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一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新生代
  • 1篇叙事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意识
  • 1篇政治意识形态
  • 1篇台湾文学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叙事
  • 1篇女作家
  • 1篇作家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场
  • 1篇文学场域
  • 1篇黎紫书
  • 1篇马华女作家
  • 1篇媒介
  • 1篇本土性

机构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篇黄一
  • 1篇黄万华

传媒

  • 1篇台湾研究集刊
  • 1篇中外文化与文...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黎紫书:新生代马华女作家被引量:1
2008年
黎紫书在南洋、中国内地、台港地区出版小说集连连夺得几地重要文学奖项的实绩,表明了她作为最具创作活力的马华新生代作家的地位。其创作着力刻画背负本源性裂痕的女性形象,以根植于女性丰富的生命体验的知性视角完成以母性情怀为中心的女性叙事。在南洋话题、马共题材等小说中通过人性叙事和民间叙事的边缘型"逆向获得"了叙事自由,从而用文字烛照生命、提升艺术,也拓展出女性文学的的新境界。
黄一
关键词:黎紫书女性叙事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场域与媒介被引量:1
2008年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前承光复后台湾文学的转折,后启60年代文学的兴盛。此时期文学杂志的"民营"状况,副刊非一统的存在状态,都悄然改变了权力场和文学生产场之间的单一支配关系,使控制文学场域的合法逻辑出现了裂隙,并使得作者、编者、读者的性情最大程度地影响文学生产。此种历史境遇中的文学传播,使政治高压下的20世纪50年代仍能涌动起多种文学思潮,也使台湾文学的乡土性、本土性得以延续、流布。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学不应在意识形态层面上被看做文学的断裂。
黄万华黄一
关键词:台湾文学媒介文学场域政治意识形态本土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