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迪

作品数:13 被引量:17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夏季
  • 3篇地表
  • 3篇金塔绿洲
  • 2篇植被
  • 2篇数值模拟
  • 2篇气候
  • 2篇热通量
  • 2篇下垫面
  • 2篇绿洲
  • 2篇近地
  • 2篇近地层
  • 2篇季风
  • 2篇感热
  • 2篇感热通量
  • 2篇巴丹吉林
  • 2篇巴丹吉林沙漠
  • 2篇WRF模式
  • 2篇值模拟
  • 1篇地表参数
  • 1篇地表辐射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防化研究院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3篇马迪
  • 12篇吕世华
  • 8篇奥银焕
  • 5篇陈世强
  • 3篇李锁锁
  • 3篇鲍艳
  • 3篇赵林
  • 3篇尚伦宇
  • 3篇张宇
  • 2篇权晓晶
  • 1篇容新尧
  • 1篇陈晋北
  • 1篇陈玉春
  • 1篇韩博
  • 1篇王青霞
  • 1篇刘征宇
  • 1篇张少波
  • 1篇孟宪红
  • 1篇罗斯琼
  • 1篇李万莉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沙漠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漠下垫面地面温度及能量收支的BATS模式参数化改进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陆面过程模式BATS,引入地表发射率及两种大气发射率参数化方案,同时引入不同的地表粗糙度参数化方案,对比各种参数化方案对沙漠下垫面地面温度及能量收支的模拟状况。结果表明:采用Van Bavel等发展的地表发射率及Chung等发展的大气发射率方案可以明显改进地面温度及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Chung等方案在夜间与正午的模拟效果更好,减小了1℃左右的地面温度模拟偏差,减小了10 W·m^(-2)左右的向上长波辐射模拟偏差。晴天地面温度及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结果优于阴天。利用Zhang等发展的裸土粗糙度参数化方案也会提高模式对地表感热通量模拟的准确性。
马迪吕世华鲍艳奥银焕韩博赵林
关键词:陆面过程模式发射率地面温度
夏季金塔沙漠绿洲近地层微气象特征研究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广阔,绿洲和沙漠下垫面是其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绿洲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生态资源,是干旱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基地,也是干旱区经济发展的承载体。然而,随着全球变暖以及人口激增和不...
马迪
关键词:沙漠绿洲微气象特征地表参数水分循环
夏季不同天气背景和灌溉条件下绿洲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过程"野外观测实验(JTEX)资料,分析了夏季不同天气背景下的金塔绿洲小气候特征、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和土壤湿度背景下的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有较大差异.观测中发现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差额,晴天时的能量亏损大于阴天的.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尚伦宇马迪
关键词:能量平衡绿洲
WRF模式对金塔绿洲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7
2010年
利用美国NCAR中心的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对金塔绿洲的温度场、环流场、能量场的结构及其日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非均匀下垫面上绿洲和戈壁的近地面温度、风场、净辐射、感热和潜热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及日变化规律,较为完整地呈现出绿洲"冷岛效应",模拟的近地面风向和观测值吻合较好。通过对能量场的时空分析,发现下垫面的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土壤湿度对绿洲白天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等有很大影响,绿洲白天净辐射峰值比戈壁大,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大;白天大气向地面传输热量,绿洲地表获得的热通量大;而夜间地表向上传递热量,绿洲释放的热通量比戈壁大。更加细致地研究这些现象对深入了解绿洲气候的形成和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小航吕世华孟宪红文莉娟李万莉马迪
关键词:WRF模式冷岛效应金塔绿洲潜热通量感热通量
绿洲沙漠边缘逆湿的数值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包含陆面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和观测资料,对金塔绿洲边缘逆湿进行了数值研究。模拟结果显示:逆湿出现在沙漠和绿洲交界附近,主要出现在临近绿洲的沙漠上。逆湿和绿洲下游沙漠边缘较充沛的水汽有利于绿洲边缘沙生植物的生长。在临近绿洲的沙漠低层存在大范围的逆湿,随着高度的增加,逆湿范围由绿洲向外围沙漠逐渐减少,强度也在减弱。绿洲风携带的水汽对沙漠的影响有一定距离限制,越靠近绿洲,临近绿洲的沙漠比湿越大,逆湿消失的高度越低。在背景风场较弱的晴好天气下,当存在由绿洲向沙漠辐散的平流以及沙漠上的上升气流和绿洲下沉运动的过渡带位于绿洲边缘时,易形成逆湿。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宇李锁锁尚伦宇马迪
关键词:逆湿绿洲河西走廊
青藏高原不同时间尺度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被引量:59
2014年
