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敏
- 作品数:27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 大变局:帝制、共和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 《清帝退位诏书》的宪政意涵被引量:10
- 2011年
- 《清帝退位诏书》对于共和政府的诞生具有重大的法理意义,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起构成民国建国的基本宪法文件。也就是说,辛亥革命不只是一场暴力革命,还具有“光荣革命”的性质,在大清王朝和中华民国之间存在一种历史连续性。中华民国的成立是南北妥协的结果,这种妥协的积极意义非常明显:它结束了南北对抗状态,有利于政权的和平过渡;《清帝退位诏书》中有关“五族共和”的宣示客观上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有利于民国政府抵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分离活动。但妥协性意味着革命的“不彻底性”,民初时期的宪政争衡表明,中国的“光荣革命”引致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后遗症,中国最终不得已走上更为激烈的革命道路。
- 郭绍敏
- 关键词:辛亥革命国父光荣革命五族共和
- 宪法程序的意义——兼论罗尔斯“程序正义理论”
- 罗尔斯的程序正义理论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正义.'只要程序被遵守,其结果无论如何都被认为是正义的.'同样,宪法程序只要符合正义、公正的要求且被恰当的遵守,人们也会认为宪法所追求的人本、自由等价值则得到了体现.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
- 郭绍敏
- 关键词:宪法程序罗尔斯程序正义正当程序原则宪政发展宪政史
- 文献传递
- 试论熊十力的儒法共和思想——兼评刘小枫《共和与经纶》一书
- 2014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熊十力先生通过"广演理论",发掘孔子六经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力图揭示新共和背后的儒法政治传统,从而在政治哲学意义上完成共和革命大业。六十余年后,刘小枫《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一书出版,对熊十力先生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演绎和发挥,对于我们思考共和政制之心性和形而上学基础多有启示。
- 郭绍敏
- 关键词:微言
- 帝制、共和与中国国家建设
- 2011年
- 一般知识人多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以武昌起义为开端的暴力革命,其领导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对《清帝退位诏书》的分析表明,无论从形式主义的法理上来讲,还是从实际的政治运行来看,中华民国的诞生(和合法性)至少部分来自于清帝的禅让。
- 郭绍敏
- 关键词:资产阶级革命派帝制暴力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 塑造“国民”:清末政府的努力及困境被引量:5
- 2009年
-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国家-国民”三位一体的综合,三者构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强化的关系,国民性问题是内在于民族主义的一个问题。如果借用柄谷行人对日本现代文学起源的认识。可以说,正是有了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这一装置。国民才得以发现。
- 郭绍敏
- 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相互依存文学起源
- 清末宪政改革中的地方自治——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07年
- 早在“百日维新”前夕,朝廷官员袁世凯就提出了异于康梁的、自地方变起的改革思路。1901年后,袁氏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资源,在天津推动地方自治改革,颇有成效。终于,以预备立宪为契机,地方自治改革得以在全国推行。本文试图以《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为基本依据,展现士大夫观念之先进(他们对立宪与地方自治之认知程度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以及在中央权威弱化的背景下推行地方自治政策之困局。
- 郭绍敏
- 关键词:立宪士大夫地方自治官治
- 构建“新君主制”的努力及失败:清末宪政改革再审视
- 2012年
- 为摆脱政治合法性危机,清末统治者启动了具有现代性导向的宪政改革,其核心内容是构建不同于传统君主制的"新君主制"。这种君主制具有集权性质,因此不能称之为君主立宪制,但"新君主"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宪法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是一种过渡形态的君主制。只是,由于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制约,清末统治者构建"新君主制"的努力走向失败。
- 郭绍敏
- 关键词:儒学清末宪政改革辛亥革命
- 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 2007年
- 任何权力都有一种合法性诉求,希望得到社会成员的道德认同,进而得到他们的信仰和服从。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论证有两种典型思路,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功利主义。尽管两者存在理论上的分歧,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是内在统一的。文章即试图透过对这两条基本思路的考究,探寻一切政治权力籍以获得"合法性"的基本因子。
- 李飞郭绍敏
- 关键词:政治权力合法性法治
- 清末宪政改革时期的“新君主制”——《钦定宪法大纲》百年祭被引量:1
- 2008年
- 一百年前的1908年(8月27日),近代中国的首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公布。它集中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宪方针。《大纲》规定了多种“君上大权”,而“臣民权利义务”则被置于附属地位。官方文件的解释是,“宪法者,所以巩固君权,兼保护臣民者也”。
- 郭绍敏
- 关键词:《钦定宪法大纲》宪法性文件宪政清末
- 清末士大夫财政立宪观述评被引量:1
- 2009年
- 清末宪政改革面临着财政上的困境。财政清理得不到地方督抚的有力配合,巨额赔款压力使得推行新政的经费捉襟见肘。为解决新政经费而向民众加征赋税,结果却变成戕害民生的手段,新政反成'病民之根',以致于民变迭起。在此背景下,士大夫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们所上奏折中又开了哪些救治之方?细读《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我们会发现,那些基于财政因素而主张缓行立宪甚至反对立宪的士大夫,其考虑未尝没有道理。
- 郭绍敏
- 关键词:财政立宪士大夫地方主义民变