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
- 作品数:24 被引量:72H指数:4
- 供职机构:绵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高通量测序和培养组学的血小板中细菌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建立1种基于高通量测序培养组学的细菌检测体系,以此来提高血小板中细菌的检出率。方法利用微生物高通量培养组细菌检测体系,配置培养组中的8种液体培养基,即血培养瓶(37℃)、含5 mL羊血的血培养瓶(37℃)、100 mL海生菌肉汤(37℃)、含瘤胃液和羊血各5 mL的血培养瓶(37℃)、100 mL胰蛋白大豆肉汤(37℃)、100 mL5%羊血肉汤(28、37℃)、含5 mL胃液血培养瓶(37℃)和替代传统的1种培养基-血培养瓶(37℃),取血小板标本9份(5 mL/份)做预培养:在恒温有氧条件下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60 d,将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液9份,在培养24 h后第1次用无菌注射器吸取100μL菌到血琼脂平板上,并用涂布棒涂布均匀;此后每2—3 d重复同样操作1次。血琼脂平板与预培养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培养1—2 d,用挑菌环挑取血平板上的单个菌株,用DNA Blood Mini Kit提取DNA后,采用通用引物27F/1429R扩增该细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并采用Sanger测序鉴定菌种,同时将各血小板标本混匀后分别取40 mL以96800 g离心4 h,弃上清;采用DNA Blood Mini Kit提取沉淀总DNA,构建DNA文库后在Illumina Illumina HiSeq 4500上深度测序,所得数据用自有分析软件KrakenPy 1.0分析其中的微生物组并鉴定细菌种类。将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方法得到的结果和培养组的结果相互验证,确认致血小板污染的细菌种类。结果经过细菌培养组培养后分离单个菌落,用Sanger测序鉴定出的细菌有:赖氨酸芽孢杆菌(Lysinibacillus sp.)、芽孢杆菌(Bacillus sp.)、郭霍氏芽孢杆菌(B.kochii)、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黄原胶降解菌(P.lautus)、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马葡萄球菌(S.equorum)、红球菌(Rhodococcus sp.)。宏基因组测序产出Raw data共72.22 G,显示丰度较高的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其中鉴定出细菌种类最�
- 王少礼高瞻黄梅黄梅何苗
- 关键词:血小板细菌检测宏基因组学
- 中国人Rhnull表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RhAG基因上1个新错义突变的鉴定
- 2010年
- 田力宋宁姚志强陈静娴黄梅
-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错义突变血型血清学先证者血型系统直接测序
- 罕见B(A)血型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以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出血型血清学分型困难标本的ABO血型基因型。方法对常规血清学方法难以做ABO血型准确定型的3例被捡血样,采用PCR方法扩增其ABO等位基因的第6、7外显子,PCR产物采用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的方法,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 3例被检血样的血型血清学结果相似:红细胞与抗-A弱凝集,与抗-B强凝集,不与抗-A1凝集,其血清中存在抗-A,初步定型为AWB;经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发现:3例被检血样都含有O等位基因,且它们的B等位基因在第7外显子都存在700C>G突变,证实其为B(A)02等位基因。结论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这3例血清学表现为AWB亚型个体均为B(A)表现型,基因型均为罕见的B(A)02/O型。
- 田力范文成姚志强李宏陈静娴黄梅宋宁
- 关键词:ABO血型ABO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分子生物学
- 绵阳市血液采供情况分析与对策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寻求献血招募的新思路,以缓解血液供需紧张局面。方法:对绵阳市2006年-2010年献血人次、献血量、献血者区域分布及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人数和献血量呈逐年上升,临床用血量逐年递增。但每年1、7、8、12月献血人数、献血量明显偏低,主要依靠招募团体无偿献血。血液征集季节性困难状况明显。无偿献血者以城区为主。结论:随着临床用血量逐年上升,寻求献血招募的新思路,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探索无偿献血招募的长效机制,保证血液质量。弥补血液偏型和淡季献血不足困难。保证血液供应。
- 黄梅
- 关键词:无偿献血
- 中国5地无偿献血者HCV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了解我国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方法采用2种不同ELA试剂对2013年6月-2016年12月我国5家血液中心/中心血站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进行常规筛查,抗-HCV单试剂或双试剂筛查阳性标本进一步采用MP HCV Blot 3. 0进行确证检测。分别估算首次献血者的HCV流行率及重复献血者的HCV发病率,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体、不同献血类型之间HCV确证阳性率。结果在1 276 544人次献血样本中,有3 855 (0. 30%)为抗-HCV ELISA初筛反应性,其中只有30. 18%(904/2 995,)确证为抗-HCV阳性。本次研究中,首次献血者总计648607人次,其中1080份样本确证为抗-HCV阳性,即首次献血者HCV流行率为166. 56 (156. 04—177. 08)/100 000人次,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均与HCV确证阳性率相关。重复献血者总计627 937人次,其中126份样本确证为抗-HCV阳性,即重复献血者HCV发病率为13. 04(9. 55—17. 81)/100 000人次,其中重复献血者抗-HCV确证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0. 02%vs0. 01%)。结论本研究表明我国献血者HCV仍处于较高水平流行状态。尽管现在NAT已成为我国血液检测的常规检测项,但仍需持续有效地对我国输血HCV传播风险进行监测和控制。同时,新的规范中规定可采用1种或2种EIA进行筛查,本意是为了提高检测敏感性,但本研究中EIA筛查阳性样本如此低的确证阳性率提示其特异性差,可能会造成许多合格的献血者丢失。因此,优化献血者HCV筛查策略将有助于防止血液浪费。
- 付萍Liao Dan吕运来张洪斌何伟兰何伟兰黄梅文秀琼马红丽何涛柯玲刘鱼吴秉婷Liu Jing刘鱼王憬惺何苗Shan Hua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献血者流行率发病率
- 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血液保障工作的实践与探讨
- 汶川大地震是近百年来全球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受灾人数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工作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特重灾区,绵阳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灵活应对地震的...
