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严宏强

作品数:25 被引量:19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珊瑚礁
  • 6篇珊瑚
  • 5篇SST
  • 4篇西沙海域
  • 4篇海温
  • 4篇海域
  • 3篇石珊瑚
  • 3篇夏季
  • 3篇南海北部
  • 3篇南沙群岛
  • 3篇海温变化
  • 2篇地貌
  • 2篇地貌特征
  • 2篇造礁石珊瑚
  • 2篇碳循环
  • 2篇年际
  • 2篇滨珊瑚
  • 2篇虫黄藻
  • 2篇PCO2
  • 1篇单斜辉石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广西大学
  • 5篇广东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西科学院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24篇严宏强
  • 16篇施祺
  • 15篇余克服
  • 10篇赵美霞
  • 9篇张会领
  • 7篇陈天然
  • 6篇陶士臣
  • 5篇黄玲英
  • 5篇刘国辉
  • 4篇陈特固
  • 3篇李淑
  • 3篇谭烨辉
  • 2篇张乔民
  • 2篇杨红强
  • 1篇宋金明
  • 1篇朱袁智
  • 1篇韦刚健
  • 1篇李超
  • 1篇钟瑜
  • 1篇王东晓

传媒

  • 8篇热带地理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沙群岛基底火山碎屑岩中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9年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对南海西沙群岛琛航岛珊瑚礁底部火山碎屑岩中的单斜辉石矿物的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单斜辉石属于富钙透辉石,部分有正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部Ca、Fe、Ti的含量逐渐增加,是岩浆正常结晶顺序的反映,说明该区域的岩浆演化是向着富Ca、Fe、Ti方向发展的。主量元素数据显示,单斜辉石具有低Si高Al的特征(SiO2=41.40%~48.44%,Al2O3=5.54%~10.20%),且AlⅣ含量较高,说明母岩浆为不饱和碱性岩浆系列;此外,单斜辉石Ca含量偏高,Ca/(Ca+Mg+Fe)值在46.1%~51.4%之间,推测是母岩浆的高Ca含量导致了大量高钙辉石的产出。结合西沙海域的地震和构造资料,推测琛航岛珊瑚礁的基底是玄武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平顶状海山,系岩浆穿过断裂发育的岩石圈层在西沙群岛的海底喷发,随后火山碎屑物质经过堆积、固结作用而形成;该火山碎屑岩的原岩为板内碱性玄武岩。
李诗颖余克服张瑜张瑜严宏强
关键词:火山碎屑岩单斜辉石矿物化学
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石珊瑚覆盖率的空间变化被引量:16
2011年
连续影像样方调查方法较常用的截线样条法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采用该方法于2008年7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礁坡开展了5条垂直岸线断面和2条平行岸线断面的石珊瑚覆盖率调查。调查发现,永兴岛珊瑚覆盖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北、西北和东部断面珊瑚分布相对较多,覆盖率较高;西和西南部断面珊瑚分布稀少,覆盖率低。其中北、西北和东部断面沿礁坡方向珊瑚分布明显减少,礁坡中上部30—50m以上、水深5—6m以浅的区域,珊瑚覆盖率高;而礁坡中下部50m以下、水深约6m以深区域,珊瑚分布少,覆盖率低。此外,北和西北部断面还发现由棘冠海星Acanthaster planci和黑皮海绵Terpios hoshinota分别造成的珊瑚白化和珊瑚黑死现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珊瑚覆盖率。永兴岛珊瑚覆盖率的下降以及空间变化格局的形成主要与30年以来日益增加的人类活动和珊瑚礁区过度开发有关。
施祺严宏强张会领赵美霞
关键词:石珊瑚白化
南海南部美济礁200余年滨珊瑚骨骼钙化率变化及其与大气CO2和海水温度的响应关系被引量:8
2012年
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CO2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被认为是珊瑚生长的主要威胁.利用珊瑚骨骼X光影像方法分析了美济礁14个大型滨珊瑚的骨骼钙化率,获得了200多年来的珊瑚钙化率变化模式.结果显示珊瑚钙化率的长期变化包括3个增长阶段(1770~1830,1870~1920和1980~2000)和2个降低阶段(1830~1870和1920~1980),其中1770~1830年和1920~1980年分别有200多年来最大增幅(4.5%)和最大降幅(6.2%),最近的时段1980~2000年间珊瑚钙化率有小幅度上升.珊瑚钙化率与大气CO2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响应模式的分析发现,美济礁珊瑚钙化率与大气CO2的响应关系不成立,百年来的大气CO2浓度增加对珊瑚生长的影响不显著;珊瑚钙化率则与SST具有非线性响应关系,最大钙化率温度为27.2℃,低于和高于该温度,钙化率降低.20世纪早中期的SST上升有利于珊瑚生长,而近20年的SST持续上升则不利于珊瑚生长.
