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继承
- 作品数:60 被引量:999H指数:2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重金属、营养盐、pH及其共同作用对蓝藻残体吸附五氯酚的影响
- 本研究以太湖蓝藻水华中的优势种—铜绿微囊藻及其残体为研究对象,在国际上首次研究了pH值、不同性质金属离子(Cu2+,Cd2+),磷酸盐以及pH值与金属离子及磷酸盐共同作用下对蓝藻残体吸附五氯酚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其相关作...
- 陶玉强薛滨钟继承姚书春吴庆龙
- 关键词:湖泊富营养化五氯酚
- 文献传递
- 湖泊底质环境诊断与治理修复技术及应用
- 范成新姜霞丁士明陈开宁李敦海叶春刘平平尹洪斌李清曼钟继承
- 中国湖泊底质中含有湖体中95%以上的污染物,底质又可以释放方式使污染物进入水体,形成的内源负荷可占湖泊总负荷的20〜60%,局部高达90%,促使湖泊富营养化甚至湖泛黑臭灾害的发生,对水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中国湖库...
- 关键词:
- 关键词:水体净化疏浚工程
- 改性当地土壤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综合效果研究:Ⅰ.水质改善的应急与长期效果与机制被引量:10
- 2012年
- 2010年10月-2011年9月在太湖梅梁湾围隔内研究了改性当地土壤絮凝除藻及其对水质改善的应急和长期效果,并结合室内实验研究了该技术防控底泥再悬浮和减少底泥二次污染的长效机制.现场围隔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当地土壤除藻30 min后,TN、NO3--N、NH4+-N、TP、PO34--P和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66%、57%、60%、93%、92%和98%;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区域相比,围隔内的TN、NH4+-N、NO3--N、TP和PO34--P在处理后11个月内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39.83%、52.30%、48.53%、18.75%和60.00%.室内再悬浮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土壤和沙子抗再悬浮能力较未改性土壤分别提高了3和5倍.室内柱培养结果表明改性土壤絮凝除藻和沙土覆盖相结合可有效提高表层沉积物-水界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使沉积物向水体的TP和TN通量从源逆转成汇,PO34--P和NH4+-N通量大幅度降低.改性土壤技术在利用絮凝除藻快速改善水质后,可通过改性沙/土分层底泥调控分别达到对藻絮体再悬浮的物理控制和营养盐再释放的化学控制,通过将亚表层底泥中的藻细胞分解并被沉水植物根系吸收,可实现对底泥中水华蓝藻复苏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长效生态控制.
- 潘纲代立春李梁尚媛媛李宏毕磊何林宸王丽静王丹李巧霞黎丽雯古小治钟继承余育和颜庆云
-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控制水华控制
- 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0年
- 为探讨水丝蚓(Tubificid worms)扰动对磷在湖泊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影响,选取太湖梅梁湾与大浦口两富营养化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利用Rhizon间隙水采样器等技术,研究了水丝蚓扰动对太湖沉积物-水界面理化性质及溶解活性磷(SRP)在界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丝蚓扰动能够增大表层沉积物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减小间隙水中Fe2+浓度.水丝蚓没有显著改变梅梁湾间隙水中SRP浓度,同时促进了梅梁湾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但水丝蚓显著减小了大浦口间隙水中SRP浓度,并抑制了大浦口沉积物中SRP向上覆水的释放.水丝蚓扰动对磷在沉积物-水界面间迁移的不同影响可能是由沉积物中Fe2+含量差异较大造成的.
- 张雷古小治王兆德申秋实范成新钟继承尹洪斌
- 关键词:生物扰动磷迁移太湖水丝蚓
-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植物修复及其研究进展
- 日益严重的湖泊富营养化,不仅降低了水体使用功能,也使湖泊生态系统日趋退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水体修复技术中,水生植物修复因成本低、效益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单纯通过植物水体修复并不能达到人们预...
