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镐英杰

作品数:56 被引量:272H指数:9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腰椎
  • 12篇细胞
  • 9篇椎间融合
  • 8篇融合术
  • 8篇椎间孔
  • 8篇疗效
  • 7篇氧化氮
  • 7篇一氧化氮
  • 7篇手术
  • 7篇骨细胞
  • 6篇腰椎滑脱
  • 6篇滑脱
  • 5篇肉瘤
  • 5篇入路
  • 5篇破骨
  • 5篇破骨细胞
  • 5篇微创
  • 5篇骨折
  • 5篇成形术
  • 4篇单侧

机构

  • 48篇郑州大学第一...
  • 11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郑州大学
  • 5篇郑州市儿童医...
  • 1篇河南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市中心医...

作者

  • 56篇镐英杰
  • 26篇于磊
  • 11篇裴福兴
  • 8篇张迪
  • 8篇李志磊
  • 7篇张岩
  • 5篇李甲振
  • 5篇高坤
  • 5篇李莹
  • 5篇唐煜
  • 4篇刘涛
  • 4篇陈凤苞
  • 4篇王义生
  • 4篇刘亚伟
  • 3篇王珍
  • 3篇李秀群
  • 3篇马草源
  • 2篇张晖
  • 2篇李小芹
  • 2篇石海龙

