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伟群

作品数:6 被引量:17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土壤
  • 3篇水稻土
  • 3篇污染
  • 2篇杂交
  • 2篇杂交水稻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型
  • 2篇基因型差异
  • 2篇交互影响
  • 2篇CD吸收
  • 2篇CD
  • 1篇育种
  • 1篇预培养
  • 1篇水稻生产
  • 1篇水稻育种
  • 1篇土壤CD
  • 1篇土壤CD污染

机构

  • 6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作者

  • 6篇龚伟群
  • 5篇潘根兴
  • 3篇李恋卿
  • 1篇肖思思
  • 1篇李正文
  • 1篇史静
  • 1篇焦少俊
  • 1篇成颜君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种杂交水稻对2种不同土壤中Cd吸收与分配的比较被引量:18
2008年
选择两种水稻(超级稻"Ⅱ优明86"和普通杂交稻"汕优63")与乌栅土和红沙泥田两种水稻土为材料,采用添加(2.5mgCd·kg-1土)和不添加外源Cd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杂交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对Cd的吸收及其器官分配。结果表明,抽穗期是杂交稻和超级稻Cd吸收的关键时期,且Cd处理下超级稻品种Cd吸收能力高于普通杂交稻品种。无外源Cd处理下,超级稻品种比普通杂交稻品种表现出更高的转运能力,因而是转运和器官分配特点而不是吸收Cd能力决定两者的子粒Cd水平。不过,在外源Cd处理下,土壤因素成为超级稻子粒Cd含量高于杂交稻的主要因素,超级稻在Cd化学有效性高的红沙泥田中的Cd吸收能力显著高于普通杂交稻,这可能是我们以前报道的酸性红壤水稻土中杂交稻子粒Cd吸收积累成倍增加的主要原因。
成颜君龚伟群李恋卿潘根兴
关键词:杂交水稻CD土壤条件生育期
中国水稻生产中Cd吸收及其健康风险的有关问题被引量:66
2006年
环境中Cd的迁移及其对生物和人的毒性问题是环境科学关于重金属行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土壤-植物(作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Cd的暴露中占主要地位,发达国家对土壤和食品中Cd的限量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主要对最近十多年来关于水稻Cd吸收与籽粒积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中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稻米Cd积累与食物健康风险问题,讨论了其与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主产区稻田的土壤环境问题的关系。
龚伟群潘根兴
关键词:水稻生产水稻土水稻育种土壤污染
杂交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及其籽粒Cd、Zn的关系——土壤和品种的交互影响
由于工业污染、污水灌溉、污泥施用以及施肥等原因,我国农田土壤Cd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对我国的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许多研究表明,通过土壤一作物一食物系统的迁移是人类摄取Cd的主要途径。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
龚伟群
关键词:杂交水稻农田土壤基因型差异土壤CD污染
文献传递
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预培养对2种水稻土中Cd形态分配及高丹草Cd吸收的影响被引量:23
2006年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前期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预培养对2种水稻土———太湖地区黄泥土、江西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中外源Cd形态分配及高丹草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mg.kg-1和10mg.kg-1外源Cd处理下,与干湿交替预培养比较,持续淹水预培养后黄泥土中MgCl2提取态Cd分别由21.8%、28.5%下降为8.0%、16.9%,而NH2OH.HCl提取态Cd由17.7%、17.3%升高为28.1%、37.5%;红壤性水稻土NaAc提取态Cd由20.8%、29.6%下降为11.6%、12.6%.回归分析表明,MgCl2提取态Cd与高丹草Cd吸收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长期淹水预培养显著降低高丹草对黄泥土Cd的吸收.
肖思思李恋卿潘根兴焦少俊龚伟群
关键词:干湿交替水稻土CD形态高丹草
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土壤和品种的交互影响被引量:51
2006年
土壤-作物-食物是人类摄取Cd的主要途径,而水稻是籽粒Cd积累最强的粮食作物.选择2种杂交水稻(普通杂交稻“汕优63”和超级稻“Ⅱ优明86”)与乌栅土和红沙泥田2种水稻土为材料,采用添加Cd(2.5 mg/kg)和不添加Cd处理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在成熟期对土壤中Cd的吸收及籽粒积累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对Cd的吸收及籽粒积累依土壤、品种及两者的交互作用而变化.杂交稻对土壤中原有Cd的吸收与积累,基因型影响高于土壤类型的影响,但对外源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土壤类型的影响强于品种基因型,而土壤与品种间的正交互作用(Cd吸收强的超级稻种植于土壤Cd化学有效性高的红沙泥田)可使水稻籽粒Cd积累成倍提高.说明在未污染条件下,杂交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主要受品种的吸收能力控制,而在污染条件下,土壤化学性质对Cd有效性的影响成为土壤-水稻系统Cd迁移的主要控制因素.本实验显示,在酸性土壤或污染条件下,超级稻对Cd的吸收与籽粒积累十分强烈,就地消费人群的籽粒Cd暴露风险水平达到数倍于临界摄入剂量水平.加Cd处理下,汕优63中Cd滞留于根部,而Ⅱ优明86有较强的将Cd向上运输的能力,Ⅱ优明86籽粒Cd积累的不利效应远远超过其产量的增加效应.因此,在高产水稻育种中必须考虑水稻对Cd吸收的基因型差异与籽粒Cd的暴露风险,推广高产杂交水稻根据其Cd的吸收特性考虑土壤-品种的合理布局.
龚伟群李恋卿潘根兴
关键词:CD土壤籽粒基因型差异CD污染
2种常规水稻Cd、Zn吸收与器官分配的生育期变化:品种、土壤和Cd处理的影响被引量:34
2007年
Cd在土壤-作物-膳食食物链中的迁移是人类对环境Cd暴露及其健康风险的主要途径,而水稻是子粒Cd积累最强的大宗作物之一.采用全生育期淹水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常规水稻(高Cd吸收品种“苏香粳1号”和低Cd吸收品种“99-22”)在添加Cd(2mg·kg-1)和不添加Cd处理下对2种土壤(红沙泥田,乌栅土)中Cd、Zn的吸收及其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1)常规水稻对Cd、Zn的吸收积累受土壤、品种和外源Cd的影响.Cd处理、土壤、品种间的正交互作用(高Cd吸收品种植于高Cd处理且Cd有效性高的红壤中)使常规稻植株Cd/Zn比成数十倍提高,从而使子粒Cd/Zn比产生强烈升高;2)水稻对Cd、Zn的吸收强度因不同生育期而异,Cd吸收的主要时期是分蘖期和成熟期,而Zn吸收的主要时期则是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在整个生育期中,水稻Cd吸收伴随着对Zn的排斥现象,这在高Cd吸收下尤为强烈;3)水稻各器官对Cd、Zn的吸收分配无论是同品种的生育期间抑或同生育期时的不同品种间均有显著差异.Cd积累量为根系>穗粒>茎叶,而Zn却表现为茎叶>根系、穗粒.观察到水稻吸收的Cd在生育后期向穗粒的强烈运移.相对于低Cd吸收品种来说,Cd向穗粒转运较强,而Zn的转运较弱是高Cd吸收品种子粒Cd积累强而Cd/Zn比高的植株因素.
史静李正文龚伟群潘根兴
关键词:常规水稻生育期器官分配水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