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强 作品数:35 被引量:191 H指数:9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电气工程 更多>>
小儿四脑室区肿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四脑室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区肿瘤,采用GE Signa 1.5T MR扫描仪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MR图像特征及发病部位。结果:18例中髓母细胞瘤7例,星形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3例,神经鞘瘤1例。肿瘤以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为主。髓母细胞瘤都来源于小脑蚓部,6例合并小囊变,1例合并少量出血,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星形细胞瘤中5例来源于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2例来源于脑干,有大囊变,呈半环形、环形强化,有强化壁结节;分化差者形状不规则,呈不规则厚壁强化,壁结节多。室管膜瘤2例来源于第四脑室,囊变较小;1例来源于小脑蚓部,有大囊变;信号混杂不均,注射Gd-DTPA后呈中等强化。神经鞘瘤来源于第四脑室,呈分叶状,下部有囊变,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结论:MR对小儿四脑室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王丽君 宋清伟 魏强 徐斌关键词:脑肿瘤 磁共振成像 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Revolution CT全肾灌注成像去除动脉期数据对肾透明细胞癌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Revolution CT肾脏增强及灌注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10例。采用Revolution CT机轴扫模式进行灌注扫描,采用CT Perfusion 4D肾脏灌注软件包进灌注成像分析,对所有图像均进行2次后处理,第1次选择所有的灌注数据为A组;第2次去除第9~15期数据,共测量16期,为B组。选择右侧肾门水平腹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获得血流量(BF)图、血容量(BV)图、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及表面通透性(PS)图。分别对比2组肿瘤与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的差异,并比较A组和B组间肿瘤、正常肾皮质间各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中肿瘤较正常肾皮质的BF值及PS值均减低(P均<0.05),BV及M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病变侧各灌注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正常肾皮质的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余灌注参数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灌注扫描时间为600s时,去除动脉期数据后测量的肾透明细胞癌各灌注参数值与包含动脉期数据测量的结果无差异,去除动脉期的数据可用于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刘静红 刘爱连 刘义军 王逸敏 赵莹 方鑫 魏强 邓锡佳关键词:灌注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相位图对缺血性脑梗死局部氧代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 :本研究试图通过测量梗死区引流静脉的相位差,并结合局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SWI上引流静脉信号变化的可能机制以及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0例,年龄47~82岁,平均61岁;发病时间7~48小时,平均28小时。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扫描,测量梗死区与对侧相应区域静脉血管的相位差(分别用Δφ_(病灶)和Δφ_(对侧)表示),测量梗死区与对侧相应区域的r CBF值、rr CBF值及r CBV值,测量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结果:1梗死区静脉相位差Δφ_(病灶)=547.0±155.7spin,对侧静脉相位差Δφ_(对侧)=282.65±96.67spin,梗死区静脉相位差显著大于健侧(t=5.861,P<0.001);2梗死区rCBF值小于健侧(t=-8.978,P<0.001),梗死区rCBV值亦小于健侧(P=0.008);3Δφ病灶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933,P<0.001),Δφ_(病灶)与rrCBF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01),rrCBF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645,P=0.002)。结论 :SWI脑梗死引流静脉相位差所反映的氧代谢异常与CBF的相关性符合脑血流-代谢耦联机制,可作为临床评价急性梗死患者病情程度的可靠指标。 倪鸣飞 李雪松 陶定波 魏强 宋清伟 徐斌 苗延巍关键词:脑梗塞 磁共振成像 青年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合并脑小血管病及其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探讨青年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存在脑小血管病变(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并分析其临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确诊的新近发生青年性脑梗死患者54例(男43例,女11例;年龄39.5岁)及新近发生老年性脑梗死患者57例(男37例,女20例;年龄69岁),征募21名年龄、性别与青年梗死组相匹配的健康人(男17名,女4名;年龄41岁)作为对照组。收集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并观察脑内各种CSVD的MRI表现并进行评分,包括双侧基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区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nlarged perivacular space,EPVS)、脑室周围及深部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e,WMH)、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以及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计算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评分(total burden scores of CSVD,TBS)并进行分级。比较3组间CSVD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青年性脑梗死患者CSVD发生率明显增高,但比老年性梗死低(P<0.05)。多因素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与青年性脑梗死基底节和半卵圆中心EPVS以及总体负担评分具有独立相关性;LI与年龄密切相关;吸烟是CMB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青年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常同时合并脑小血管疾病改变。高血压、吸烟及年龄可能是青年性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 蒋玉涵 苗延巍 王微微 车艺玮 常佩佩 宋清伟 魏强 刘爱连关键词:卒中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结肠三维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结肠三维成像扫描技术的最佳方式,优化图像后处理,为结肠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42例临床怀疑结肠占位的患者行CT结肠扫描。