施祺余克服陈天然张会领赵美霞严宏强
关键词:大气CO2SST滨珊瑚
西沙群岛永乐环礁夏季表层海水pCO2分布和海-气界面通量
严宏强余克服施祺谭烨辉林紫云
南海北部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季节性监测被引量:3
2021年
造礁珊瑚与虫黄藻共生是珊瑚礁最基本的生态特征。造礁珊瑚的生长乃至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均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自然环境下造礁石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研究仍相对缺乏,限制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与白化预警研究。在南海北部三亚鹿回头岸礁区选择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3种不同形态珊瑚,对其共生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进行了1年的跟踪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①3种形态不同的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特征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澄黄滨珊瑚有着最高的共生藻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但ΦPSⅡ最低。②澄黄滨珊瑚的共生藻密度最低值出现在冬季,而鹿角杯形珊瑚和十字牡丹珊瑚的共生藻密度最低值出现在春季。3种珊瑚的叶绿素a含量和ΦPSⅡ均表现出了相似的季节变化,秋冬偏高,春夏偏低。③珊瑚共生体的光合作用特征具有显著的种间差异和季节变化,与珊瑚礁生态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因此在珊瑚礁生态监测与健康评估过程中,所应用的指标需要认真考虑石珊瑚的种间差异性和环境的动态变化。
张海洋赵美霞赵美霞鲁丽刘国辉钟瑜严宏强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叶绿素A含量种间差异
南沙群岛珊瑚礁砾洲地貌特征被引量:10
2019年
通过对南沙群岛永暑礁、西门礁和安达礁 3 个砾洲的现场调查,基于理论最低潮面和平均海面分别计算了砾洲的可能分布范围和平均出露范围,获得了砾洲的地形地貌特征。 3 个砾洲均为向西北凸出的弧形,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永暑礁和西门礁砾洲周边地势较高,中部相对低洼,分布有多条砾脊,边缘向海侧主砾脊高度最大,内部多条较低的次砾脊相交于主砾脊并汇聚于砾洲东部;安达礁砾洲则中部凸起地势较高,周边较低,无多重砾脊分布。推断砾洲的发育由最初珊瑚枝块堆积于中部形成凸起,逐渐向北东和南西两侧以砾脊形式扩展,最终形成砾洲由内向外的洼地-砾脊-砾滩的地貌分带模式。砾洲的地形地貌特征表明,南沙群岛砾洲的发育主要受北东-南西向水动力条件季节性交替的控制,反映了南海海区盛行季风的影响。南沙群岛珊瑚礁砾洲的地貌特征为深入研究南海珊瑚礁灰沙岛地貌发育演化及动力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周胜男施祺周桂盈杨红强严宏强
关键词:南沙群岛地貌特征水动力环境
利用珊瑚生长率重建西沙海域工业革命以来的海温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以南海北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发育的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为材料,构建了珊瑚骨骼生长率温度计,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工业革命以来(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变化序列。结果发现:1880―2007年,西沙海域SST的波动范围26.1~28.5℃,平均值为27.27℃。1880―1892年为降温期,西沙海域SST波动下降,在1892年达到近百年来的最低值(26.1℃)。1893―1935年为西沙海域SST低温平台期,SST以波动为主;1936―1957年西沙海域SST先升后降,变化呈单峰模式。1957―2003年,SST呈现快速增温趋势。2003―2007年,西沙海域SST出现"增温停滞"现象。在年代际尺度上,西沙海域SST的整体变化模式可能受气候系统准60 a周期调控。在年际尺度上,冬季风强度、火山活动以及ENSO等共同对西沙海域SST产生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暖可能在1957年之后才成为西沙海域SST增温的主要驱动因素。2003―2007年西沙海域出现的降温趋势是对全球"增温停滞"的响应,是自然强迫和人为强迫相互作用的结果,西沙海域SST这种短暂的降温趋势很可能随着自然强迫作用的减弱而重新被增温模式所代替。
