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义汉

作品数:95 被引量:236H指数:9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5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5篇基因
  • 21篇心脏
  • 19篇房颤
  • 18篇心房
  • 16篇心律
  • 16篇心律失常
  • 14篇心房颤动
  • 13篇突变
  • 13篇细胞
  • 13篇分子
  • 11篇心肌
  • 10篇遗传学
  • 9篇蛋白
  • 9篇心脏病
  • 9篇子通道
  • 9篇离子通道
  • 8篇血管
  • 8篇分子遗传学
  • 6篇血压
  • 6篇致病基因

机构

  • 55篇同济大学
  • 4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8篇同济大学附属...
  • 5篇南通医学院附...
  • 4篇教育部
  • 2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胸科医...
  • 2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94篇陈义汉
  • 17篇杨奕清
  • 15篇刘懿
  • 11篇徐文渊
  • 8篇林小平
  • 6篇杨颖
  • 6篇刘兴元
  • 6篇徐增光
  • 5篇车琳
  • 5篇汤永庆
  • 5篇李俊
  • 5篇梁丹丹
  • 4篇罗茜
  • 4篇李晓飞
  • 4篇林捷
  • 4篇崔映宇
  • 4篇陈迟
  • 4篇朱亚琴
  • 4篇孙晓靓
  • 4篇肖俊杰

传媒

  • 23篇同济大学学报...
  • 7篇中国分子心脏...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国际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南通医学院学...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遗传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铁道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8篇2011
  • 7篇2010
  • 8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12篇2006
  • 2篇2005
  • 9篇2004
  • 5篇2003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KCNQ1和KCNH2基因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系
2004年
目的: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阵发性房室交界折返性心动过速(FPAVJRT)的关系,以探讨FPAVJRT发生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在一个FPAVJRT大家系中,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KCNQ1基因存在5种突变,其中2个位于外显子区域,但均为同义突变,另外3个位于内含子区域;KCNH2基因存在3种突变,但均位于内含子区域。 结论:在该FPAVJRT家系中,KCNQ1和KCNH2基因存在8种突变,但均为非致病突变,提示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PAVJRT致病基因。
李晓飞朱健华杨奕清苏晓燕刘懿陈义汉
关键词:KCNQ1折返性心动过速家族性阵发性内含子直接测序
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2002年
心房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在50岁以下人群,AF发病率为0.5%;在大于65岁的人群为3-5%;在80岁以上人群则高达10%[1].AF人群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比正常人群增加1倍,脑卒中发生率是窦性心律的4-7倍,AF还是75岁以上人群中缺血性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AF可以导致其他重要器官栓塞和心力衰竭[1].
裴艳陈义汉
关键词:心房颤动发病率脑卒中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与心脏病被引量:1
2010年
线粒体是细胞能量加工器,对维持细胞的正常能量代谢和存活有重要作用。线粒体功能紊乱可引起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坏死。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大量开放是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的关键,它与多种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对mPTP的构成、调控、功能及与心脏病关系的进展作一综述。
徐婧肖俊杰陈义汉许嘉鸿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心脏病
KCNQ1和KCNH2基因与家族性猝死的关系
2002年
目的 分析离子通道基因KCNQ1和KCNH2与家族性猝死 (familialsuddendeath ,FSD)的关系 ,以探讨其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在 1个FSD大家系中 ,利用PCR直接测序技术 ,对KCNQ1和KCNH2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附近的部分内含子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KCNQ1基因存在 4种突变 ,其中 3个位于外显子区域 ,但均为同义突变 ,另外 1个位于内含子区域 ;而KCNH2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 在该FSD家系中 ,KCNQ1基因存在 4种突变 ,但均为非致病突变 ,KCNH2基因无突变发生 ;KCNQ1和KCNH2基因以外的基因可能才是FSD致病基因。
赵红陈义汉苏晓燕刘懿杨奕清徐文渊
关键词:分子遗传学KCNQ1基因
AT_1基因A^(1166)C多态性与高血压性肾损害的关系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AT1基因与高血压性肾脏损害的关系 ,评价十余种候选危险因子对原发性高血压肾脏损害的危险。方法 随机选取上海地区汉族人种原发性高血压病例 96例 ,采集的所有病例均有详细病史资料 ,留取血样本 ,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基因型分析。结果  (1)血内生肌酐清除率和血肌酐与AT1A/C多态性呈显著相关 (P <0 .0 1) ,AC基因型肾功能明显差于AA基因型 ;(2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 ,年龄、糖尿病和A/C基因型是原发性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1)。结论 结论AT1基因A/C多态性是内生肌酐清除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
车琳陈义汉徐文渊宋艳丽王奇志
关键词:基因AT1肾脏损害A1166C多态性
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和编码蛋白及其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个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及其编码蛋白。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是KCNQ1基因的一个变异体,突变位置发生在KCNQ1基因外显子1。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该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编码蛋白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该发明特别涉...
陈义汉黄薇徐世杰徐文渊谢陪俐
文献传递
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本文回顾最近十年心血管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侧重于目前比较明确的几个心血管疾病致病基因及其座位的叙述。特别介绍了今年发现的家族性心房颤动的一个致病基因和长 QT 综合征的一个致病基因。
陈义汉
文献传递
脑钠肽与心房颤动患者成功电复律后复发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对脑钠肽与心房颤动患者成功电复律后复发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方法:查阅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NKI全文数据库1980年1月至2008年1月公开发表的文章,并辅以手工检索,采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的试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资料,Meta分析结果表明心房颤动复发组脑钠肽浓度高于窦性心律维持组(SMD=0.82,95%CI0.12~1.52),对总体效应进行假设检验得Z值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成功电复律后脑钠肽浓度高的心房颤动患者易复发,脑钠肽可作为心房颤动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汤永庆高远舰陈义汉
关键词:脑钠肽心房颤动电复律META分析
长链非编码RNA与心血管发育及疾病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超过200nt功能性RNA分子。研究表明lncRNA参与调控机体的生长发育、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等,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目前lncRNA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一些研究证实lncRNAs是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调控分子。现将lncRNA对心脏的发育及与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王静蒋晓燕陈义汉
关键词:心脏发育心脏疾病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 (AT1R)A/C116 6多态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 - 1) 4G/5G多态性和环境因素与高血压性肾脏损害发生的关系。 方法高血压病患者 96例 ,采集详尽临床和生化资料。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方法分析AT1R基因型和PAI - 1基因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高血压病人群肾脏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PAI- 1基因型与肾脏功能无显著性关系 (P >0 .0 5 ) ;AT1R基因型与肾脏功能显著相关 (P <0 .0 1) ;Logistic回归分析中 ,AT1RAC基因型、糖尿病和高龄是高血压病并发肾脏损害的三个独立危险因素 (OR值和P值分别为 4.2 9和 0 .0 479,4.6 7和 0 .0 410 ,3 .5 2和 0 .0 0 94)。 结论AT1RAC基因型、糖尿病和高龄为高血压病人群肾脏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义汉徐文渊车琳宋艳丽王奇志
关键词:高血压病肾脏损害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