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石
- 作品数:98 被引量:36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 MicroRNA-26b对糖氧剥夺诱导的BV-2细胞表达白介素-6的靶向调控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研究microRNA-26b对糖氧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诱导BV-2细胞释放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影响。方法 OGD诱导小鼠胶质细胞系BV-2细胞活化,通过ELISA和RT-qPCR定量培养上清IL-6浓度及BV-2细胞IL-6 mRNA水平。转染IL-6microRNA-26b模拟物(miR-26b mimics)和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至BV-2细胞后,经OGD处理检测培养上清IL-6浓度。通过共转miR-26b mimics和携带有IL-6 mRNA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至293T细胞,明确miR-26b对IL-6的靶向调节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1 h OGD处理后的BV-2细胞IL-6 mRNA水平和培养上清中IL-6增加(P<0.05);转染microRNA-26b可以减少OGD引起的IL-6释放(P<0.05);共转miR-26b和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后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icroRNA-26b可结合至IL-6 mRNA的3'UTR区,可能通过这一机制下调OGD诱导的BV-2细胞IL-6表达。
- 宿映张丽魏文石
- 关键词:微小核糖核酸白介素-6
- 预防大脑老化“九字决”
- 2007年
- 进入中老年,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开始“滑坡”,明明买菜刚给完钱,却忘了拿菜:有时手里拿着老花镜,却在满屋子找老花镜……由于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症状即记忆力下降,因此不少中老年人心里开始“打鼓”,是不是得了此病?
- 魏文石
- 关键词:大脑老化记忆力下降中老年人老年性痴呆老花镜
- 正常老化与痴呆
- 2005年
- 无论是雄才大略的伟人,还是平平淡淡的常人,谁都无法抗拒时光的流逝。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逐步发生退化,大脑这一中枢司令部也概莫能外。长寿固然可喜,但随着寿命的延长,大脑功能开始走下坡路,记忆力、认知功能、行为等多方面发生衰退,虽然可能有良好的躯体状况,却不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使老年健康和老年幸福指数大打折扣。
- 魏文石
- 关键词:记忆力衰老痴呆
- 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对大鼠前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VMCI)大鼠模型的前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数的变化。方法:用分次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BCCAO)40 d建立VMCI模型(BCCAO组),以假手术组(SHAM组)为对照,每组n=6。在模型建立前和建立后40 d对大鼠进行感觉、运动神经功能和步态的评估,采用T型迷宫评估额叶皮质下环路相关的空间工作记忆和海马相关的空间及非空间相关记忆,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不同脑区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均无明确感觉和运动神经功能缺失,但BCCAO组的大鼠出现步态障碍。T型迷宫评估,BCCAO组的大鼠额叶皮质下环路相关的空间工作记忆和海马相关的空间及非空间相关记忆受损。两组大鼠海马CA1区β-tubulin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的定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CAO组在cc区、ic区和opt区GFAP的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SHAM组(P<0.05);BCCAO组cc区、ic区和opt区和海马CA1区的CD11b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亦明显高于SHAM组(P<0.05)。结论:VMCI模型大鼠表现为无运动障碍的步态损害和轻度的空间工作记忆障碍;VMCI早期可不表现为神经元数量的缺失,但其功能可能已经受损,病理特点还包括发挥神经毒性作用的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白质病变。
- 张丽汪洋魏文石
- 关键词: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 司来吉兰合用苄丝肼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司来吉兰合用苄丝肼 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性自身治疗前后对照。 2 5例帕金森病病人经苄丝肼 左旋多巴治疗后出现疗效减退、症状波动者 ,加用司来吉兰 5~ 7.5mg·d- 1,早晨、中午各服 1次。临床疗效采用帕金森运动功能量表 (MDR SPD)评分标准 ,同时检测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结果 :MDRSPD量表的临床总有效率84 % ,“开”期潜伏期缩短 (13±s 10 )min ,“开”期持续时间延长 (0 .7± 0 .5 )h ,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司来吉兰合用苄丝肼 左旋多巴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 张霞萍俞海泓常杰魏文石
- 关键词:帕金森病司来吉兰左旋多巴药物疗法
- 坦度螺酮治疗广泛性焦虑及对生命质量影响:多中心开放性研究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观察坦度螺酮对广泛性焦虑症(GAD)的疗效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共入组广泛性焦虑症病人157例,完成的有效例数为122例。坦度螺酮剂量为30~60 mg·d^(-1),每日3次,疗程6 wk。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定疗效,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量表(SF-36)评定生活质量。统计分析采用全分析集(FAS)分析,最接近一次观察的结转(LOCF)。结果:治疗1 wk后,HAMA总分和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总有效率67.4%;治疗前后SF-36各分量表得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结论:坦度螺酮对广泛性焦虑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并能显著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 吴文源李春波方芳魏文石史以珏陶明李鸣张海音张宁朱国行郑建民
