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斌
- 作品数:36 被引量:830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2
- 2008年
- 应用计盒维数、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对祁连山主要森林类型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种群空间格局进行的研究表明:青海云杉种群格局计盒维数在0.992~1.938之间,平均值为1.716,信息维数在0.996~1.860之间,平均值为1.632,关联维数在1.418~1.759之间,平均值为1.568。计盒维数与样地海拔和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样地坡向呈显著的正相关,信息维数与样地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坡向呈显著的正相关,关联维数与样地坡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青海云杉种群格局分形维数第一主成分,坡向是第二主成分,坡度是第三主成分,这3个主成分累计解释率为87.6%。
- 张立杰赵文智何志斌
- 关键词:关联维数环境因子
- 两种荒漠生境条件下泡泡刺水分来源及其对降水的响应被引量:25
- 2017年
- 泡泡刺通常以灌丛沙堆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性,在防风固沙、抗旱耐盐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但是水分条件仍然是限制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明确泡泡刺在不同荒漠生境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策略,研究了河西走廊临泽绿洲边缘沙质和砾质生境下泡泡刺的水分来源季节动态特征以及对不同降雨事件的响应程度.测定了两种生境下泡泡刺茎水和不同水源(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氧稳定同位素(δ^(18)O)值,结合Iso Source模型计算了不同水源对泡泡刺水分来源的贡献比例.结果表明:两种生境下泡泡刺茎水δ^(18)O值及其水分来源都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沙质生境下泡泡刺在降水较少的春季和秋季主要利用地下水,其贡献率可达50%以上;而砾质生境下的泡泡刺无法利用深达11.5 m地下水,其水分来源受降水控制,具有较大的季节变异性.两种生境下的泡泡刺对降水响应显著,但是降水过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快速减小,沙质生境下的泡泡刺转而以丰富的地下水为主要水分来源,而砾质生境下的泡泡刺只能利用降水入渗至较深层土壤的较少水分.因此,两种生境下泡泡刺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是导致其生长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表明泡泡刺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 周海赵文智何志斌
- 关键词:降水变化稳定同位素泡泡刺
- 祁连山典型流域谷地植被斑块演变与土壤性状被引量:9
- 2008年
-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谷地阴坡林线以下较小的空间范围,植被斑块由金露梅群落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植被盖度降低,但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植被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土壤水分的变化导致植被的退化演替。植被斑块的演变导致土壤性状的明显分异,从金露梅灌丛斑块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大粒级的大团聚体(〉1mm)破碎为小粒级的大团聚体(1~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表明土壤结构的退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1.2%和55.9%,干筛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显著低于金露梅斑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粒径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植被退化演变中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部分地由于团聚体的破碎引起;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不同斑块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植被斑块退化演变使氮的有效性降低;但磷、钾养分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不敏感。植被的退化演变使土壤团聚体破碎、土壤结构退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使其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又进一步加速植被的退化演替。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马蔺斑块将进一步向林线逼近,灌丛草甸植被将会进一步退化和萎缩。
- 苏永中常学向何志斌王芳
- 关键词:群落组成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
- 林下植被组成和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41
- 2014年
-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森林多样性、推动森林生态系统流程和功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关于林下植被的研究已有上百年历史,其中在森林群落分类、更新演替、养分循环及稳定生产力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文中从林下植被的定义及其组成、演替和功能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林下植被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如何综合研究演替以及干扰对林下植被组成的影响、林下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可能响应以及如何将林下植被作用及功能的研究理论应用于近自然人工林建设和管理实践中。
- 朱喜何志斌杜军杨军军陈龙飞
- 关键词:林下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近自然林
