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志敏

作品数:54 被引量:86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文学
  • 11篇文化科学
  • 6篇哲学宗教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8篇诗歌
  • 16篇文化
  • 6篇新诗
  • 6篇诗歌形式
  • 6篇伦理
  • 5篇道德
  • 5篇意象
  • 5篇哲学
  • 5篇知识
  • 5篇中国新诗
  • 4篇艺术
  • 4篇现代诗
  • 4篇现代诗歌
  • 4篇伦理道德
  • 4篇教育
  • 3篇代文
  • 3篇语言
  • 3篇真理
  • 3篇诗学
  • 3篇文化体系

机构

  • 43篇广州大学
  • 10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作者

  • 53篇黎志敏
  • 1篇段世萍
  • 1篇肖小军
  • 1篇田文芝

传媒

  • 7篇广州大学学报...
  • 6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文史哲
  • 3篇伦理学研究
  • 3篇粤海风
  • 2篇外语与翻译
  • 2篇外国语文研究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兰州学刊
  • 1篇作家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学术界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天府新论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诗的“分行”形式
2008年
一般人认为中国新诗没有形式。其实,以胡适为首的新诗人的作品中具有从西方引进的"分行"形式——分行形式也是中国新诗的基本形式。由于学界对于分行形式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它常常熟视无睹。对于分行形式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是新诗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黎志敏
关键词:中国新诗
诗意的文化对话——郑燕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中国文化》述评
2013年
郑燕虹在其新著《肯尼斯·雷克思罗斯与中国文化》中从汉诗英译、诗歌创作、道家思想、禅佛文化等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了雷克思罗斯所受到的汉语诗歌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探究了雷氏热爱中国文化的原因。雷氏在作为"他者"的中国文化中修养自己,并且在中国文化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美国诗人。郑燕虹对雷氏的研究,不仅大大加深了国内学界对雷氏的理解,而且为中西文化的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黎志敏
关键词:诗歌文化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学术之辨:学术研究与文化认信被引量:2
2017年
"学术"是一个传统概念,其现代的内涵和"科学"相当,指"系统的知识"。学术研究的实质是一种逻辑理性思维,其过程包括概念辨析、命题求真、命题推演、成果验证四个方面。人文社科的学术研究需要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以确保学术研究成为价值推导的理想工具。学术研究必须在已有价值命题的前提下才能推导出新的价值命题。人类终极的根本价值命题由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意志决定,是学术本身无能为力的。学术研究可以依据人类的基本价值推导出许许多多的衍生价值,或者检验某一文化体内部各种价值命题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推进该文化体的价值体系建设。
黎志敏
关键词:学术学术研究命题价值中立
诗学构建:意象与形式
本文旨在解决中国新诗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一套诗学体系,以评价和指导包括中国新诗在内的汉语诗歌的创作实践。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新诗的问题研究”,探讨中国新诗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新诗研...
黎志敏
关键词:中国新诗诗学诗性
文献传递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被引量:2
2009年
试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节奏角度进行诗歌形式理论的探索。节奏是中英诗歌形式的实质。节奏分为外部(客观)节奏和内部(主观)节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观节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现代自由诗之所以在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节奏是人类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本能:人脑利用其自在的节奏能力本能地寻找外部信息的节奏标志,对外部信息作出多层次的节奏化处理。在阅读诗歌文本时,读者根据诗歌形式所提供的各种节拍标志,可以更好地构建内部节奏感。
黎志敏
关键词:诗歌形式节奏
诗歌形式的“立”与“破”:传统文体构建意义与现代艺术创新诉求
2022年
诗歌的形式特征是其音乐性特征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体现。传统诗歌确立形式规范的最大意义在于“文体构建”,即将诗歌和其他文体区别开来,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从而为诗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初,由庞德发起的意象主义运动打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规范,为诗人赋予了更多的创作自由,以便创造出更为优秀的诗歌作品。事实证明,现代诗歌的自由形式依然能够创造出诗性的音乐美,而且是与传统不同的、比传统更为丰富的音乐美。不过,尽管现代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规范,然而它根本上还是在传统诗歌所开创的“诗歌”这一文体领域存在并进行创新的。
黎志敏
关键词:诗歌形式
整体知识论:知识的“真”与“德”之辩被引量:2
2011年
西方知识论的本质是真理论,其主导问题意识是"求真"意识。西方知识论的运思模式和伦理道德的运思模式格格不入,不少著名西方哲学家也是将"知识"和"伦理道德"分而论之的。西方知识论是西方文化大背景中的产物,并不适合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知识"同时蕴含道德品质和真理品质,因此,中国的知识论应该是一种和西方截然不同的"整体知识论"。"整体知识"是人类所有的知识的总和,其"知识"概念指"一种能够支配人类做出反应的信息链"。整体知识论重视知识的"真",但将是否"有益于人类"视为知识价值意义的根本评判原则。整体知识论并不一概排斥"错误知识"———尤其是有益于人类的"错误知识"。
黎志敏
关键词:知识论真理伦理道德文化背景
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被引量:8
2008年
"语象"术语近年来流行颇广。该术语最先由赵毅衡创造,作为西方诗学术语image的译语。之后不少中国学者接受了这一术语,其中陈晓明还对于"语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蒋寅、韩经太和陶文鹏等分别尝试以"语象"为基础概念来阐释诗学核心概念"意象"。可是,在对于"语象"追根溯源、仔细辨析之后,我们发现赵毅衡的"语象"概念源于对于西方文献的误解,而陈晓明对于"语象"概念的重新定义也欠科学。"语象"是一个有能指、无所指的"悬置学术术语"。
黎志敏
关键词:语象意象IMAGEICONVERBALICON
Yijing and Sense-Grammar as Possible Fields for Innovation of Modern English-Language Poetry,with Discussions on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try on Ezra Pound and Imagism
2018年
尽管庞德和他的同伴们从中国传统诗歌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并且因此推动英语诗歌取得了巨大的创新成就,他们还是忽视了中国诗学中的许多精华,这限制了他们在创新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诗学中极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英语诗歌发展的两个概念是:"意境"与"会意语法"。"意境"乃是由一群巧妙构思的意象所构成的一种五维诗意世界,而不是单个意象或者几个叠置意象,也不是几个按照时间顺序松散连接的意象。"会意语法"所反映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常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越语法局限的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会意语法"是创作好诗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创作有深厚蕴涵的意境的诗歌的关键所在。
黎志敏
明“道”修“业”: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哲学思考被引量:2
2015年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简言之即"明道"与"修业"。在教育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既定的"质料"即儒家文化伦理规范,表现为老师对学生单向度的"传道"与"授业";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形式"即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伦理规范的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表现为老师与学生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当前教育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因此,特别重视"道"的教育,形成了"重道轻器"的不良传统;当前的教育矫枉过正,走到了"轻道重器"的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前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现代教育应该追求"明道"与"修业"的并重,即注重"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当前教育承袭了传统"精英教育"与"权威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例如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充分尊重现代教育的独立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要注意"明道",又要注意"修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尤其要注意"明道";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该摒弃单一的书面知识"考试"模式,而以教育目的为依归,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合情合理地设计评价方案。
黎志敏
关键词:现代教育当前教育明道修业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