- 关键词:坦度螺酮焦虑症生活质量多中心研究
- 脑白质疏松症被引量:8
- 2007年
-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1987年由Hachinski提出的一项神经影像学术语,以希腊词根leuko(白)加araiosis(稀疏)构成,用于描述脑室旁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异常CT(低密度)或MRI(T2WI高信号)表现,当然这两种技术的可测病灶(CT-LA和MRI-LA)在数量、位置、累及范围上并不完全一致。现将脑白质疏松症的近年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严玉宁魏文石
- 关键词:脑白质疏松症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对脑血液循环影响初探
- 2009年
- 目的探索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降压治疗对脑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测定全脑血流量(CBF)技术,前瞻性随访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前、治疗后1/2年及1年时血压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CBF增高(治疗前616.41±107.96mL/min,疗程1/2年时629.73±103.63mL/min,疗程1年时635.69±106.31mL/min,P〈0.05),SBP降幅大者治疗后CBF高(疗程1/2年时β0.147,95%,CI0.022~0.272,P=0.021,疗程1年时B0.161,95%CI0.018~0.313,P=0.037),基础DBP高者治疗后CBF下降风险大(疗程1/2年时0R1.117,95%CI1.001~1.247,P=0.048,疗程1年时0R1.213,95%CI1.028~1.473,P=0.024)。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积极降压治疗安全且益丁脑血液循环,但对基础DBP高者需加强监测。
- 严玉宁常杰魏文石
-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颈动脉脑血管循环
- 卒中急性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工作记忆的事件相关电位特征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索卒中急性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PS—VCIND)患者的工作记忆特点。方法卒中急性期PS—VCIND及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S—NCI)患者各13例,行数字n—back(n=0,1)工作记忆任务的ERP实验,记录行为学数据及EEG,离线处理数据,比较两组在不同记忆负荷下的行为表现及ERP成分的差异。结果两组被试1-back较0-back任务反应时均延长(P〈0.001),正确率无变化;不同组别(PS—VCIND和PS—NCI)间正确率与反应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RP数据示PS—VCIND组1-back较0-back的P300潜伏期延长(P=0.011)、波幅减小(P=0.001);且在1-back任务中,PS—VCIND较PS—NCI组潜伏期延长(P=0.047)、波幅减小(P=0.035)。结论卒中急性期PS—VCIND患者存在工作记忆损害,n—back范式诱发的ERP成分可增加卒中后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客观性。
- 严玉宁李亚健魏文石
- 关键词:卒中后认知障碍工作记忆事件相关电位
- 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进程评价 新的血管性事件将加速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衰退程度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观察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程,以及随访过程中经历血管事件后对认知、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999-01/2004-06上海华东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72例进行随访,其中男54例,女18例,平均年龄(73±7)岁。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mg/次,1次/d)、石杉碱甲(商品名:双益平,0.05mg/片,2片/次,2次/d)及吡拉西坦(商品名:脑复康,0.4g/片,2片/次,3次/d)口服。门诊随访。患者随访开始时间不一致,1999年至2001年均有入组,随访周期约4个月/次,平均随访时间(24.25±6.01)个月。随访的血管事件包括新近发生的脑和心脏血管性发作。所有患者都接受CT或MRI检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检查认知缺损程度,满分为30分,低于26分为认知功能受损)、神经精神调查(检查行为能力,共分10个领域,每个领域根据其出现的频率计1~4分,根据严重程度计1~3分,将每项的频率得分乘以严重程度得分后相加,得分越高疾病越严重)、日常生活能力(共20项,每项依据严重程度计1~4分,总分20分为正常,>20分即有不同程度下降)指标评估。同时根据是否经历血管事件分为两组进行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72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随访期末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得分较随访前显著降低,神经精神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随访前升高(22.3±4.6,32.1±18.3,43.7±9.6);(25.3±5.2,19.4±13.9,32.6±8.3),(t=5.67~14.86,P<0.01)。②发生血管事件组比未发生血管事件组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神经精神调查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恶化迅速(数据均为变化值)(-2.24±1.4,11.60±14.3,9.88±12.5);(-1.03±1.7,2.35±15.6,2.04±7.3),(t=2.94~7.38,P<0.01)。③认知和行为恶化与血管事件的发生高度相关(r=0.920,P<0.01);认知改变与行为改变成显著正相关(r=0.793,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行�
- 常杰魏文石李亚健
- 关键词:脑梗塞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