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斗定

作品数:49 被引量:430H指数:1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25篇生物学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赤潮
  • 9篇植物
  • 9篇甲藻
  • 9篇浮游植物
  • 7篇海域
  • 6篇近海
  • 5篇藻华
  • 4篇营养化
  • 4篇原甲藻
  • 4篇生物研究
  • 4篇孢囊
  • 4篇系统进化
  • 4篇进化
  • 4篇近海域
  • 4篇甲藻孢囊
  • 4篇富营养化
  • 4篇附近海域
  • 4篇长江口
  • 4篇赤潮生物
  • 3篇亚历山大藻

机构

  • 44篇国家海洋局第...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49篇陆斗定
  • 17篇夏平
  • 15篇戴鑫烽
  • 14篇王红霞
  • 8篇何飘霞
  • 7篇黄海燕
  • 7篇张志道
  • 5篇卢冰
  • 4篇王春生
  • 4篇朱根海
  • 3篇高爱根
  • 3篇高亚辉
  • 2篇陈荣华
  • 2篇向珣
  • 2篇方云英
  • 2篇林云彪
  • 2篇徐正浩
  • 2篇杜伟
  • 2篇杨赛军
  • 2篇章初龙

传媒

  • 10篇东海海洋
  • 7篇海洋学研究
  • 4篇生态学报
  • 4篇海洋学报
  • 3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科协首届...
  • 1篇水产学报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植物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2篇1996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研究被引量:6
1991年
1989年4月(春)、7月(夏)、10月(秋)和1990年1月(冬)四个季度月,对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23个测站的浮游植物进行了生态调查研究。共鉴定浮游植物145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类44属138种,甲藻类2属2种,蓝藻类1属2种,绿藻类1属3种。在这些种类中,海水种72种,半咸水种47种,淡水种26种。测区四季均占优势的种类有中肋骨条藻、琼氏圆筛藻、蛇目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以秋季最高,平均为2587×10~3个/m^3,其次为冬、春两季,平均密度分别为2209×10~3个/m^3和2117×10~3个/m^3;夏季平均密度相对较低,为1047m×10~3个/m^3。测区营养盐含量丰富,通常不成为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雨、光照等气象条件和海流、温盐等水文化学条件的变化。
朱根海陆斗定张志道楼毅
关键词:核电站水域浮游植物
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生态研究被引量:8
1991年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生态零点调查四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种数和细胞密度在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大于秋大于春大于冬,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盐度和径流,而影响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潮汐。
陆斗定朱根海张志道楼毅
关键词:核电站水域浮游植物
虾塘赤潮灾害的防治对策被引量:4
1995年
本文报道了一次虾塘赤潮的防治过程,结合国内外有关赤潮防治的动态和作者的经验,提出了一些为避免虾塘内发生赤潮的防治对策。
陆斗定张志道
关键词:虾塘赤潮有害藻华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生物被引量:19
1996年
1990年4月和10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97种,隶属于36属。春季同样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为29.7×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丰度达52760×104个/m3。优势种有三鳍原角藻Prorocentrumtriestinium、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wailesii。秋季浮游植物同样的平均丰度为32.5×104个/m3;水样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928×104个/m3。优势类群有角刺藻Chaetocerosspp、圆筛藻Coscinodiscusspp、角藻Ceratiumspp、海毛藻Thalassiothrixspp、根管藻Rhizosoleniaspp、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等。该海区春秋两季均存在多种赤潮生物。
张志道陆斗定
关键词:海域浮游植物赤潮生物富营养化红潮
