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峰 作品数:58 被引量:149 H指数:6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及其与p21<'WAF1/CIP1>定量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通过深入研究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p21<'WAF1/CIP1>蛋白定量表达的相关性,旨在为PTC的评价提供客观指标和探索肿瘤研究的崭新途径.结论:1、p53蛋... 陈一峰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P53基因 P53蛋白 DNA序列分析 文献传递 甲状腺乳头状癌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与p21^(WAF1/CIP1)蛋白的定量表达 2001年 目的 通过深入研究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的改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及其与p2 1WAF 1 /CIP1 蛋白定量表达的相关性 ,为 PTC的评价提供客观指标和探索肿瘤研究的新途径。 方法 采用 PCR- SSCP、DNA序列分析、计算机重构 p5 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和有关分析软件、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对 4 1例 PTC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 结果 (1) p5 3基因突变 组(15例 )和基因未突变 组 (2 6例 )的年龄、性别、原发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率 (N)和远处转移率 (M)无明显差异 (P>0 .0 5 )。(2 ) 9例 (9/ 15 , b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表现为核心功能域和碱性域的变化或功能域严重缺损。 p5 3蛋白核心功能域结构的改变能直接抑制它与靶 DNA的结合。碱性域结构的改变也能间接抑制 p5 3蛋白与靶 DNA的结合。 6例(6 / 15 , a组 )的氨基酸残基突变位于功能域之外。 b组的淋巴结转移率 (77.78% )明显高于 a组 (P <0 .0 1) , b组的远处转移率 (5 5 .5 6 % )高于 a组 (P<0 .0 5 )。 (3)分析p2 1WAF 1 /CIP1蛋白的阳性细胞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AODV) , a组和 b组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组和 a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组、 组、 a组和 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 陈一峰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P53蛋白 SSCP DNA序列分析 SS18阳性滑膜肉瘤中ALK及C-met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21年 目的观察ALK及C-met在滑膜肉瘤中的表达,探讨两者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82例经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诊断为滑膜肉瘤的组织微阵列行SS18 FISH检测,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ALK(D5F3)、ALK(5A4)及C-met的表达,对ALK/C-met蛋白高表达者行相应ALK/C-met FISH及EML4-ALK RT-PCR检测。结果SS18阳性滑膜肉瘤有38例,其中ALK(D5F3)阳性率为18.4%(7/38),高表达率为2.6%(1/38),但ALK(5A4)均阴性。唯一ALK(D5F3)蛋白高表达者ALK FISH阳性,但EML4-ALK RT-PCR阴性,并发生肺转移。C-met阳性率为18.4%(7/38),高表达率为10.5%(4/38),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在组织学分型及组织学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表达者的病死率或转移率达75%(3/4);但4例C-met FISH均阴性。结论对滑膜肉瘤ALK蛋白初筛,选用克隆号D5F3更为合适。ALK/C-met高表达者预后欠佳,滑膜肉瘤中ALK及C-met有一定阳性率,提示ALK/C-met可能是该亚型的潜在治疗靶点。 陈少华 曾德华 曲利娟 郑智勇 陈一峰 欧阳小娟 王旭洲 许存宝 吴春林关键词:滑膜肉瘤 组织芯片 ALK C-MET 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路在套细胞淋巴瘤中的活化情况 2016年 目的检测PI3K/Akt/m TOR信号传导通路传导分子PI3K、Akt、m TOR下游信号分子磷酸化情况,评估该通道活化情况,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发病机制。方法选择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MCL石蜡包埋标本15例(MCL组)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RH)20例(LRH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组p-Akt、p-m TOR、p-RPS6的表达水平。结果 MCL组p-Akt、p-m TOR、p-RPS6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LR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在MCL中异常活化,该通路异常表达可能与MCL的发病机制有关。 李纯团 马馨 郑艳 黄远玲 陈一峰 朱雄鹏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P-AKT 甲状腺乳头状癌uP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新生和(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uPA)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TC中uPA的表达和以CD105抗体标志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结果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的uP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9%(43/59)和38.71%(12/3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P=0.002。59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PTC的MVD值(76.18±4.98)显著高于31例无淋巴结转移者的MVD值(38.01±3.92),t=37.03,P=0.000。uPA阳性表达且具有高MVD的PTC的淋巴结转移率为92.50%,明显高于uPA阳性表达但具有低MVD组(46.67%)、uPA阴性表达但具有高MVD组(50.00%)和uPA阴性表达且具有低MVD组(40.74%),χ2=23.45,P=0.000。结论活跃的血管生成和uPA的过表达与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PTC中uPA过表达且具高MVD者越容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这对临床筛选高危淋巴结转移病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一峰 张白凌 连云宗关键词: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CD105 微血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乳头状癌p53基因突变及其与p21^(WAF1/CIP1)蛋白定量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 初步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 p5 3基因突变及其与 p2 1WAF1 /CIP1 蛋白定量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 PCR- SSCP、DNA序列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 ,检测 4 1例 PTC和 10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标本组织中 p5 3基因突变情况和 p2 1蛋白染色状况。 