张会领余克服施祺陶士臣严宏强刘国辉
关键词:SST西沙海域
锌胁迫下两种鹿角珊瑚虫黄藻荧光值的变化被引量:12
2010年
以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区生长的花鹿角珊瑚(Acroporaflorida)和浪花鹿角珊瑚(Acroporacytherea)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金属锌的胁迫环境,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试两种珊瑚虫黄藻在不同浓度硫酸锌胁迫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实验结果显示:(1)当珊瑚暴露在相对低浓度锌(105.6ug/L)条件下,枝条较细的浪花鹿角珊瑚的最大光化学产量(Fv/Fm)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快速下降;较粗的花鹿角珊瑚前6天无明显反应,但到第8天时其几,砌和rETRmax亦开始显著下降;(2)当珊瑚暴露在相对高浓度锌(599.4ug/L)条件下时,两种鹿角珊瑚颜色均快速变浅,第2天即大面积露出白色骨骼,Fv/Fm下降到0-3以下,不再对光强产生响应,指示珊瑚已死亡。实验结果揭示了珊瑚虫黄藻光合作用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过程,表明锌污染对造礁珊瑚虫黄藻光合能力有严重的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到珊瑚生长,高浓度的锌使虫黄藻光合作用快速衰减直至停止,导致珊瑚短时间内死亡。
黄玲英余克服施祺赵美霞陈天然严宏强
关键词:叶绿素荧光生理响应
三亚造礁石珊瑚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的日变化规律被引量:8
2011年
对海南三亚鹿回头珊瑚礁礁坪上块状类型的粗糙菊花珊瑚Goniastrea aspera、澄黄滨珊瑚Porites lutea和枝状类型的指状蔷薇珊瑚Montipora digitata的虫黄藻光合作用的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Fv为可变荧光值,Fm′为光适应后的最大荧光值)开展了连续4d的现场监测,旨在了解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效率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种造礁珊瑚虫黄藻的Fv/Fm′与太阳辐射、温度呈现良好的负相关性,即太阳辐射越强、温度越高珊瑚虫黄藻的Fv/Fm′就越低,其中Fv/Fm′与太阳辐射的相关性高于与温度的相关性。2)珊瑚虫黄藻能够利用日照光进行光合作用,但存在一定的阈值,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PAR<250μmol.(m2.s)?1时,珊瑚虫黄藻的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随着光强增强而增强,超过这一辐射强度时,珊瑚虫黄藻的Fv/Fm′迅速降低。3)从珊瑚虫黄藻的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的日变化看,粗糙菊花珊瑚虫黄藻的日变化幅度最小,澄黄滨珊瑚和指状蔷薇珊瑚的变化幅度接近。
黄玲英余克服施祺赵美霞陈天然严宏强
关键词:造礁石珊瑚光合有效辐射
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北部SST与东亚夏季风强度的负相关关系被引量:3
2016年
选取南海北部珊瑚带宽-SST分别与甘肃万象洞WX42B石笋和贵州董哥洞DA石笋的δ^(18)O记录在不同时段进行对比,揭示了南海北部SST变化与夏季风强度的关联。结果显示:在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南海北部珊瑚带宽-SST与石笋δ^(18)O记录的夏季风强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南海北部SST升高,石笋δ^(18)O偏重,夏季风强度减弱;反之亦然。南海北部器测SST与万象洞WX42B石笋δ^(18)O记录的对比也证实了这一关系的存在。ENSO活动影响着季风区的降雨量,控制着南海北部的SST变化。ENSO的存在可能是造成这种负相关关系的直接原因。由于ENSO活动与季风区降雨量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南海北部SST与局部地区夏季风强度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张会领余克服施祺严宏强陈特固
关键词:南海北部ENSO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