中国东海和韩国马山湾海域2株原甲藻的形态结构和分子序列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对采自我国东海温岭海域和韩国南部马山湾海域的2株原甲藻进行了藻种分离、纯化培养及rDNA ITS分子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并运用显微镜、扫描电镜、Jukes-Cantor距离矩阵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比较研究了2株原甲藻的形态结构和分子序列。结果表明:温岭藻株(LAMB090508)和马山湾藻株(PDKS0206)具有十分相近的形态结构,细胞均呈不对称梨形,大部分细胞底部呈圆卵形,老化细胞在两侧壳面连接处形成间接带,细胞核位于细胞下半部,呈圆球形,细胞内存在不规则板块状叶绿体。温岭藻株和马山湾藻株的rDNA ITS分子序列总长度均为591 bp,GC含量均为49%,相似度为99.83%,核苷酸差异值为0.002。系统发育树显示,温岭藻株、马山湾藻株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AY465116)聚在一起,应属同一物种,支持率为100%。综合形态结构和分子序列的比较结果表明,分布于我国东海温岭海域和韩国马山湾海域的2株原甲藻属于同一物种,且均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
王红霞陆斗定黄海燕夏平戴鑫烽Jeanette GOEBEL鄭海■
关键词:原甲藻RDNA
利用原色图谱和分子标记防治浙江省外来入侵生物研究
徐正浩林云彪陈再廖夏声广陆斗定方云英陈为民娄永根王嫩仙向珣杨赛军章初龙
浙江大学受浙江省科技厅委托于2010年12月31日组织专家组对“利用原色图谱和分子标记防治浙江省外来入侵生物研究”项目(计划编号:2008C23010)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汇报,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以下意见:1...
关键词: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原色图谱
夜光藻与浮游生物关系的数学模型被引量:3
2003年
根据2002年4-5月在东海122°~123°30′E、29°~32°N海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春季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平均丰度高达6531ind·m-3(41~48576ind·m-3),夜光藻呈南北高、中间海域低的分布特征;高密集区(>10000ind·m-3)位于东海北部122°30′E以东、31°30′~32°N和南部29°~29°30′N海域;长江口及杭州湾近海(122°15′E以西)丰度低。夜光藻丰度与网采浮游植物总丰度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R=0.75,P<0.001);与表层水样中硅藻和大型浮游桡足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YieldDensity模型拟合,后者可用JohnsonSchumache模型描述。
徐兆礼陈亚瞿朱明远陆斗定高亚辉
关键词:夜光藻浮游生物数学模型
日本沿岸水域的赤潮监测研究及其防治对策被引量:10
1997年
赤潮或有害藻华已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海洋环境问题,赤潮的发生不但破坏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概述了日本赤潮监测研究及其防治对策的现状。
陆斗定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保护红潮
西南极企鹅栖息地粪土层生物标志物记录和实测群落结构变化与ENSO的响应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210Pb进行年代测定,建立了西南极阿德雷岛AD2企鹅粪土地层的类脂生物标志物时间序列,应用粪土层记录的环境冷暖指标脂肪酸分子nC18:2/nC18:0比值变化,反映1931~2006年以来西南极地区几次短期气候冷暖变化事件,它们在年代和形式上与ENSO事件相互对应,且低值出现在2~3和6~7cm处的2个ENSO年结束年(1958和1983年),反映了记录在南极沉积地层中的ENSO信号可能有一个时间滞后效应.研究结果还显示,AD2粪土层正构烷烃主峰碳(MH)C23的相对丰度、C23/C17、轻组分与重组分比值(∑C21/∑C22+)、碳优势指数CPI等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土壤茵藻微生物与低等植被的相对变化,而且也与气候变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细菌脂肪酸很好地记录了近75年来该地区经历了两次明显的细菌变化,细菌脂肪酸iC15:0/aC15:0比值敏锐地反映了这一地区在这两个时期微生物作用明显增大,且均发生在ENSO结束年,同时段的脂肪酸组分CPI。值降低,∑c2l-/EC22+增高,表明微生物为粪土层贡献低碳数的脂肪酸分子,与胁没有太大相关性,这种变化反映了微生物及细菌在南极这个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疑微生物的活动与气候冷暖条件密切关联.另外结合企鹅群落实测研究表明,鸟类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对群落生态系统的影响.
张海生陆斗定于培松张卫国卢冰Hans-Ulrich PETERWalter VETTER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气候变化
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危害与检测被引量:33
2008年
海洋中可引发赤潮的藻类约有300种,其中有毒赤潮藻为80种左右。现已知道的赤潮藻主要毒素有麻痹性贝毒、腹泻性贝毒、记忆缺失性贝毒、神经性贝毒、西加鱼度和溶血性毒素,前5种毒素的结构已经基本得到证实。有毒赤潮藻的毒素可以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人类误食含有藻毒素的食品时可能中毒,严重者还可能死亡。海洋有毒赤潮藻及其毒素的检测已经成为当今全球赤潮研究和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通过形态学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遗传探针)和免疫学检测技术对有毒赤潮藻进行检测;可以通过生物学、物理化学检测方法和神经受体结合、免疫学检测技术对赤潮藻毒素进行检测。
杜伟陆斗定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