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凡小盼

作品数:20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金属学及工艺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历史地理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理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青铜
  • 6篇出土
  • 5篇遗址
  • 5篇黄铜
  • 3篇冶炼
  • 3篇遗址出土
  • 3篇金相
  • 3篇混合矿
  • 2篇度母
  • 2篇锈蚀
  • 2篇颜料
  • 2篇冶炼工艺
  • 2篇战国
  • 2篇铜绿
  • 2篇年号
  • 2篇乾隆
  • 2篇坐像
  • 2篇脱锌
  • 2篇脱锌腐蚀
  • 2篇西汉

机构

  • 12篇重庆中国三峡...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历史博物...
  • 1篇首都博物馆
  • 1篇安徽省文物考...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0篇凡小盼
  • 9篇赵雄伟
  • 4篇金普军
  • 4篇赵卓
  • 3篇王昌燧
  • 3篇王青
  • 2篇秦颍
  • 1篇汪丽华
  • 1篇黄洁
  • 1篇何努
  • 1篇姚政权
  • 1篇罗武干
  • 1篇赵瑞廷
  • 1篇陈翔
  • 1篇毛振伟
  • 1篇刘乃涛
  • 1篇袁泉

传媒

  • 2篇光散射学报
  • 2篇电子显微学报
  • 2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有色金属(冶...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腐蚀科学与防...
  • 1篇江汉考古
  • 1篇中国腐蚀与防...
  • 1篇南方文物
  • 1篇中国国家博物...
  • 1篇2008年全...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战国青铜矛腐蚀产物的原位无损分析
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出土 12件青铜矛的腐蚀产物进行无损形貌观察和结构分析,了解其腐蚀产物种类,以期为后续开展的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除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铜蓝、...
凡小盼温小华
关键词:青铜
新疆乾隆年号红钱初探
"红钱"是新疆所铸方孔圆钱的专用名词。新疆红钱最早出现在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回疆之际。当时,乾隆皇帝将天山南路原来流通的准噶尔部普尔铜币销熔,改铸成全国统一形式的外圆方孔的"乾隆通宝"红钱。至清代宣统年间(...
凡小盼金普军
关键词:红钱合金成分金相
文献传递
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西汉青铜钫的腐蚀研究
2020年
为了解重庆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腐蚀产物种类和埋藏环境特征等,并探索其锈蚀成因,为即将进行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重庆忠县洞天堡墓地出土青铜钫残片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和锈蚀物结构成分分析,并利用X射线荧光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对青铜钫附着土壤进行成分和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钫锈蚀物含孔雀石、白铅矿、铅钒、磷氯铅矿、砷铅矿和赤铜矿等;外层锈蚀存在磷和氯元素富集现象;土壤中的磷、硫和氯等元素向青铜器迁移,青铜器中铜、锡和铅元素因腐蚀向土壤中流失;附着土富含多种真菌类微生物,促进了磷氯铅矿和砷铅矿的形成。
凡小盼付文斌曾燕赵雄伟
关键词:青铜微生物拉曼
中国早期黄铜混合矿冶炼工艺的模拟探索被引量:3
2010年
按照"混合矿冶炼工艺"模拟了黄铜冶炼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分析了模拟实验所得的黄铜样品,并讨论了中国早期黄铜的冶炼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800℃时,孔雀石、炉甘石和木炭在密闭装置中,即可反应生成黄铜,所炼黄铜的金相组织以等轴晶为主,伴有少量孪晶。冶炼温度在800℃时,所炼黄铜的含锌量低于5%;850℃时,其含锌量可超过10%;达到900℃后,其含锌量将超过20%。
凡小盼黄洁赵瑞廷周卫荣罗武干王昌燧
关键词:黄铜炉甘石孔雀石金相