结果 (1)伴 p5 3基因突变 ( 组 )和不伴突变 ( 组 ) PTC的原发肿瘤 (T)、淋巴结转移 (N)及远处转移 (M)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 、 和 之间 , 和 、 和 、 和 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值 (D)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结论 (1) PTC的演进和 p5 3基因突变与否无直接关系 ,p5 3蛋白的空间构象可能发挥关键作用。 (2 )在 PTC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依赖野生型 p5 3蛋白诱导P2 1WAF 1 陈一峰 张鹏飞 李一伟关键词:乳头状 蛋白质P53 基因 Kiss-1、β-cate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Kiss-1、β-caten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6例PTC组织和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Kiss-1、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正常甲状腺组织的Kiss-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PTC(χ2=14.16,P<0.01);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的Kiss-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伴有淋巴结转移者(χ2=15.41,P<0.01);微小癌与非微小癌两者的Kiss-1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②PTC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χ2=24.75,P<0.01);微小癌和非微小癌、伴有和无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间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35和0.53,P>0.05)。③Kiss-1阴性表达与β-catenin异常表达正相关(spear-man correlation value=0.56,P<0.01)。结论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很可能始于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Kiss-1表达的下调可能级联增强了β-catenin的正向效应作用,最终导致PTC的发生和颈部淋巴结的癌转移。 陈一峰 钟清木 张白凌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KISS-1 Β-CATENIN 结直肠癌中EpCAM的表达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细胞中EpCAM(CD326)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与DNA倍体改变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5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EpCAM的表达,用阳性率(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C)、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dex,MFI)表示;应用细胞周期分析仪对结直肠癌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用细胞定量术分析EpCAM表达和DNA倍体改变的相关性及其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的PPC为(83.48±7.07)%,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43.56±5.29)%(t=39.22,P<0.001)。55例结直肠癌组织中EpCAM蛋白MFI值为28.90(19.60~45.89),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的4.89(3.79~6.28)(Z=-6.45,P<0.001)。癌组织:浸润型+溃疡型vs肿块型(包括浸润型vs溃疡型),中+低分化vs高分化(包括低分化vs中分化),Dukes分期C+D vs A+B,p TNM分期Ⅲ+ⅣvsⅠ+Ⅱ,浸润深度pT3+T4 vs pT1+T2,淋巴结转移pN1 vs pN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生物学行为越差,EpCAM蛋白表达MFI值与PPC越高,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DNA含量分析结果显示:55例结直肠癌中39例(70.90%)为多倍体,DNA指数(DNA index,DI)和DNA倍体与肿瘤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同时,在EpCAM阳性病例中,DI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0.668,P=0.000);而增殖指标S期细胞比率(S-phase fraction,SPF)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也随着EpCAM表达增强而升高(r_1=0.664,P_1=0.000;r_2=0.651,P_2=0.000)。结论EpCAM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增殖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pCAM表达和DNA含量分析能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倪亚平 陈一峰 郑锦阳 姚锡虎 何佩 张卫玉 杨梅 杨娟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流式细胞 EPCAM DNA含量分析 肥大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学观察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一例CM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和特殊染色检测。结果男婴出生2小时,生后发现皮肤多发结节,瘀斑2小时。临床取胸前壁肿物活检。组织形态表现:皮肤真皮内有片状单核样细胞浸润,胞质较丰富,呈细颗粒状。免疫组化:CD43、LCA、LYS、CD68(KP1)皆+++,CD4+,CD117个别细胞+,MPO±,CD1a、S-100、CD56、Td T、CD20、Pax-5、CD3、CD7皆(-),Ki67标记指数为80%。姬姆萨(Giemsa)染色细胞胞质内见紫蓝色颗粒。结论肥大细胞增生症易误诊为其他白血病/淋巴瘤,利用特殊染色和免疫表型来证实肥大细胞对确诊十分重要。 黎晖 陈一峰关键词:肥大细胞增生症 临床病理学 免疫组化 特殊染色 DNA甲基化及其在肾癌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表明,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异常甲基化是引发肾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与肿瘤的分化、侵袭、转移、分期和预后等密切相关.检测相关抑癌基因甲基化有助于肾癌的早期诊断.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可逆转肿瘤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并可增加其他化疗药物的疗效,在肾癌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林少坤 辛军 许嵘 欧阳永娥 陈一峰 郑锦阳 辛明华 陈光富关键词:DNA甲基化 肾肿瘤 基因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