- 余居华范成新钟继承
- 关键词:富营养化水生植物生态风险
- 文献传递
-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Ⅳ.对沉积物微生物活性与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意义被引量:26
- 2010年
-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沉积物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研究区模拟疏浚表层30cm对沉积物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性质影响较大。疏浚沉积物微生物活性显著低于未疏浚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疏浚对沉积物微生物活性影响较大且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难以恢复。底泥疏浚对沉积物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疏浚后初期新生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显著低于未疏浚沉积物,底泥疏浚改变了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并会导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降低。底泥疏浚对微生物活性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从而对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循环产生影响。
- 钟继承刘国锋范成新白秀玲李宝尹洪斌
- 关键词:底泥疏浚微生物活性太湖
- 北麻漾沉积物内源氮磷营养盐静态释放特征研究
- 在北麻漾不同湖区采集原位沉积物柱状芯样,利用静态释放模拟法研究不同类型湖区沉积物内源NH4+-N和PO43--P释放规律与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区域沉积物NH4+-N释放速率在-87.74~138.75mg/m2d之间,表...
- 钟继承张雷申秋实范成新王兆德邵世光
- 关键词:沉积物氨氮磷酸盐湖泊
- 风浪作用下太湖改性沉积物对藻体絮凝去除效果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以壳聚糖改性的太湖原位沉积物为分散介质,应用Y-型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定量模拟太湖常见的中等级别风情,研究再悬浮作用下,改性沉积物对蓝藻水华的絮凝去除作用.结果表明,在黏土加入量为0.2 g.L-1,壳聚糖分别为0.100和0.150g.L-1,其蓝藻的去除率分别为93.55%和99.19%;在静止30 min后,壳聚糖加入量为0.15 g.L-1时,水体的浊度去除率达到78.60%;静止8 h后,水体的浊度去除率达到93.88%.同时,短期内壳聚糖的加入对水体中PO43--P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初步结果表明,在中风风情下,壳聚糖的加入量为0.15 g.L-1时,能更有效地去除蓝藻.表明利用壳聚糖改性沉积物来絮凝沉降太湖水华藻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对比研究表明,引入水动力强度和水柱高度定量模拟方法,在确定壳聚糖投加量絮凝除藻中,具有明显的方法优势.
- 刘国锋范成新钟继承白秀玲尹洪斌
- 关键词:壳聚糖絮凝作用
- 太湖底泥内源污染及污泥疏浚研究
- 范成新胡维平张路濮培民朱育新高光瞿文川陈宇炜王建军胡春华杨龙元季江朱广伟包先明郑超海尤本胜钟继承
- 本研究以底泥污染-内源负荷-界面机制-疏浚对策为研究主线, 采用自行设计的适合模拟底泥-水界面物质行为研究的循环水浴恒温控制系统研究底泥静态释放、应用独立设计的再悬浮发生装置研究底泥动态负荷、引入国外高精度孔隙水采集装置...
- 关键词:
- 关键词:太湖底泥内源污染
- 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外源输入对底泥疏浚新生表层磷恢复及迁移转化的影响尚不清楚,阐明该问题对于底泥疏浚实施后流域尺度上的外源控制及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模拟疏浚的方法研究在有无外源颗粒物输入条件下,疏浚前后新生泥水界面磷的迁移转化过程,并探讨疏浚对内源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疏浚后阻止外源颗粒物输入对沉积物总磷(TP)和总氮(TN)的控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疏浚显著降低了表层沉积物潜在可移动磷的含量,有外源颗粒物输入组潜在可移动态磷(Mobile-P)含量显著高于无外源组,变化的Mobile-P以铁结合态磷(Fe-P)为主,有机磷(Org-P)次之,弱结合态磷(Lb-P)含量较低不足总磷的1‰;实验210d后,有外源颗粒物输入疏浚组间隙水PO4^3--P浓度低于未疏浚组,无外源疏浚组显著低于未疏浚组(P <0. 05);无外源疏浚组间隙水PO4^3--P浓度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其余组间隙水中PO4^3--P浓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间隙水PO4^3--P浓度与其对应分层沉积物中Fe-P含量显著正相关;冬春季间沉积物的源-汇功能发生了转变,沉积物对上覆水由汇转变成为源;疏浚措施降低了底泥内源磷释放速率,可有效控制其内源磷释放,阻止外源颗粒物输入对疏浚控制内源磷负荷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 李鑫耿雪王洪伟龚琬晴文帅龙钟继承李大鹏
- 关键词:太湖疏浚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