利用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以多种统计方法为基础,探讨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不同时间尺度(年际、季节及月)植被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整体年平均NDVI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夏季趋势最大,达0.004(10a)-1。不同覆盖度像元变化对总体植被变化的贡献不同,低植被覆盖像元变化对各季节总体植被变化贡献均较大,其中冬季最大;中等植被覆盖像元变化的贡献主要在秋季;高植被覆盖像元的贡献则夏季最明显。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夏季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均最大,分别达30.51%、10.52%,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减少的区域主要在高原中部的藏北高原。进一步分析高原植被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表明,中等植被覆盖区植被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最高,其次是高植被覆盖区,低植被覆盖区的相关性则最低。在年际和季节尺度上,植被生长主要与温度和降水的累积效应有关,其中在植被生长较好的季节和区域更明显。而在月尺度上,中低植被覆盖区植被生长受短期降水事件影响较大,高植被覆盖区则仍是温度的累积效应占主导。
王青霞吕世华鲍艳马迪李瑞青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气候因子
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被引量:8
2015年
采用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地面降水同化资料,利用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风场的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新的基于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IPMzhang,并与现有的季风指数IPMtang、IPMqi和IPMxun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指数都能够反映高原地区的季风活动特征及其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IPMqi和IPMzhang指数在高分辨率数据下的表现优于IPMtang和IPMxun指数,显著相关区域覆盖了高原大部分地区。相较于IPMqi,IPMzhang指数的相关系数略低,但其在高原东南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IPMzhang能够更好地反映高原东南部地区的夏季降水。受高原热低压强度变化的影响,在季风偏强年IPMtang和IPMxun的异常水汽辐合主要在高原中部,IPMqi则存在于高原各个地区,只有IPMzhang在高原东南部,有利于高原东南部的降水偏多。表明IPMzhang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高原季风与高原及周边地区夏季降水的相关关系,对于高原地区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的降水预测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张少波吕世华奥银焕马迪
关键词:高原季风季风指数降水
夏季金塔绿洲近地层通量足迹及源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选取2005年5月24日-6月18日在金塔开展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的观测实验”中的3层CSAT3的实验数据,应用Schmid的FSAM(The Flux-Source Area Model)模型,分析了不同观测高度的通量贡献源区分布以及观测高度对通量贡献源区分布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大气层结条件下源区的分布以及稳定度对通量贡献源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条件下的通量贡献源区大于不稳定条件下的通量贡献源区,并且随着观测高度的增加通量贡献源区会显著增大。
马迪吕世华陈世强罗斯琼权晓晶
关键词:金塔绿洲足迹
夏季不同天气背景条件下黑河中游不同下垫面的辐射特征被引量:21
2008年
利用2005年"绿洲系统能量水分循环观测实验"(JTEX)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夏季晴天和阴天西北干旱区金塔绿洲不同下垫面的辐射收支特征。结果表明:由于下垫面的水热特性不同,绿洲与沙漠、戈壁的辐射特征有很大差异,而沙漠和戈壁的差异则较小。相同天气背景条件下,不同下垫面的向下辐射基本一致,绿洲的向上辐射最小,净辐射最大。地表辐射特征会随天气状况有较大变化。
陈世强吕世华奥银焕张宇马恒李锁锁尚伦宇马迪
关键词:金塔绿洲戈壁
东亚季风区植被变化对局地气候的短期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CCSM(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模式3.5版本,研究了东亚季风区森林覆盖度增加对局地气候的短期影响.模拟结果显示森林覆盖度增加后,全年平均气温降低0.93℃,其中夏季降低1.46℃,冬季降低0.40℃,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在该地区的影响.森林覆盖度增加后,全年平均降水增加,其中4月份降水增加最显著,达到7%.森林覆盖度增加后植被的蒸散作用增加是导致该地区降温的主要原因.夏季比冬季降温明显主要是由于夏季蒸散比冬季大.蒸散增大的同时也导致了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再加上森林覆盖度增加引起地表粗糙度增加,从而形成气旋式辐合及异常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降水增加.此外,森林覆盖度增加也使地表反照率降低,造成地表反射短波辐射明显减少.
马迪刘征宇吕世华MICHAEL Notaro容新尧陈广善王富瑶
关键词:东亚季风区植被变化水循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