重庆余家坝遗址出土战国青铜剑腐蚀产物的无损原位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余家坝遗址位于重庆市开州区(原开县)渠口镇钦云村余家坝东北部,是重庆三峡库区最重要的巴人遗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该遗址被发现以后,先后进行四次发掘,出土随葬品中以青铜兵器为特色。本文利用超景深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对重庆开州区余家坝遗址出土10件青铜剑的腐蚀产物进行无损形貌观察和结构分析,并探索其腐蚀原因,以期为后续开展的保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巴式青铜兵器腐蚀研究提供借鉴。分析结果显示,该批青铜剑的腐蚀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表面相对光滑、致密,其主要腐蚀产物为孔雀石、锡石和赤铜矿;第二类表面附着较多锈蚀,腐蚀产物种类较多,除孔雀石、锡石、赤铜矿外,还发现有磷铜矿、蓝磷铜矿、氯铜矿、水胆矾和磷氯铅矿等腐蚀物。在后续开展的保护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腐蚀产物种类采取相对应的保护修复措施。
王洪敏凡小盼王青王永威
关键词:铜剑
新石器时期人造石灰的判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自陶寺遗址的"白灰面"、"白条石"做了红外光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与"白条石"红外光谱的ν2/ν4比值明显不同,反应了二者碳酸钙晶体的无序度有较大区别,从而说明经过煅烧而得到的白灰面,即人工烧制的石灰是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方法鉴定的,这为我国石灰起源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此外,本工作还借助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白灰面中掺和料,结果表明白灰面中的掺和料为纤维素类物质。
李乃胜何努汪丽华凡小盼
关键词:红外
延庆辽代墓葬壁画制作工艺及其颜料的物相鉴定被引量:7
2007年
北京延庆发现一座辽代晚期的壁画砖室墓。为研究该墓室壁画结构和鉴定其颜料成分,运用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室壁画主要有灰泥层、白灰层和颜料层组成;红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α-Fe2O3,黑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炭黑。
刘乃涛凡小盼
关键词:颜料壁画
同步辐射微束X射线荧光技术在早期黄铜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同步辐射硬X射线荧光微束技术,对模拟实验获得的熔融黄铜、固态还原反应生成的黄铜和姜寨黄铜片(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金属)进行微区扫描测定,获取了锌、铅元素的面分布信息。结果表明:姜寨黄铜片的铅、锌分布规律与固态还原反应生成的黄铜类似,而与熔融黄铜明显不同,据此推断姜寨黄铜片为铜、锌矿经固态还原工艺获得。这一分析结果支持了中国冶金本土起源的观点。
凡小盼赵雄伟高强
关键词:黄铜固态还原
楚国蚁鼻钱铸造工艺研究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即出现了金属范铸工艺。出土资料显示蚁鼻钱是我国钱币中最早的金属范铸币,并且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范铸件,但缺乏论证,其具体工艺也不清楚。蚁鼻钱范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有人作过系统研究,也无一个机构研制成功。研...
凡小盼
关键词:蚁鼻钱先秦时期
文献传递
史前黄铜器及其冶炼工艺被引量:3
2016年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共发现了公元前5千纪至公元前2千纪早期的黄铜制品约40余件,分布在爱琴海、两河流域、波斯湾、伊朗、中亚和中国等地。将这些黄铜制品的检测结果及其冶炼工艺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后,得出以下推论:(1)黄铜与砷铜一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重要合金;(2)这些黄铜制品中,除少量制品仅含铜、锌元素外,大多数制品还不同程度地含有铅、锡、镍、铁、砷和银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且元素含量分布范围较广,这一现象与冶炼所用矿石和冶炼条件有紧密的联系;(3)史前黄铜应由铜锌共生矿或混合矿(铜氧化矿和锌氧化矿)冶炼获得,且最初采用的是固体还原工艺,经简单加工成型。共生矿或混合矿冶炼是人类早期认识与利用金属时获得合金的一种主要方式。
凡小盼赵雄伟
关键词:混合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