发将会对农作物生产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基于多种高温指标综合评估作物生长季高温时空分布特征对制定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和适应措施至关重要。【方法】以我国玉米潜在种植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6)中2个共享社会经济情景(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1-2.6和SSP5-8.5)下1981—2060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玉米生育期资料,分析了基准时段(1981—2014年)和未来(2015—2060年)玉米开花期高温强度(HSI)、高温持续时间(AHSD)和累积高温度日(HDD)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1—2014年玉米开花期HSI、AHSD、HDD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最大(区域均值分别为32.3和33.8℃、8.4和9.8 d、22.9和40.3℃·d)。受气候变暖影响,未来气候情景下,特别是在SSP5-8.5气候情景下,我国玉米开花期高温发生范围扩大、强度增加,HSI和AHSD增加最大的区域为北方春播玉米区,SSP1-2.6和SSP5-8.5情景下,HSI的增加趋势分别为0.97和1.16℃·(10a)^(-1),AHSD的增加趋势分别为0.73和1.11 d·(10a)^(-1)。全区HDD增加最大的区域为黄淮海夏玉米区,SSP1-2.6和SSP5-8.5情景下增加趋势分别为2.68和5.26℃·d·(10a)^(-1)。【结论】未来我国玉米开花期高温发生范围将扩大、强度将增加;且应重点关注黄淮海夏玉米区和北方春播玉米区的开花期高温,前者主要由于基础温度高,后者主要由于增温幅度较大。可通过选用抗高温品种、调整播种窗口、采用水肥及化学调控等综合措施降低高温威胁。
付真真祝光欣刘志娟郭世博李娥杨晓光
关键词:玉米开花期高温强度
华北地区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干旱时空特征
全球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降水年际波动大,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夏玉米生长季内常出现季节性干旱,过去60a该区域玉米因旱损失不断增加,阶段性干旱己成为限制华北地区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作物水分亏缺指数...
万能涵杨晓光刘志娟何斌
关键词:夏玉米气象灾害
黑龙江省春玉米生长季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本文基于三江平原降水资料和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百分位法确定了各站点的极端降水阈值,结合极端降水频率、强度、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极端降水持续日数等指标,分析了三江平原极端降水的年际间变化特征,不同等级的降水量变化及作...
王静杨晓光刘志娟
东北三省土壤风蚀天数时空变化及分区评述被引量:2
2022年
基于东北三省1981-2017年气候资料,明确不同区域不同耕作阶段(全年、休耕期和播前1个月)不同等级日最大风速发生的变化规律;结合考虑降水影响下的起动风速指标,解析不同区域各阶段风蚀发生天数的时空规律,为各区域提出相适应的土壤保护耕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全年0-3级、4-6级和7级及以上日最大风速年均出现频率分别为48.5%、50.4%和1.1%,研究期内,全年、休耕期和播前1个月0-3级日最大风速出现频率均呈增加趋势,而4级及以上风速出现频率呈减少趋势。研究区域全年风蚀发生天数比例为35.0%,而播前一个月发生风蚀天数占该时期总天数的比例高于全年均值,达57.0%。大部分地区各个时期风蚀发生天数呈减少趋势。辽河平原区和三江平原区休耕期和播前1个月风蚀发生天数均较多,应重视风蚀对土壤的影响。松嫩平原区虽然休耕期土壤风蚀发生频率较低,但播前1个月风蚀发生较多,该区域应倡导免耕技术以降低土壤风蚀。
杨婉蓉刘志娟苏正娥高伟达任图生杨晓光
关键词:土壤风蚀起动风速降水东北三省
APSIM玉米模型在东北地区的适应性被引量:49
2012年
利用东北地区6个典型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玉米田间试验数据和同期逐日气象数据对APSIM模型(农业生产系统模型)在东北玉米产区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先依据各站第一组玉米试验数据对模型相关参数进行调试、确定,再利用另一组试验数据检验模型模拟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地上部总生物量和产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APSIM模型模拟的播种至出苗、开花和成熟各阶段天数与实测天数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误差分别为0~2.0、0.7~2.0和0.7~2.3d;哈尔滨地区模拟的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相对均方根差分别为33%和11%,模拟效果较好;黑龙江哈尔滨、海伦、泰来,吉林桦甸、通化和辽宁本溪的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的NRMSE分别为18%、13%、4%、4%、5%和2%。说明APSIM模型对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过程、地上部总生物量动态变化过程和最终产量具有较好的模拟结果,验证后的APSIM模型在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以上结果为今后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玉米生产潜力以及解析产量形成的限制因素等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与支撑。
刘志娟杨晓光王静吕硕李克南荀欣王恩利
关键词:玉米APSIM适应性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干旱时空特征被引量:23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东北三省大豆种植区71个气象站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及干旱等级,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干旱发生频率演变趋势及干旱程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大豆干旱频率空间差异较大,呈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经向带状分布特征;大豆全生育期干旱频率以轻旱最高,中旱次之,重旱和特严重干旱频率最低;轻旱及以上干旱频率以播种到分枝阶段最高,分枝到开花阶段次之,开花到成熟阶段最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年际变化趋势各地不同,总体而言以播种到分枝期干旱为主向开花到成熟期干旱转变的特点;大豆全生育干旱等级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干旱范围最小、程度最轻,2000年以后重旱及中旱范围增加明显,干旱趋于严重。
解文娟杨晓光杨婕刘利民叶清董朝阳刘志娟赵锦
关键词:东北三省大豆干旱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Ⅹ.气候变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影响被引量:51
2014年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
赵锦杨晓光刘志娟吕硕王静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分析Ⅲ.中国北方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制度界限的可能影响被引量:91
2010年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趋势。结合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分析从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化敏感地带选择典型站点,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由一年一熟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种植模式改变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升高,≥0℃积温带北移西扩,温度上升的累积效应十分明显,≥0℃积温为每10年升高65.5℃。年降水量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每10年变化-90—23mm,平均为每10年减少10.6mm。(2)在热量和降水共同影响下,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Ⅱ)面积减少,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Ⅲ)在东北地区面积增加,而在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积减少,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Ⅳ)面积增加,黄淮海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Ⅵ)向北移动,总体而言北方地区东北部种植界限空间位移显著,而西南部变化不明显。(3)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动的敏感地带,作物生产潜力明显改变:在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变化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1979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3%;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改变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7912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5.2%;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春小麦种植改变为春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增加2873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
李克南杨晓光刘志娟王文峰陈阜
关键词:气候变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