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CT机,电压120kv,200~250mA(依据患者胖瘦而定),螺距1.375∶1;扫描范围从左侧隔下脾曲扫描至盆腔直肠结束。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仿真内镜及结肠平铺。结果:有41例患者获得了高质量结肠三维图像。其中32例结肠癌,6例结肠息肉,3例结肠正常,与钡剂造影和内镜检查符合,并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结论:多层螺旋CT在良好的肠道准备条件下,依靠正确的扫描方案,强大的图像后处理系统,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结肠三维图像,患者耐受好易接受,已成为一种新的无创的结肠检查方法,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魏强 刘义军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动态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静脉系统病变 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1例静脉窦血栓、9例脑动静脉畸形和1例毛细血管瘤。在正常10例中,6例一侧横窦在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DSA-MRV对静脉窦血栓显示率高于2D-TOF法,在11例静脉窦血栓中,5例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毛细血管瘤1例于2D-TOF法未见显示。结论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技术的DSA-MRV是一种无创伤、高分辨力的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术,对颅内正常静脉及静脉窦解剖显示满意,对脑静脉血栓、脑动静畸形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宋清伟 郎志谨 孙美玉 徐斌 魏强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颞叶癫痫的磁共振CUBE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各向同性容积扫描(CUBE)成像技术在颞叶癫痫(TLE)脑内病变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本院临床诊断为癫痫患者30例,年龄7~65岁,平均31.7岁。均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T_1FLAIR,轴位T_1FLAIR、T_2WI及T_2FLAIR,冠状位3D CUBE T_2WI、T_2FLAIR及3D BRAVO。扫描后3D CUBE图像经多层面重组技术合成多方位及多种厚度的2D影像,与常规MRI对病变的显示能力进行比较,采用SPSS 17.0进行处理分析,经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0例患者中,3D CUBE重组图像发现脑内阳性病灶29个,而常规MRI发现阳性病灶15个,3D CUBE技术比常规MRI的敏感度高46.7%(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由于颞叶相邻结构复杂,当致痫灶病理改变不明显时,应运用3D CUBE扫描技术,然后采取多角度及薄层高分辨2D重组图像,有利于颅内颞叶病变的检出。 宁殿秀 郎志谨 唐乐梅 苗延巍 孙美玉 魏强 张军 宋凡关键词:癫痫 DCE-MRI及IVIM模型在直肠癌病理分级的应用价值及其灌注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刘晓冬 刘爱连 宋清伟 李烨 田士峰 魏强 赵莹 许明哲 王楠颞叶癫痫的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检查技术在颞叶癫痫脑内病变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颞叶癫痫患者50例,年龄在10~56岁,平均21.3±10.3岁。使用GEsigna1.5及3.0THDxt磁共振机,常规扫描:垂直于海马的斜冠状位T2及T2 FLAIR,轴位T1 FLAIR、T2及T2FLAIR;在常规扫描基础上加扫轴位高分辨SWI及MRS;图像在GE ADW4.4工作站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经卡方检验,结果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0例患者中,常规磁共振发现颅内病灶32例(32/50),常规磁共振扫描基础上加SWI扫描发现颅内病灶37例(37/50),MRS谱线异常41例(41/50),未见异常9例(9/50)。常规磁共振联合功能磁共振扫描对病变的显示能力得到提高,P<0.05,两者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颞叶癫痫脑内病变影像学表现常不十分明显,因此在磁共振检查中应注意加扫功能磁共振成像,有利于脑内病变的检出。 宁殿秀 唐乐梅 苗延巍 孙美玉 魏强 张军 宋凡 郎志谨关键词:颞叶癫痫 磁共振成像 功能成像 SWI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及与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肿瘤瘤体实质的血管及微出血状态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其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及其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行常规MRI序列及SWI检查,包括星形细胞瘤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9例、Ⅳ级8例及转移瘤14例。SWI原始数据经处理得到滤过后相位图(CPI)、SWI最小密度投影图(SWIM i n I P)。将S W IM i n I P上肿瘤实质内线状或点状低信号结构定义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TSS),计数肿瘤内所有层面ITSS数。星形细胞瘤不同级别之间、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之间的ITSS差异用Wilcoxon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肿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星形细胞瘤级别与ITSS关系。结果Ⅰ级星形细胞瘤瘤内实质的ITSS数目均值为(3.00±2.65),Ⅱ级为(4.12±0.64),Ⅲ级为(18.11±2.15),Ⅳ级为(18.75±2.48)。Ⅱ级与Ⅲ级星形细胞瘤之间ITSS数目有显著差异(H=7.835,P<0.01);Ⅲ级与Ⅳ级之间ITSS无显著差异(H=0.021,P=0.885)。低级别(Ⅰ级与Ⅱ级)星形细胞瘤的ITSS明显小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与Ⅳ级;H=13.156,P<0.01)。星形细胞瘤级别与ITSS呈正相关(r=0.746,P=0.000)。以7.5为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ITSS阈值,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1.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以6.0为阈值鉴别Ⅱ级与Ⅲ级星形细胞瘤,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AUC为0.90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内实质的ITSS均值(18.41±1.58)明显高于转移瘤(6.14±1.56,P=0.001);以6.5为鉴别阈值,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1.4%,AUC为0.861。结论肿瘤实质ITSS数量反映了肿瘤的微血管异质性,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其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王微微 牛田力 苗延巍 宋清伟 魏强 贺振飞 刘爱连关键词:星形细胞瘤 脑肿瘤 肿瘤转移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