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附26例报告)
- 2005年
- 何士科王保平张翼叶锦平梅一民林伟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开颅手术
- 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抗脑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研究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对抗脑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21只。实验组:腹腔注射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20 mg·kg^(-1),每天1次;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1),每天2次。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1%的0.9%Na Cl。均给药14 d。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图像分析系统,依据大鼠脑缺血半暗袋定位,在相同的视野下,将大脑中动脉阻塞的同侧额顶叶皮质上部界定为半暗带的等值观察区,用免疫组化法对大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糖原合酶激酶-3(GSK-3β)、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PDK1)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的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与阳性面积单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模型组和实验组PI3K蛋白、Akt蛋白及PDK1蛋白的表达均加强、而GSK3β蛋白表达均减弱。7 d后,PI3K蛋白、Akt蛋白、PDK1蛋白及GSK3β蛋白的阳性单位面积,模型组与实验组分别为(19.58±1.13),(26.91±0.90)mm^2;(15.98±0.48),(22.87±1.20)mm^2;(17.97±0.58),(26.02±0.54)mm^2;(22.03±0.92),(14.02±0.45)mm^2,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 d后这4种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模型组与实验组分别为0.19±0.01,0.28±0.02;0.16±0.01,0.25±0.01;0.16±0.01,0.25±0.01;0.22±0.01,0.14±0.01,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结合依达拉奉可抵抗脑缺血区域神经细胞的损伤。
- 何士科林莉蔡学礼
- 关键词:依达拉奉注射液
- 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及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 2006年
- 张翼王保平叶锦平林伟梅祎民何士科麻伟兴
- 关键词:动脉瘤破裂病人死亡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出血病人致残率
- 支架技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支架技术在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例采用支架辅助技术治疗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其中单纯支架置入术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6例。结果7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无重大并发症。经3~24个月的造影随访...
- 何士科余锋王保平
- 文献传递
- 颅内压监护在巨大硬膜外血肿术后的应用
-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巨大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开颅术中骨瓣回纳中的应用。方法:巨大硬膜外血肿致脑疝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后骨瓣回纳,同时置入颅内压探头,术后持续监测颅内压变化,使用高渗盐水控制颅内压。结果:术后患者间断出...
- 黄学才何士科王保平叶锦平
-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
- 文献传递
- 高血压脑出血脑内小血肿钻孔置管引流临床观察
- 2005年
- 麻伟兴王保平何士科叶锦平梅袆民张翼林伟
- 关键词:脑内小血肿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技术置管引流术生存率
- 经迷路入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附5例报告)
- 2001年
- 王保平张翼胡乐农叶锦平何士科
- 关键词:听神经瘤手术方法
- 脑室外引流加序贯腰穿脑脊液净化治疗重型脑室出血被引量:2
- 2006年
- 叶锦平何士科梅祎民王保平张翼林伟
- 关键词:脑脊液净化治疗重型脑室出血侧脑室外引流腰大池置管引流序贯
- 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被引量:1
- 2010年
-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介入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种疾病,手术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1972年Serbinenko首先报道用可脱球囊治疗TCCF,目前这一治疗方法被认为是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该方法对于瘘口偏小.海绵窦内骨碎片刺破球囊等情况较难处理,需改用可解脱弹簧圈栓塞.该法栓塞效果好但费用高,特别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的地区,
- 余峰王保平何士科叶锦平张翼
- 关键词: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球囊治疗
- 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4
- 2017年
- 目的临床对开颅术和介入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效果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探讨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术治疗高分级a SAH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5月于丽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41例,行颅内夹闭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水平、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短期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IgA、IgG、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24 h后IgA、IgG、IgM水平均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对照组患者IgA、IgG、IgM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再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71.43%,对照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为48.78%,观察组患者短期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 SAH短期治疗效果更佳,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且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 何士科
-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免疫球蛋白脑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