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学吉
- 作品数:40 被引量:86H指数:4
-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乙型肝炎病毒DNA评估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结束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 DNA检测对持续性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对1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拉米夫定治疗96周,选择完全应答的80例病人,检测PBMC中HBV DNA,并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血清HBV DNA监测。结果治疗结束时,有68例患者的PBMC HBV DNA为阳性,12例为阴性。在PBMC中HBV DNA阳性患者,停止治疗的6个月内所有患者的HBV DNA复发。而PBMC HBV DNA阴性者,随访至停药1年,12例中仅2例HBV DNA阳转,其余10例,随访至3.5年,血清中HBV DNA仍阴性。结论拉米夫定治疗结束时PBCMC中HBV DNA检测能预测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 太永日朴红心尹明实韩学吉崔鹤松
- 关键词:乙型肝炎拉米夫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替诺福韦联合拉米夫定与替诺福韦单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比较
- 2021年
- [背景]比较替诺福韦(TDF)联合拉米夫定(LAM)与TDF单药治疗LAM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疗效.[病例报告]选择100例LAM耐药的CHB患者,比较TDF单药治疗(n=40)与TDF-LAM联合治疗(n=60)的抗病毒疗效,TDF单药治疗或TDF-LAM联合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及以上.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基于TDF的救援治疗,中位时间为30.0个月(8~36个月).99例(96.1%)获得病毒学应答(VR),其中TDF单药治疗组为95.0%(38/40),TDF-LAM联合治疗组为96.7%(58/60).TDF单药治疗组与TDF-LAM联合治疗组VR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月为88.9%比87.3%,第24月为94.4%比93.7%,Log-rank P=0.652).[讨论] TDF单药治疗与TDF-LAM联合治疗同样有效,可在多数LAM耐药的CHB患者中维持病毒抑制.
- 冯永宝赵文敬李花崔文豪姜平韩学吉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替诺福韦拉米夫定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和ALT的关系被引量:14
- 2005年
-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 ALT相互关系.方法:选择HBeAg阴性慢乙肝82例,分为A群(ALT为正常的 1-2倍)及B群(ALT>正常的2倍)采用Hita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肝功,采用Abbott Axsym System(美国)检查乙肝病毒学,采用PCR定量法(Cobas Amplicor HBV Monitor testTM)检查血清HBV-DNA定量.结果:患者血清HBV-DNA中位数是2.7×108(200-4.7×1010)copies /mL,A群HBV-DNA中位数是5.6×107(200-4.7×1010)copies/ mL,B群HBV-DNA中位数是1.0×109(200-1.7×1010)copies/mL, B群比A群明显高(P<0.001).另外,A群及B群各自的血清HBV- DNA值及ALT值间无明显相关性,但总的82例患者血清HBV- DNA值及ALT值间有明显相关性(r=0.416,P<0.001),HBeAg阴性慢乙肝血清ALT上升之前血清HBV-DNA值上升.结论:定期复查HBV-DNA,及时应用抗病毒药物可预防及避免急性恶化,也可以减少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
- 韩学吉许顺姬崔鹤松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ALT
- 肝组织中糜酶浓度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为探讨肝组织中糜酶(Chymase)浓度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5例慢性肝炎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观察不同的纤维化分期(S1-S4),其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hymase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慢性肝炎纤维化分期重的S3和S4患者,其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S3+S4=31.3±24.6ng/mg)明显高于纤维化轻的S1和S2患者(S1+S2=5.7±4.8ng/mg),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纤维化旺盛的汇管区与类洞壁,其分布与纤维化部位相一致,且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高的患者,其肝组织内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增多。结论: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可能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
- 尹明实朴红心周振霞韩学吉太永日
- 关键词:糜酶慢性肝炎肥大细胞肝纤维化血管紧张素
- 吉林省延边州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诊断与病毒溯源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采集吉林省延边州1例输入性登革热疑似病例全血样本,通过实时荧光RT-qPCR方法进行实验室确诊,再通过基因扩增和测序,鉴定其基因型,分析病毒溯源。结果显示,该病例全血样本登革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确诊为登革热,经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其病毒基因序列与引起2017年越南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登革病毒Ⅰ型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经系统进化分析,该基因序列与越南登革病毒株101-TN-056和111-HD-004基因序列处于同一个分枝。结果表明,该病例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为登革病毒Ⅰ型感染,病毒来源于越南。
- 李基旭赵文敬韩学吉
- 关键词:输入性登革热基因分型
-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观察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 .[方法 ]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和正常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水平 ,应用APAAP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含量高于正常人 ;而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
- 吴龙仁尹明实韩学吉崔伟哲朴红心鲁云鹤
-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ET细胞亚群
- 伤寒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和IL-18的检测被引量:3
- 2005年
- 内毒素血症在伤寒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寒患者常因内毒素而引起中毒性肝损伤.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近年检测细菌感染所致系统性炎症的可靠指标.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内毒素导致肝损伤的重要诱导因子[1].我们测定了57例伤寒患者血浆PCT及IL-18水平,对二者在伤寒病程演变中的规律及临床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 尹明实朴红心韩学吉太永日
- 关键词:伤寒血浆降钙素原IL-18内毒素血症
- 延边地区朝鲜族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的检测与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HBV感染者HBV基因类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延边地区朝鲜族HBV感染者215例分为无症状携带者36例,急性乙型肝炎5例,慢性乙型肝炎106例,肝炎肝硬化50例,原发性肝癌18例.利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215例HBV感染者中检出B基因型61例(28.0%),C基因型154例(72.0%),未检出其他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中,C基因型比例(79.0%、84.0%、89.0%)明显高于无症状携带者及急性乙型肝炎(25.0%、60.0%,P<0.01),在无症状携带者中,B基因型比例高于C基因型(75.0%vs25.0%,P<0.01).HbeAg阳性组C基因型比例高于HBeAg阴性感染组(73.0%vs54.0%P<0.05),HbeAg阴性组的B基因型比例高于HBeAg阳性组(46.0%vs27.0%,P<0.01).结论:延边地区朝鲜族HBV感染主要为C基因型,其次为B基因型.C基因型在临床上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多见,其发生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
- 韩学吉许顺姬偰光华崔鹤松朴红心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肝炎肝硬化
-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LTD4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通过观察与Ⅰ型超敏反应相关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LTD4水平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相关性的研究,进一步论证Ⅰ型超敏反应与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的关系。应用ELISA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2例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LTD4、ALT和AST水平,并观察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急性组血清中LTD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慢性组;慢性组血清LTD4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LTD4水平与ALT、AST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TD4水平可反映肝损害程度,而且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的重要指标,LTD4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发病和肝细胞的免疫损伤过程。
- 张继舜吴龙仁崔鹤松朴红心韩学吉尹明实孟繁平
- 关键词:乙型肝炎白三烯
- IgE及其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作用的研究
- 吴龙仁韩学吉朴红心
- 通过检测与I型变态反应相关的血清内IgE水平和组织胺含量,血浆内cAMP水平,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直接证明I型变态反应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中确实有一定的致病作用。根据I型变态反应发病机理设计出能拮抗I型变态反应各个环节...
- 关键词:
- 关键词: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