- 郭晓明文秀琼黄梅
- 关键词:自然灾害血液保障急救用血
- 文献传递
- 金标法快速初筛检测HBsAg漏检原因分析
- 2010年
-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金标法快速初筛检测HBsAg漏检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将HBsAg金标法快速初筛检测合格的无偿献血标本34402份用ELISA法两种不同厂家试剂再次进行HBsAg初复查检测。结果:34402份无偿献血标本中共检出295份阳性标本,漏检率为0.86%。结论:通过对无偿献血者金标法快速初筛检测HBsAg漏检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学的限制和人为因素是产生漏检的主要原因,经过试剂的选择和严格的人员培训可有效的降低漏检。
- 黄梅冯霞李淑英牟莉莉王萍张书蓉
- 关键词:金标法HBSAG漏检
- 基于中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宏基因组学的新发病原体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中国无偿献血者宏基因组学及微生物组学,评估新发病原体对输血安全的潜在威胁。方法收集2012~2018年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四川省绵阳市、湖北省武汉市、江苏省南京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以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8个地区血站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12300(人)份(10 mL/份),以160份血样(0.1 mL/份)混合为1个单位做超速离心(32000 r/min,离心半径91.9 mm)后,用离心柱吸附法提取总DNA,构建文库并应用illumina Hiseq 4500做深度(二代、高通量)测序;通过与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的参考序列做序列对比,分析宏基因组数据,鉴定样本微生物的分类阶元,评估分析具有潜在危害的病原体。结果深度测序共获得clean data 632 GB,排在前3位的病原体为假单胞菌属细菌(0.5611%)、伯克霍尔德菌属细菌(0.4687%)及沙雷氏菌属细菌(4.2420%);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传播、具有潜在威胁的病原体则有人细小病毒B19(0.1266%)、利什曼原虫(1.3485%)、刚地弓形虫(0.6158%)等。结论对部分中国无偿献血人群的宏基因组学的分析,可揭示对于我国血液安全造成潜在危害的的病原体,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发传染病防控。
- 李昱辉高瞻李世林李玉佳黄杨陈利民黄梅万建华何伟兰毛伟蔡杰周静宇杨茹尹以靖郭艳丽何苗
- 关键词:无偿献血人群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新发传染病
- 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血液保障工作的实践与探讨被引量:4
- 2008年
- 郭晓明文秀琼黄梅
-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血液保障
- 2020~2021年全国部分地区采供血不良事件哨点监测情况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中采供血不良事件的哨点监测情况,探讨采供血不良事件的数据应用与监测工作改进。方法对2020~2021年各哨点单位报告的采供血不良事件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20~2021年的采供血不良事件监测中,血站的哨点单位对不良事件有报告的占比分别为38.71%(24/62)和25.61%(21/82),报告数据的要素填写完整性分析结果显示,仅50%(6/12)的要素符合要求。总体报告数据例数分别为440例和295例,经审阅后纳入采供血不良事件分析的数据分别占27.50%(121/440)和50.85%(150/295),其中,不良事件主要的发生环节为献血者征询和血液采集,分别对疑似有健康隐患的3例和4例献血者进行随访后无健康影响,28.93%(35/121)和30.67%(46/150)的血液成分经判断分析为血液质量受影响而被控制。结论血液安全监测为血站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但采供血不良事件在定义标准、识别处理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还需要开展培训并持续优化,以促进血液安全监测工作有效推进。
- 代华友刘开强刘晓杰华敏玉黄梅邱晓珊李莉华黄霞
- 关键词:血液安全不符合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