传媒

  • 7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中国修复重建...
  • 4篇中国微创外科...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国实用医刊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融合术治疗Ⅰ度腰椎滑脱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LIF)和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Ⅰ度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3月56例Ⅰ度腰椎滑脱资料,其中ULIF 28例,MIS-TLIF 28例,2组年龄、性别、滑脱节段及滑脱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参数。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ULIF组术中出血少(P<0.001),术后腰痛VAS评分和ODI降低更多(P<0.05)。末次随访2组椎间融合率和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滑脱率和L_(1)椎体轴到S_(1)椎体的距离术后显著下降(均P<0.001),腰椎前凸角和滑脱角术后显著升高(均P<0.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MIS-TLIF,ULIF治疗Ⅰ度腰椎滑脱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术后腰痛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减少滑脱程度,改善腰椎矢状位平衡。
宋鑫镐英杰任志楠于磊朱广铎周威威
关键词:腰椎滑脱内镜腰椎融合术
新型同种异体骨在颈椎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中应用新型脱细胞同种异体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3例行ACDF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所用植骨材料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A组22例取自体髂骨移植,B组27例使用新型脱细胞同种异体骨——拜欧金移植,C组24例使用普通同种异体骨——鑫康晨移植。3组患者性别、年龄、颈椎病分型、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摄X线片及CT扫描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供骨区疼痛、麻木12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B、C组术后分别出现伤口红肿渗液1例和6例;3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P=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54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6个月A、B组患者均达骨性融合(100%),C组23例达骨性融合(95.8%),3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4,P=0.36)。术后6个月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间比较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9%、88.9%、87.5%,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P=0.93)。结论 新型脱细胞同种异体骨用于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等优点,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其是否存在慢性排斥反应和延迟排斥反应。
镐英杰张迪李志磊刘涛于磊李莹
关键词:同种异体骨颈椎病
人骨肉瘤中PTEN、EGFR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PTEN、EGFR、PCNA在人骨肉瘤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为阐明骨肉瘤的发病分子机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60例人骨肉瘤标本(所有标本均根据细胞和组织分化程度,将骨肉瘤分为3级:1级14例,Ⅱ级28例,Ⅲ级18例),以20例骨软骨瘤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EGFR、PCNA在人骨肉瘤中表达。[结果]PCNA在骨肉瘤与骨软骨瘤间,骨肉瘤各级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在骨肉瘤与骨软骨瘤间,骨肉瘤各级间,PCNA弱阳性组、强阳性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染色强弱在骨软骨瘤与骨肉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骨肉瘤各级间,PCNA弱阳性组、强阳性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可作为骨肉瘤定性、分级的指标;EGFR在骨肉瘤的发生及恶性增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骨肉瘤定性、分级指标;PTEN在骨肉瘤的发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不可作为骨肉瘤的分级、恶性增殖指标。
高坤朱智镐英杰孙保国裴福兴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增殖核抗原
颈椎血管瘤合并邻近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2013年
[目的]探讨颈椎血管瘤合并邻近节段颈椎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2例颈椎血管瘤合并邻近节段颈椎病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病程10~30个月,平均16.7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血管瘤,其中C31例、C42例、C55例、C63例、C71例,X线片呈"栅栏样"改变。颈椎血管瘤根据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型,Ⅱ型9例,Ⅳ型3例。首先进行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并置入1枚美国史赛克Solis椎间融合器(其内植骨),然后在术中透视下对血管瘤椎体行椎体成形术(vertebroplasty)。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常规拍摄颈椎X线片,以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颈肩部疼痛缓解情况。[结果]12例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变椎体均未发生骨水泥椎前渗漏、脊髓及神经损伤。成形椎体无骨折、塌陷,血管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和断裂。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JOA评分优8例,良3例,中1例,差0例。[结论]前路减压Solis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并椎体成形是治疗颈椎血管瘤合并邻近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脊髓彻底减压和仔细操作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镐英杰于磊张岩李甲振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成形术疗效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β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RTA)联合干扰素(IFN)-13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生长抑制试验以及对干扰素/维甲酸联合应用诱导凋亡的相关基因19(GRIM-19)和原癌基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噻唑蓝(MTF)比色法检测不同药物浓度的ATRA/IFN-13,单用或联合应用对MG-63的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法检测MG-63的凋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G-63中STAT3与GRIM.19基因的扩增情况;Westernblot检测MG-63中STAT3与GRIM-19蛋白的表达。结果ARTA和IFN.B单用或联合应用均可抑制MG.63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并与作用时间有关;联合应用抑制作用明显增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TA、IFN.B单独作用,可诱导MG-63凋亡;联合应用时,诱导凋亡作用显著增强。ARTA联合IFN-B作用,GRIM-19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1.620±0.095),GRIM-19蛋白明显升高(1.850±0.060),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AT3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0.120±0.032),STAT3蛋白明显降低(0.540±0.07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RTA/IFN.13作用,可明显抑制MG-6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是诱导GRIM-19高表达,特异性结合于STAT3的转录活性区域,使原癌基因STAT3的表达降低。
李甲振张怀栓镐英杰张岩刘永奎石海龙闻嘉
关键词:骨肉瘤全反式维甲酸干扰素-Β
不同骨移植材料治疗跟骨骨囊肿的临床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骨移植材料对跟骨骨囊肿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9年8月样本医院收治的35例应用刮除植骨术治疗的跟骨骨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8例)使用同种异体骨-鑫康晨移植,B组(17例)使用自体髂骨结合同种异体骨(鑫康晨)移植(比例1∶2)。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清指标及炎性因子、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及术后4个月临床治愈率、术前与术后5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04、18.470,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间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骨钙素(BG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6、5.481,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间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22,P<0.05);术后1周,A组CRP高于B组,术后3个月临床治愈率,A组优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5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比较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0.453,P<0.05)。结论:跟骨骨囊肿刮除后应用自体骨结合异体骨移植与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相比,混合骨移植对早期愈合率有影响,而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影响机体炎症指标的恢复程度,但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刘涛董永涵朱振军镐英杰
关键词:跟骨骨囊肿骨移植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5月收治的76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ULIF治疗35例(ULIF组),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41例(MIS-TLIF组)。其中ULIF组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94±12.12岁;MIS-TLIF组男19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44±14.37岁。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和改良Macnab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MIS-TLIF组相比,ULIF组术中出血少(52.03±11.48ml vs 134.46±18.63ml,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8.43±1.88d vs 9.98±1.96d,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2周ULIF组腰痛VAS评分为3.06±1.41分,显著低于MIS-TLIF组的4.10±1.64分,且术后2周ULIF组ODI为(32.20±4.32)%,显著低于MIS-TLIF组的(37.11±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ULIF组融合率88.6%,MIS-TLIF组融合率为90.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ULIF组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91.4%(32/35),MIS-TLIF组为87.8%(36/4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MIS-TLIF,U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腰痛轻、术后住院时间短、早期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朱剑镐英杰任志楠朱广铎于磊张盼可曹书严宋鑫
关键词:内镜腰椎融合术腰椎退行性疾病
经皮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经皮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患者47例,均有腰椎不稳或评估认为潜在腰椎不稳,均给予经皮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分析47例患者手术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用时(127.4±15.1)min,出血量(78.73±18.2)ml,引流量(50.4±21.9)ml,术后(1.52±0.75)d下床活动,术后评估疗效优38例,良4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Oswesrt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少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随访,47例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经皮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安全有效,手术出血量少,患者卧床时间较短.
王正义镐英杰许朝君彭诚朱剑张盼可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腰椎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并发症分析
2021年
目的探讨腰椎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S-TLIF)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复查腰椎X线及腰椎CT评价有无终板损伤,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情况及有无移位、断裂,融合器有无移动、下沉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等。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9例患者中25例(14.0%)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3例(1.7%),切口相关问题4例(2.2%),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7例(3.9%),术后尿潴留1例(0.6%),椎管内血肿1例(0.6%),术后残余疼痛麻木9例(5.0%)。术后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长期疗效。
彭诚镐英杰任志楠于磊朱广铎曹书严
关键词:腰椎并发症椎间融合
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节作用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降钙素对破骨细胞作用的研究以往主要集中在对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调节上,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的降钙素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增殖及凋亡率的影响,进一步探讨降钙素对破骨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8/2007-06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应用1dSD大鼠乳鼠,采用骨髓诱导法体外培养破骨细胞,并接种于盖玻片和骨磨片上。培养液中分别加入0,10-12,10-10,10-9,10-8mol/L的降钙素作用于大鼠破骨细胞,0mol/L为对照组。以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证实培养的破骨细胞,并于培养48h后观察破骨细胞数目、形态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的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①破骨细胞的一般形态:破骨细胞较其他细胞大,形态不规则者,呈油煎蛋形、长条形、腊肠形或漏斗形等,细胞内可见几个至几十个核不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部分为酒红色,颗粒状。②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细胞数:不同浓度降钙素培养液作用48h后,对盖玻片上的阳性细胞计数发现,破骨细胞数目随着降钙素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并且降钙素对破骨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效应。③破骨细胞凋亡率:不同浓度的降钙素均有增加破骨细胞凋亡率的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0-10mol/L以上浓度的降钙素明显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效率(P<0.05)。结论: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促进破骨细胞骨凋亡,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并呈剂量相关性。
镐英杰高坤王义生李杰
关键词:降钙素破骨细胞凋亡骨吸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