- 间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5年
- 利用EM50土壤水分监测仪,在样地尺度上,测定了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林、无间伐和间伐强度为20%的人工林地生长季节的土壤水分,对比分析间伐对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未间伐人工林林地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间伐强度为20%的人工林和天然林,间伐导致了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水分下降;而对于深层土壤含水量而言,间伐措施又显著提高了深层6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与天然林地土壤含水量相比,无间伐人工林深层60 cm和80 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仅为天然林的49.7%和52.1%,深层土壤已经出现旱化现象,间伐措施能够减缓这种旱化现象。
- 朱喜何志斌杜军杨军军陈龙飞
- 关键词:土壤水分间伐
- 土壤碳循环主要过程对气候变暖响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前,土壤呼吸等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仍是气候变化预测模型中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本文以土壤呼吸为切入点,首先论述了土壤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并从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的主体)、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呼吸的反应底物)两个方面探讨了土壤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随后论述了气候变暖与其他气候变化因子之间、地上与地下部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对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气候变暖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活性,甚至改变其群落结构,从而使土壤呼吸对增温产生适应;土壤有机碳分解对增温的敏感性由有机碳的化学组成结构、环境因子对其的保护作用、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特性等因素决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1)将土壤微生物过程耦合到气候变化模型中;2)积极探索新的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3)设置长期定位实验,研究多个气候变化因子之间的综合作用;4)加强地上、地下生态过程的系统研究。
- 陈龙飞何志斌杜军杨军军朱喜
- 关键词:气候变暖土壤碳循环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碳
- 混合青贮饲料及制备方法
- 本发明属于动物饲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合青贮饲料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混合青贮饲料包括饲草作物和青贮菌剂。其中,饲草作物,包括:饲用甜高粱、高丹草和青贮玉米;青贮菌剂,包括:FHI、MMD3或FHIIL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
- 刘冰赵文智何志斌杨淇越常学向
- 文献传递
- 不同生境条件下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动态分析被引量:50
- 2004年
- 应用生态空间理论(theoryofspatialecology)和地统计技术,分析了不同生境条件下泡泡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结果表明:受气候条件的控制,泡泡刺种群是以斑块状格局形式存在。在较小的尺度上,生境条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戈壁生境中的泡泡刺灌丛沙堆趋向于斑块小、密度大、空间自相关距离短,而沙漠生境中的结果相反。另外,沙埋和地下水位下降不仅为泡泡刺种群拓宽了生态位,而且是该种群演化的驱动力。
- 李秋艳何志斌赵文智李启森
- 关键词:生境
- 半干旱地区流动沙地土壤湿度变异及其对降水的依赖被引量:59
- 2002年
- 应用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1983— 1990年 5~ 10月份土壤湿度定点观测资料 ,对流动沙地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异及其与降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在 0~ 30 0cm的垂直剖面上 ,以 2 0cm作为一个层次 ,流动沙地土壤湿度多年平均值变化于 3 2 5 %~ 3 47% ,层次间无显著差异。在时间序列土壤湿度存在年内和年际变异 ,5月份的土壤湿度与 6~ 10月份存在显著差异 ,但 6~ 10月份之间土壤湿度差异不显著。年际间降水量变化于 2 43 3~ 5 6 7 1mm (变异系数 95 0 5 % )之间 ,流动沙地土壤湿度变化于 3 10 %~ 3 6 9% (变异系数18 6 8% )之间。 0~ 40cm土壤湿度与前月降水量不显著相关 ,但 40~ 30 0cm土壤湿度与前月降水量显著相关 。
- 何志斌赵文智
-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湿度降水量
- 额济纳荒漠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被引量:43
- 2006年
- 荒漠绿洲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指维持荒漠绿洲植被正常生长所需要消耗的水量.采用3S技术与野外生产力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生产力、蒸腾系数之间的关系方程,计算了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维持额济纳绿洲现状的需水量为1.53×10~8m^3,若使现有的植被恢复到目前最高生产力水平的生态需水量为3.49×10~8m^3.考虑到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河道输水损失、绿洲植被耗水、绿洲内农田用水和降水补充等,额济纳旗绿洲维持现状需要黑河下泄水量(狼心山)为1.93~2.23×10~8m^3之间,若使现有的植被恢复到目前最高生产力水平,需要黑河下泄水量(狼心山)为4.28~5.17×10~8m^3之间.
- 赵文智常学礼何志斌张智慧
- 关键词:额济纳绿洲ND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